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名人掌故之楊時:楊時祖居客家祖地石壁楊家排

客家名人掌故之楊時:楊時祖居客家祖地石壁楊家排

客家名人掌故之楊時:楊時祖居客家祖地石壁楊家排

楊氏系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的後代。武王崩,成王立,封叔虞為周公史。叔虞之後杼公,食採於楊(陝西弘農縣),封為楊侯,以楊為姓,以弘農為郡。

據石壁楊邊《楊氏族譜》載:自得姓始祖楊杼傳至七十三世,楊用蕃,原籍山東濰州華陰,唐敕封奉議大夫。妣雷氏,生子:長勝二郎;次仍郎。勝二郎(亦作勝義郎或稱聖郎),於五代間仕唐,官任延平刺使,藉居延平。後為避戰亂,攜父母、妻、子,於後唐同光年間(923-925年),徙居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原住址為石壁村中一塊稍高的墩子上,即太陽廟(漢帝廟)至靈顯廟後一大片地區,原名叫竹石衕。楊姓安居繁行後,村人改稱其為楊家排。以後,據說因楊家養了一頭母豬,一群母鴨。每天一早,母豬出四、母鴨出廄便帶著小豬、小鴨往東行約1裡遠的田般裡遊玩、覓食。白天無論怎麼追趕,也無濟於事,追趕不回來。直到傍晚才帶著小豬、小鴨,歡天喜地的回到家來。日復一日,月復一月,母豬、母鴨的舉動引起楊家人的注意。於是尾隨來到母豬、母鴨經常遊玩、覓食的地方。站在田中間,舉目四望,只見沃野千頃,遠山環抱,玉屏聳翠,七星過投(七座小山點綴其間),真是個風水寶地。遂動遷居之心。於是拓地起宇,舉族居焉。新居地因“四周良田中心房,千子萬孫大吉昌”,故起名“楊坊田”,其地在現楊邊村頭。

客家名人掌故之楊時:楊時祖居客家祖地石壁楊家排

石壁楊氏,從楊家排新遷到楊坊田後,子孫繁衍,枝葉茂盛,尊楊用蕃為開基始祖。傳至八十七世,有綿郎公者,妣葛氏,生子游郎。遊郎造封為翰林學士。遊郎妣唐氏,夫婦攜父母遷居福建浦城。其孫億郎,字大年,宋太宗時,召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年僅十ー歲,時號“神童”,作文揮翰如飛,文不加點,清忠耿亮,典章法度,時多取正,官至翰林學士。生三子:錫郎、飲郎、錦郎。錫郎生子二:受爵、受祿。受祿遷居將樂。受附亦生二子:蔡郎、萃郎。受爵及其長子察郎仍居浦城,次子萃郎亦遷居將樂。九十八世萃郎之五世孫時郎,字中立號龜山,先後受業於程頤、程顥,熙寧間登進士第。高宗時,官至龍圖閣直學士,致仕後,著書講學,當時推為程氏正宗,朱熹、張栻之學,其源皆出於楊時,晚年隱居龜山,學者稱龜山先生,卒諡文靖。著有二程粹言、龜山集等。子鬱郎、都郎。後鬱郎遷居杭州;都郎仍居將樂。至楊時四世孫萬福,官至宣教郎,因國家大亂,虎寇屢掠將樂地方,乃避居九龍玉華大鋪上(現為將樂地),宋仁宗皇祐末年(1053年),父子又遷居寧化縣泉上裡延祥鷂子窠。延祥楊氏房譜奉楊時為一世祖;萬福為始遷祖。萬福生有七子。次子安禮原居龍湖,後徙寧化楊家坑(今寧化河龍鄉高陽村),再傳十三世,曾郎遷管背(今河龍鄉境)。

客家名人掌故之楊時:楊時祖居客家祖地石壁楊家排

注:楊時乃“閩學四賢”之首,楊時承程學,轉播東南,傳羅從彥,羅傳李侗,李傳朱熹,朱熹集大成,傳播海內外。現今福建尊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為閩學四賢,這四位理學大家與福建南平、三明各地緊密相關,福建省大力倡導推廣朱子文化,尊崇“閩學四賢”,越來越多的學學者專家在專門研究這四大家的生平與學說,加以整理,向世人傳播。

本文來源:客家祖地石壁叢書《寧化掌故》,餘保雲/編著

參考書目:

①石壁楊邊,《楊氏族譜》。

②《辭海》辰集,楊時條,1528頁,中華書局,1987年版

③延樣,《楊氏族譜》。

客家名人掌故之楊時:楊時祖居客家祖地石壁楊家排
客家名人掌故之楊時:楊時祖居客家祖地石壁楊家排
客家名人掌故之楊時:楊時祖居客家祖地石壁楊家排
客家名人掌故之楊時:楊時祖居客家祖地石壁楊家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