因为他的存在,保住了故宫中差点被日本占有的文物

1933年2月5日夜,故宫博物院2118箱文物从太和门搬出,过午门,被直接拉向了北平前门火车站。

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易培基身穿斗篷,指挥太和殿文物的出运。为确保文物安全运往南方,易培基和张学良在确定文物转移详细计划前一天在西山碧云寺旁的小别墅里交谈了一整天。

尽管从故宫博物院到天安门和前门的所有街道都处于戒严状态,但是消息还是被走漏了。

火车站被抗议的学生包围,一些激进分子甚至躺在铁轨上阻止火车开动。在对峙最激烈的时候,士兵们已经拉栓上堂了。

危急时刻,张学良赶到现场,保证战争结束后,宝藏将归还北平。直到那时,抗议人群才逐渐平静下来。于是这些盒装文物被依次装上火车前往南京。

故宫博物院的国宝就这样开始了一段艰难曲折的旅程,抛弃了其他皇帝的住所。此时,带领国宝南迁的易培基,将很快迎来一生中最大的不公,到死也难以瞑目。

因为他的存在,保住了故宫中差点被日本占有的文物

1933年2月,故宫博物院第一批国宝在紫禁城装箱准备南方运输

现在看来,抗日战争爆发前,易培基推动故宫博物院文物南移的决定,是多么的先知先觉,但当时他的决定却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弹。

反对国宝南移的声音很大,易培基心中早就有文物南移的念头,但他不敢说。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与当时的北平市公共工务局局长汪申商量,并以修建紫禁城金库的名义,开始把重点放在文物的挑选和包装上,但不敢对外说会南下。

易培基本人也不敢做出这么大的南移决定。他给国民政府行政院发了一封紧急电报,说北平故宫博物院的珍宝与民族文化有关。现在战争随时可能向北平燃烧。如何保护这些国宝,政府应该尽快做出决定。

形势如此危急,已经不允许他等待文件的来往。尤其是在1933年的第一年,日本军队占领了山海关,使得转移故宫文物馆变得更加紧迫。

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最终决定选择最好的故宫博物院文物,向南迁移。

当这消息传出时,公众舆论大吵大闹。普通市民不仅反对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南移,还认为是“亡国灭种”的行为,而且文化界的鲁迅、胡适、徐志摩等名人持相反的态度。

鲁迅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南移深表质疑。

鲁迅文学风格的尖锐性和影响是可以预见的。

然而,对于南移派来说说,还有更多的麻烦,在故宫博物院内,是否向南迁徙也有很大的分歧。

马衡,当时是故宫博物院的理事会理事,也是故宫博物院的副馆长,他是南下的积极支持者。但他的儿子马彦祥并不十分尊敬他的父亲,以反对紫禁城文物南移的笔名在天津报纸上发表了几篇文章。

故宫博物院文物展览前馆长周肇祥的反对更为激烈。他发起了北方民间文物保护协会,聚集在紫禁城太和门,承诺“与国宝同生共死”,甚至给支持和参与南下工作的人发来恐吓信,声称将使用适当的力量来防止紫禁城文物外流运动。

可以想象,易培基、马衡等南迁势力的压力很大。

因为他的存在,保住了故宫中差点被日本占有的文物

易培基(1880-1937),湖南长沙人,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原定于1933年1月31日运往南方,但当天遭到封锁,不得不推迟到2月5日晚才动起来。

在此之前,易培基向支持南下的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发出了密电,请求采取强硬措施控制周肇祥。宋子文随后指示北平市市长周大文派法国警方秘密逮捕周肇祥。周肇祥在故宫博物院文物安全出土10天后才获释。

这样就消除了易培基的心脏病。

历史将最终证明易培基的决定是正确的。当国土被占领时,它是可以恢复的,但一旦文物被破坏或掠夺,它们将永远不能被修复。

尽管当时大多数人仍然把文物等同于珍贵的古董,但易培基始终意识到这些文物不是古董,而是中华民族的国宝、历史文化遗产,它们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事实上,在此之前,易培基曾两次扮演拯救故宫博物院国宝命运的角色。

因为有些人想卖紫禁城的文物。它不仅是一个人或两个人,而且有相当大的社会基础。

第一次是在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故宫后,南京国民政府委员经亨颐以故宫文物属于“逆向生产”为理由,提议废除故宫博物院,拍卖或搬迁故宫博物院的所有物品。

第二次,在准备南移故宫博物院文物的过程中,北平管委会于1932年8月通过了关于故宫博物院的三项决议,第一项是“提交中央拍卖故宫博物院文物,购买500架飞机”。

易培基两次终止了对故宫博物院及其文物的破坏。他的坚持最终改变了人们对社会文化遗产的总体认识。

写在这里,回忆了一段时间前关于国宝的手稿。一位网友留言说:“他们都是碎铜和瓦砾,没有必要成为宝藏。”结果不需要反驳。许多粉丝主动提出事实和理由,对网友进行了合理的批评和教育。其中一位粉丝说得很好,他说:“一个不尊重或保护自己历史、准备摧毁自己的文化的民族,你有什么信心?有什么希望呢?”

这也是易培基试图向全国解释的原因。

因为他的存在,保住了故宫中差点被日本占有的文物

1933年后,故宫博物院国宝迁址路线图

在紫禁城国宝开始成批南移后,易培基的个人命运迎来了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1933年1月7日,就在第一批文物南迁两天后,他被国民政府两名监察委员提起弹劾,罪名是非法处理故宫金器,并从中舞弊牟利。

再一次,公众怒气冲冲。

易培基还惊讶地发现,他一定是在被困之前冒犯了别人。无论如何,国宝的南迁仍在进行中。他的首要任务是在他能继续主持南迁之前证明自己是清白的。

他向国民党政府解释说,成批加工的金制品都是无文物价值的金砂,全部收入用于故宫博物院的日常运营和维护支出。此外,这件事不是由他自己决定的,而是由故宫博物院理事会集体决定的。

这样的解释使得弹劾案草草结束。

没想到几个月后,南京地方法院以非法和欺诈行为起诉了易培基。

这时,他坐不住了。

当时,在上海的法租界有一万多箱文物,比较安全。易培基于当年10月辞去故宫博物院院长职务。离任后,他以贫民身份提出反诉,并在上海当起寓公,一门心思应付官司。

然而,故宫博物院的摊位必须由人接管。

马衡是最有声望的继承人,但他不能闭口不言,因为他知道,所谓的“抢宝”背后的水特别的深。

在蒋介石的直接调查下,马衡终于在1934年1月底接任院长。他表示他不参合”盗宝案“。

继易培基之后,马衡成为南移紫禁城文物的“守护神”。

因为他的存在,保住了故宫中差点被日本占有的文物

马衡(1881—1955),著名金石考古学家,我国文博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幕后操纵“抢劫案”的势力并不打算让易培基走。

1934年10月,江宁区法院起诉易培基,指控他将珠宝调换给自己使用。他在北平、南京等地的住所被查封,所有财产被没收。

法院还邀请画家、书法家黄宾虹鉴定故宫文物的真伪。最后,62箱假冒伪劣商品被密封起来。

法院据此认定,清宫文物中不应存在伪造品,因此”伪易真“一定是故宫博物院的负责人。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易培基有一百张嘴也难以说清。

然而,任何一个对文物知之甚少的人都知道,法院对他进行了无理指控。

在清宫藏品中本就是鱼龙混杂,也有不少的赝品和伪作,乾隆经常看着它们,把它们当作真品收集起来。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易培基盗窃文物。只有在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中存在着仿冒的文物,才能断定易培基是搞的。这个逻辑正确吗?

马衡本来说他不想参合所谓的“盗宝案”,但当他看到黄宾虹的鉴定结果和法院判决的依据时,他写了一篇文章,指出黄宾虹的鉴定很粗糙,没有权威,法院的判决是一个很大的笑话。

但是水太深了。黑幕总是能吞没一切合理的怀疑,让一切不合理的结论公开地占上风。

1937年9月,江宁区法院再次对易培基提起公诉。易培基在缺席的情况下被审判,他喊冤病逝,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然后上海和南京相继被日本占领。在动乱时期,人们的生活就像蚂蚁。没有人更关心一个人的有罪或清白。所以案子结束了。

只有易培基自己关心他自己的羽毛。在他死前,他要求吴稚晖帮助他提交一份意见书,个人被诬事小,但关乎国内外观听事大。他希望他的冤案有朝一日能够昭雪,这样才能死而瞑目。

因为他的存在,保住了故宫中差点被日本占有的文物

国民政府关于易培基案的公函。

这时,在马衡的领导下,易培基生前一直牵挂着的文物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

抗日战争期间,这些文物一路向西迁移,藏匿在川贵之后。在这期间,灾难多次被摧毁,但最终都没有危险。--

超过9000箱文物从重庆运往乐山,暂时存放在长江宜宾码头。上游乐山和下游泸县被敌人轰炸,只有中部的宜宾幸免于难。

长沙湖南大学图书馆在文物搬移后不到四个月就被销毁了。

不到一个月前,重庆的几个仓库被拆除,空房子被炸毁。

这一切都无法解释。我们只能把它归因于这样一个事实:“古物有灵,炸不到,摔不碎”。就连马衡都说,这样的奇迹是国家的福祉。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这些经历了许多困难,几乎被摧毁了一百次的文物,被安全地运回了南京。

据有关统计,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毁坏和掠夺了相当多的中国文物,总计达数千万。相比之下,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是一个奇迹。

这一奇迹不可能与每一位支持文物从南到西运动的官员、一路护送的军队、负责存放地文物保护和维护的学者以及故宫博物院的两位院长易培基和马衡无关。

当年日军占领南京后,朝天宫仓库中仍有一些文物不能及时运走。这些文物最终被日本军队接管,包括康乾时期的西贡、清宫玉牌和内政部的档案馆。

贪婪的侵略者甚至亲吻了朝天宫屋顶两端的建筑构件,把它们送回日本。

不难想象,如果故宫博物院不采取向南移动的措施,那么它们现在大多位于日本的博物馆里。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应该感谢易培基,他是最早敦促文物向南迁移的人。

因为他的存在,保住了故宫中差点被日本占有的文物

1937年,故宫南迁国宝躲避战火,途径川陕公路。

这里有两个结尾需要解释,都是在1948年。

关于易培基“盗宝案”的结案故事。

1948年1月,最高法院发布《关于易培基案件不予受理的公告》,含蓄地证明了易培基的名誉。

之所以宣布这一消息,是因为1947年冬天,国民党退伍军人张继去世。

虽然此案至今复杂而混乱,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张吉和妻子崔振华凭借国家政府高层交往和利用公共权力,对易佩吉等人的个人不满,故意导演这出闹剧。义佩吉成了不公正的受害者。

随着不法分子的死亡,反报复机制得以有效启动。

另一个结局是紫禁城文物南移的位置。

1948年底,蒋介石将在即将离开大陆之前,用南京南宫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此后,“故宫博物院”在台北成立,主要以这些文物运往台北。

正如反对故宫博物院文物南移的人们一开始所说,文物一旦离开故宫博物院,很难再回来。

然而,不管这些文物散落多少处,毕竟还是中国的文物。但如果当时他们不南下,这些国宝还会留在中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