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義 朱熹


周易本義  朱熹


周易本義  朱熹


周易本義  朱熹

河圖洛書是華夏文明的源頭,也是中華先民對人類文明的傑出貢獻。《易·繫辭傳》雲:“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洛地區是河圖洛書的發祥地,也是周易八卦的故鄉。我們今天看到的用圓圈和黑點組成的河圖洛書,據說是五代道士陳摶傳出來的,後來被南宋大儒朱熹列於《周易本義》的卷首,從此便家傳戶誦,流傳開來。但是,這兩張圖既沒有文字說明,也沒有傳承關係,便使人們疑竇叢生。它的起源、真偽、內涵、演變及其與周易八卦的關係等問題,遂成為宋代以來學術界爭訟紛繪紜的重大課題,被稱為華夏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謎。因此,人們常把河圖洛書視為天書。

《周易本義》卷首所列的河圖洛書如下:

朱熹在圖下註解說:

《繫辭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此河圖之數也。洛書蓋取龜象,故其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

周易本義  朱熹


人們看了這些註解,對河圖洛書的起源、真偽、內涵諸問題,仍然是迷惑不解。

這是因為河圖洛書自古就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揚雄《核靈賦》雲:“大《易》之始,河序龍馬,洛貢龜書”。《漢書·五行志》說:“劉歆以為慮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相傳,距今七、八各年的伏羲時代,有個馬頭龍身的神物從黃河裡躍出,它身上的旋毛變成一塊玉版獻給伏羲,玉版上的數字“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這就是河圖。伏羲依照河圖仰觀天象,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而畫出八卦。今孟津老城西北位於黃河岸邊的負圖寺(亦名伏羲廟), 據說就是當年龍馬負圖的地方。到大禹治水時,有個神龜從洛河裡爬出,背上的數字排列成“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的圖形,這就是洛書。大禹依照洛書制定出治理天下的九章大法,後成為《尚書》中的《洪範篇》。今洛寧縣洛河岸邊的西長水村旁有“洛出書處”古碑兩通,相傳這裡就是當年“神龜貢書”的地方。

周易本義  朱熹


當我們撩開蒙在河圖洛書頭上的神秘面紗,就可發現它並非天書,也不是陳摶偽造出來的,而是華夏文明史上淵源有自的兩部傑作。它不但在《尚書·顧命》和《洪範篇》中有明確記錄,就連從不言怪力亂神的孔子也曾發出“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史記·孔子世家》)的感嘆!它更得到現代考古學的有力證明:建國後在陝西華縣元君廟仰韶墓地出土距今六千年左右的陶器上,有用錐刺成55個小圓圈組成的三角形圖(《元君廟仰韶墓地》圖版十六),與清胡煦《周易函書約存》所載《河洛未分未變之三角圖》及李光地《啟蒙附論》中的《點數應河圖十位圖》都極為相似,這可能就是原始的河圖。1987年安徽含山陵家灘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距今五千年的長方形玉版上,刻有象徵北辰、四維、八方、八節、八卦和天圓地方的圖案,玉版四周分別鑽有四、五、九、五個小圓孔,這與《易緯·幹鑿度》所說:“太一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中央”的洛書數理相合,因而玉版上的圖案和圓孔,當是原始洛書和八卦的象徵。值得注意的是,這塊玉版出土時,挾在玉龜的背甲和腹甲之間(《文物》1989.4),這與“神龜貢書”的傳說恰相吻合。而這些玉版和玉龜的年代比大禹還要早一千年,由此可見河圖洛書產生的年代是多麼久遠。更為重要的是,1877年安徽阜陽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大乙九宮佔盤上所刻的數字和文字內容,與洛書九宮圖和《靈樞經·九宮八風篇》所載完全相同(《文物》1978.8)。它不但證明今傳洛書圖並非陳摶偽作,而且說明這種洛書圖早在戰國時已經流行。

河圖洛書是以天地之數的奇妙組合來涵蓋天人合一思想的宇宙圖式。圖中數字的結構和方位,是按照陰陽五行的生消原理配置的。河圖之數的思想內涵,在《管子·幼官》、《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素問經·金匱真言論》和《太玄經·玄圖》等先秦兩漢的文獻中均有記載。它把天上的五帝(太 、炎帝、黃帝、少 、顓頊)、五星(歲星、熒惑、鎮星、太白、辰星)、五氣(風、熱、溼、燥、寒)、五色(蒼、赤、黃、白、黑)、五季(春、夏、長夏、秋、冬),地上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畜(雞、羊、牛、馬、彘)、五穀(麥、黍、稷、稻、豆)、五果(李、杏、棗、桃、慄)、五蟲(毛、羽、倮、介、鱗)、五音(角、徵、宮、商、羽)、五味(酸、苦、甘、辛、鹹)和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五體(筋、脈、肉、皮、骨)、五竅(目、舌、口、鼻、耳)等都涵蓋其間,反映的是以太陽為中心的五星體系,側重於自然天道。洛書之數的思想內涵,除人們熟知的代表《洪範篇》所講的五行、五事、八政、五紀、皇極、三德、稽疑、庶徵、五福六極這九章大法外,還把天上的二十八宿、八節(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地上的八方(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八物(馬、牛、龍、雞、豕、雉、狗、羊),人身的八體(首、腹、足、股、耳、目、手、口)以及八卦(幹、坤、震、巽、坎、離、艮、兌)等都涵蓋其間,反映的是以北辰為中心的二十八宿體系,側重於社會人事。河圖洛書通過十個自然數字的奇妙組合,把天文、地理和人事之間的萬事萬物有機地聯繫起來,是原始先民樸素的天人合一觀念的深刻反映。

河圖洛書之所以能把天文、地理和人事間的萬事萬物都涵蓋其間,是與原始先民的術數崇拜分不開的。《老子》第四十二章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指宇宙的本體,“一”指宇宙間混沌未開的元氣,“二”指由元氣分化而成的陰、陽二氣,“三”是指由陰、陽二氣交合變化而成的萬事萬物,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觀。《易·繫辭傳》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太極”與“一”的含義相同,指宇宙陰、陽未分的混沌狀態。“兩儀”指由混沌的元氣分化不陰、陽二氣,陽氣清輕,上升為天,陰氣混濁,凝結為地,天地生成,是為“兩儀”。“四象”指由陰、陽演化而成的春、夏、秋、冬四時。“八卦”指由四時分化而成的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個季節。因為我國先民認為一年八個季節中氣候的變化是由從八個不同方向吹來的風反映的,《史記·太史公自序》張宴注:“八位,八卦之位也。”《淮南子·天文訓》高誘注:“八風,八卦之風也。”所以在古人的觀念中,八節、八風、八方和八卦的含義都是相通的。這就是我們認為八卦起源於天文曆法的重要原因。這是《繫辭傳》的宇宙生成觀,它是受老子哲學思想影響而產的。值得注意的是,與老子同時代的古希臘哲學家畢達格拉斯(約公元前580—500年),也提出數是萬物本原的著名哲學思想。他認為“1”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原素,1形成點,2形成線,3形成面,4形成體,體就形成萬物(《簡明西方哲學手冊》9頁)。老子和畢達格拉斯是古代東西方兩位著名的哲學家,他們雖處於同一個時代,但相距遙遠,不可能串連討論,然而卻都提出了數是萬物本原的理論,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法國學者列維—布留爾在《原始思維》一書中通過大量的民俗學資料告訴我們,原始先民沒有抽象的數字概念,凡數都是指具體事物而言的。他們認為數字不是抽象的、機械的,而是有生命的、運動的事物。這樣,河圖洛書圖中的數字,按照陰陽五行生消原理的有機組合,由十個奇偶數字的對立統一,巧妙地把天與地、陰與陽這個宇宙整體的對立統一涵蓋其間。它就把抽象的數字與宇宙萬物的變化緊密地結合起來,把數的運動與宇宙的運動緊密地結合起來。因此,河圖洛書的陰陽平衡圖式,就成為宇宙間各種事物變化的象徵。

河圖洛書所反映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東方哲學的精髓,因而對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河圖洛書起源於天文曆法,河圖由十月太陽曆演變而來,洛書受十二月陰陽曆的影響。伏羲依河洛而畫八卦,文王依八卦而演《周易》,遂使河洛八卦成為華夏文明的源頭活水。洛書圖縱、橫、斜每條直線上的三數之和皆等於十五,這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魔法,在人類科技史上至今仍被世人讚頌不絕。特別是易卦的陽爻稱九、陰爻稱六,九六之和正好是十五。《易緯·幹鑿度》雲:“易一陰一陽合而十五之謂道。”致使洛書十五之數更令人們著魔,成為我國古代都城制度的規劃模式。例如,洛陽東周王城南北七里、東西八里,漢魏洛陽城南北九里、東西六里,它們的長寬之和皆為十五。西漢長安城和隋唐洛陽城都是“經緯各長十五里”的方形結構。北魏洛陽城、隋唐長安城的南北長皆為十五里。這是歷代統治者為了達到國泰民安、社稷昌盛之目的,以河洛數理作為都城制度的規範,取其法天則地陰陽調和、吉祥享通之義的結果。值得提出的是,河圖洛書所反映的天人合一思想,與西方的神人合一思想有著本質的區別。這裡的“天”不是神,而是指大自然講的。它強調人類只是大自然的一個家族,應和自然界中的山川、草木、鳥獸等協調相處融匯一體,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能繁榮昌盛。這在世界範圍內的自然生態失去平衡,人類只有保護自然環境,才能拯救自己的今天,有著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河圖洛書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曾經指出:洛書圖“可能作為我們”地球文明“和另一個星球交流的媒介”(《文物》1978.1)。由此可見河圖洛書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價值。我們相信,隨著我國易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徹底破譯河圖洛書之謎的日子,已經為期不遠了。

本報駐河南記者 陳春濟 通訊員 楊霞 王聯委

1978年,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在一篇《我國古代數學成就之一瞥》的文章中說,河圖洛書「可能作為我們」地球文明「和另一個星球交流的媒介」。可見河圖洛書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價值。河圖洛書在當今科技文化越來越發達的時代,卻越來越受推崇——因為當揭開這個璀璨的中華文明源點神秘面紗的時候,人們驚異地發現:多少科學道理,原來早就蘊含於中國古人這看似簡單的兩張圖中。

由河圖洛書生髮的《周易》、《八卦》等,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重要作用。僅《易經》一書,現在美國就有7種版本,年銷10萬部以上,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的自傳中明確表示:他的正、反、合辯證三律,是「導迪」於中國「陰陽消長」的理論。

洛陽易經學會會長,對河圖洛書有著極深造詣的洛陽大學蔡運章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當我們撩開蒙在河圖洛書頭上的神秘面紗時,就可發現,她並非天書,也不是人們「偽造」出來的,而是在華夏文明史上淵源有自的兩部傑作。她不但在《尚書》的《顧命》和《洪範》兩篇中有明確記錄,就連從不言怪力亂神的孔子,也曾發出「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的感嘆。河圖洛書所表達的主要思想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

著名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說,「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因此,河圖洛書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既是過去的,也是現在的,更是未來的。

闡宇宙之起源

蔡運章說,河圖洛書是用簡單的數字組成(河圖1-10,洛書1-9),這是奇妙天地之數字,也是當今「數字化」鼻祖,是「數字本原論」開山之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數學角度闡釋宇宙萬物起源。而古希臘畢達格拉斯的「一生點,二生線,三生面,四生體」,則從幾何學角度闡述萬物起源。

蔡運章說,河洛起源雖神奇,但「圖」、「書」卻是真實存在的。遠古先人不知道「著作權」,將著作冠以聖賢神靈之名,以便增加「權威性」而「張揚己說」,廣泛傳播。因之有「伏羲畫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易傳」和「黃帝內經」等的說法。

對政治的影響

周武王曾求教於敵國之叔箕子(商紂王的叔父):如何治理天下?箕子就講了《洪範》。《洪範》篇是根據洛書派生而來的治國大法,大禹正是根據它,才將原以部落管理的原始方式改為按區劃管理,劃出「九州島」,這才有了後來秦始皇的36郡和今天的各省、市、縣,這是劃時代的改革,其影響深遠。

洛陽周易學會秘書長趙穎女士介紹,演繹的64卦卦辭和爻辭,是由天講起,然後歸結到人道上。乾卦講天,卦辭是「元亨利貞」,意思是健,幹就是健。「元亨利貞」不僅指自然界四季交替,也指人的仁義禮智。人道反映天道,天道說明人道,天人合一,天人同構,因致「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人合一觀,反對「過」與「不及」,從政治上講,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則體現了憂患意識和寬容精神,鼓勵人們「與時偕行(即與時俱進)」。倡親民,非強權。

助科技之發展

趙穎說,已有學者從月亮運動的規律找出了太極、河洛、八卦的天文背景。河圖洛書含有宇宙的起源、自然界的演變、社會和生命的發生哲理,其奧秘一直被中外學者所探求。愛因斯坦從不掩飾他對《易經》的推崇,他在《愛因斯坦文集》中曾說:「令人驚奇的倒是這些(相對論的成分)發現(在中國古代)全都做出來了。」歐洲計算器先驅布尼茲則從64卦印證了數字「二進制」原理,對其發明電子計算器起了很大作用。1930年,中國留法學生劉子華,驚人地推算出第10顆行星的質量、行速及軌距;李政道、楊振寧指出原子能二組奇性和偶性雖不滅,但不是一成不變,正是從陰陽消長太極八卦原理中受到啟發的。德國學者戈德伯格亦從太極八卦圖中受啟示,提出遺傳基因的物質基礎與陰陽假說。英國物理學家波爾說,中國的陰陽太極圖是並協性的最好標誌。

西漢的《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更是河圖洛書對世界數學的傑出貢獻。在理化等方面,河圖洛書也演繹著無窮的內容。

起源於河圖洛書的《周易》、八卦等,曾被許多人斥為與科學格格不入的「巫術」或封建迷信。然而,當你真正看清她時,她為我們展示的竟是如此輝煌的科學內涵。

對建築的影響

蔡運章說,河圖洛書對中國建築,特別是古代都城規劃的影響非常之大。《黃帝九宮經》雲:「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宮,總御得失。」這就是著名的洛書九宮圖。

西周初年,周王朝在洛陽營建了兩座都城,總名為成周。《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而朝後市,市朝一夫……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國,以為九分,九卿治之。」可見都是按洛書數理來建構的。

公元前206年,漢王朝定都長安,《漢舊儀》記載:「長安城方六十三里,經緯各長十五里。」亦與洛書十五之數相合。

明清的北京城始建於公元1430年,更是以河洛八卦為指導,其中軸線正是按15裡來截取的。外城有七個城門,七為河洛八卦中少陽之數;內城有九個城門,九為河洛八卦中老陽之數。天子居「九五」之尊位。從五壇的設置和城門的命名來看,更顯示河洛八卦陰陽平衡的格局。五壇即天地日月壇分處城南北東西、社稷壇居內城中央,紫禁城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日精門,西有月華門。皇城南有天安門,北有地安門。這種天南地北、日月升降的佈局,正是幹南坤北、坎東離西先天八卦圖式的反映。

周易本義  朱熹


周易本義  朱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