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朱熹、王陽明:成大事者,必先立志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歲,是年歲的歲。寒,是寒冬的寒。這句話是說到了一年裡最寒冷的季節,這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最後凋謝的。事實上松樹和柏樹即使冬天也不會凋謝的,孔子的話只是讚頌松柏的耐力要強過其他所有的花草樹木。


孔孟、朱熹、王陽明:成大事者,必先立志

根據先秦另一部偉大的名著《莊子》記載:孔子因為自己的政治主張在自己的國家(魯國)得不到貫徹,50多歲以後帶領眾弟子周遊列國,吃盡辛苦。一天他們被困在了陳國和蔡國之間,斷糧整整七天,師徒只能靠喝野菜湯度日,但孔子依然每天彈琴唱歌。他的學生子路愁眉苦臉地說:這可真是到了“窮”的地步了。孔子淡定地糾正說:“窮”是用來形容對仁義之道一無所知的人的,他們才是真窮;我們懷抱仁義之道而遭亂世之災,這不是窮,而是難得的考驗。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孔子的這句名言既很有哲理,又很有詩意,所以被後來的人不斷加以引用。如先秦戰國時代孔子思想偉大的繼承人荀子就說:“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意思是要是天不夠冷就無從知道松樹和柏樹有多耐冷;事不夠難,就無從知道君子有多麼堅韌,多麼持久不懈地去為達成目標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他偉大的名著《史記》裡寫道:“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借孔子的話做引子,來說明當世間到處都是渾濁齷蹉的時候,那些清白的人,那些高尚的人,才能顯得格外突出,格外耀眼。

而後來的詩人也深受這句話的影響,或者直接把它作為典故寫進詩裡,或者由它生髮出詩的意思來寫。如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就寫過“歲寒松柏猶依然”的名句。而我們以前讀過的宋代大詩人楊萬里的《道上吟》:“城中雪一尺,山中雪一丈。地上都已消,卻在松梢上。”也蘊含了“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的意思。為更多的現代人熟悉的則是老一輩中共領導人陳毅將軍的《冬夜雜詠》中的《青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從孔子的名言,到陳毅的詩句,對無數在黑暗勢力中受排擠、受冤屈、受打擊的人起到了重要的鼓舞作用。而從宋代開始,中國人又把經冬不凋的竹、冬天才開的梅,跟松樹相提並論,稱為“歲寒三友”,也就是最寒冷的季節中的三位朋友。“歲寒”這兩個字當然也是從孔子的這句話裡照搬過來的。


孔孟、朱熹、王陽明:成大事者,必先立志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一個大國通常有上、中、下三軍,所以三軍又是軍隊的代稱。匹夫是指平頭百姓,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古代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是說天下的興亡是每個平頭百姓都應該關心,都應該擔責的。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國的軍隊可以強行奪去他的主帥,但是一個平頭百姓卻不能通過強迫的辦法來改變他的志向。

東漢時代註釋過《論語》的大儒鄭玄,闡發這句話說:“匹夫之守志,重於三軍之死將也。”意思是一個平頭百姓堅守自己的志向,這是比一國的軍隊死了主將,更重要的。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具有其他動物所不具備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他具有其他動物所不具備的道德理想與人格追求。而古代的人從孔子開始,到後來歷代的哲人、詩人往往都用一個“志”字來對這種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這種道德理想與人生追求加以概括。一個人品德的高尚、人格的磊落、行為的正派、事業的有成,都跟他是否懷有,並保持了堅定不移地“志”相關聯,所以孔子把“志”提到了這樣的高度,而他精神上的繼承人孟子也同樣把“志”擺在了關鍵的位置上。


孔孟、朱熹、王陽明:成大事者,必先立志

孟子認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必定充溢著浩然之氣,所以,一個真正的人必須要把這樣的氣灌注在他的身體裡,而統帥著這種氣的,就是一個人的志。從此“尚至”也就是以“志”為人的最高追求的精神影響了歷代的文人武士。

例如東漢有個名將叫馬援,他12歲就成了孤兒,但史書上記載他“少有大志”,一生轉戰沙場,屢建戰功,青史留名,他的名言是“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他自己真是一個“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的典範,他最後是死在前線,以馬革裹著他的屍體還葬的。

歷代哲人更是屢有闡發。如宋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朱熹提出一個人要想向聖人學習,先決條件“須是立志”,只要有了堅定不移的“志”,就可以“一味向前,何患無進”——那樣你才可能勇往直前,不怕得不到長進。

而明代最偉大的思想家王陽明更強調:“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如果沒有堅定的志向,天下就沒有可以做成功的事,不管你做什麼工作都不可能有例外。而王陽明批評當時的人荒廢正事不做,用過多的時間吃喝玩樂,以至一事無成,原因“皆由於志之未立耳”,都是因為沒有堅定的志向,他鼓勵我們說一個人只有立志成為聖人,他才有可能成為聖人;一個人只有立志成為賢人,他才有可能成為賢人。而如果一個人“志不立”,就像沒有舵的船、脫了韁的馬,就會無目的地飄蕩、無方向地亂跑,你最終能達到哪個目的地呢?必定是哪個目的地也不可能達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