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小學·稽古》全文

《小學》,舊題宋代朱熹撰,實為朱熹與其弟子劉清之合編。書的發凡起例出於朱熹,而類次編定則有出於弟子劉清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也是著名的儒家人物、理學集大成者,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字符晦,一字仲晦,號晦庵。
劉清之(1134—1190),南宋臨江(今江西清江西南)人,字子澄,世稱靜春先生。
朱熹曰:“後生初學,且看《小學》書,那個是做人的樣子。”
《小學》全書六卷,分內外兩篇。內篇有四個綱目:前三個是立教,明倫,敬身,第四個是鑑古。外篇分兩部分:一是嘉言,二是善行。鑑古、嘉言和善行,均各有立教、明倫、敬身三綱目。鑑古,按三個綱目記載夏商時三代時聖人賢者已行之跡;嘉言和善行則是按三個綱目記載漢以後賢者的嘉言善行:這三部分都是相對應地實證內篇的論述的。三個綱目中,最主要的是明倫。立教的目的是為了明倫,敬身也是為了明倫。什麼是明倫?明倫便是明人之倫,便是明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別,長幼之序,朋友之信。人之倫理不明則尊卑上下輕重厚薄之序混亂而不可理,所以教者必須以明倫為教,學者必須以明倫為學。
《小學》是舊時封建社會的小學教材,宣傳孔孟之道,灌輸封建思想。其中自有兩重性,有它必須批判的糟粕,也有它應該繼承發揚的優良成分。諸如講究節氣,重視品德,強調自我節制、發憤立志等等,在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結構方面理學是有影響的。


朱熹
小學序
古者小學,敎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講而習之於幼穉之時。欲其習與智長,化與心成,而無扞格不勝之患也。今其全書雖不可見而雜出於傳記者亦多。讀者往往直以古今異宣,而莫之行。殊不知,其無古今之異者,固未始不可行也。今頗搜輯,以為此書,授之童蒙資其講習。庶幾有補於風化之萬一云爾。
淳煕丁未三月朔旦,晦庵題
小學題辭
元亨利貞天道之常,仁義禮智人性之綱。凡此厥初無有不善,藹然四端,隨感而見。愛親敬兄,忠君弟長,是曰秉彛。有順無強。惟聖性者,浩浩其天,不加毫末萬善足焉。眾人蚩蚩,物慾交蔽,乃頹其綱安此暴棄。惟聖斯惻,建學立師,以培其根,以達其支。小學之方,灑掃應對,入孝,出恭,動罔或悖,行有餘力,誦詩讀書,詠歌舞蹈,思罔或逾。窮理修身斯學之大,明命赫然罔有內外。德崇業廣,乃復其初。昔非不足,今豈有餘。世遠人亡,經殘敎弛,蒙養弗端,長益浮靡,郷無善俗,世乏良材,利慾紛挐,異言喧豗。幸茲秉彛極天罔墜。爰輯舊聞庶覺來裔。嗟嗟小子,敬受此書。匪我言耄。惟聖之謨。


朱熹《小學·稽古》全文

稽古第四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其言曰:“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摭往行,實前言,述此篇使讀者有所興起。

立教

太任,文王之母,摯任氏之中女也,王季娶以為妃。太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娠文王,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聖,太任教之以一而識百,卒為周宗。君子謂太任為能胎教。

孟軻之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戲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其嬉戲為賈衒。孟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徙。舍學宮之旁,其嬉戲乃設爼豆,揖讓進退。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矣。”遂居之。孟子幼時問東家殺豬何為。母曰:“欲啖汝。”既而悔曰:“吾聞古有胎教,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乃買豬肉以食之。既長就學,遂成大儒。

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

孔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明倫

文王有疾,武王不說冠帶而養。文王一飯,亦一飯;文王再飯,亦再飯。

孔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孟子曰:曾子養曾晳,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晳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孔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閔子騫,孔子弟子。名,損。父母昆弟,稱其孝友,人無異詞。

老萊子孝奉二親,行年七十,作嬰兒戲,身著五色斑斕之衣。嘗取水上堂,詐跌僕臥地,為小兒啼。弄雛於親側,欲親之喜。

伯俞有過,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嘗泣。今泣,何也?”對曰:“兪得罪,笞常痛。今母之力不能使痛,是以泣。”故曰:父母怒之,不作於意,不見於色,深受其罪,使可哀憐,上也。父母怒之,不作於意,不見其色,其次也。父母怒之,作於意,見於色,下也。

公明宣學於曾子,三年不讀書。曾子曰:“宣而居參之門,三年不學,何也?”公明宣曰:“安敢不學?宣見夫子居庭,親在,叱吒之聲未嘗至於犬馬。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見夫子之應賓客,恭儉而不懈惰。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見夫子之居朝廷,嚴臨下而不毀傷。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說此三者,學而未能。宣安敢不學而居夫子之門乎?”

顏丁善居喪:始死,皇皇焉如有求而弗得。及殯,望望焉如有從而弗及。既葬,慨然如不及其反而息。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武王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釆薇而食之,遂餓而死。

王孫賈事齊閔王,王出走。賈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朝去而晩來,則吾倚門而望,女莫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處。女尙何歸?”王孫賈乃入市中,曰:“淖齒亂齊國,殺閔王。欲與我誅齒者,袒右。”市人從之者四百人,與誅淖齒,刺而殺之。

臼季使,過冀,見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賓。與之歸,言諸文公。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請用之。臣聞出門如賓,承事如祭,仁之則也。”文公以為下軍大夫。

虞、芮之君相與爭田,久而不平。乃相謂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質焉?”乃相與朝周。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班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二國之君感而相謂曰:“我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乃相讓,以其所爭田為間田而退。天下聞之而歸者四十餘國。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孔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敬身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子路無宿諾。

孔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飮,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