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後裔在無錫常州宜興一帶的由來及分佈

東坡公在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辛巳,自海南北歸乞表致仕而定居常州。未幾,卒於常州顧塘橋之孫氏宅(今稱藤花舊館)。翌年,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壬午閏六月,由長子蘇邁字伯達,次子蘇迨字仲豫,三子蘇過字叔黨,扶柩運葬到河南郟縣的小峨眉山。爾後,三子遂居於穎昌(今許昌)。至宋高宗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己未八月,因穎昌已陷於金,遂由蘇邁次子蘇符字仲虎,在往賀金歸朝時,將居穎昌之裔帶至江南,以歸附朝廷。後裔南歸後,始居陽羨(宜興)田莊。此為東坡公在世時所置,以防養老和定居。後因族繁口眾,遂又再從宜興向常州分遷。

在這次向外分遷的族人中,多數都遷居常州,有部分遷向外郡縣。自此常州便有東坡公後裔的存在,並形成了東坡公後裔自己的支脈,而稱為毗陵(常州)支蘇氏。

至元末至正末年,常州支蘇氏為避戰亂,遂由常州遷徙錫邑。自此無錫始有東坡公後裔的存在,而成為錫邑的世居大族,遷錫後裔系東坡公三子蘇過九世孫名乾行字孟德的四個兒子,分別為長子名太原字孟元,遷居洛社曹村至今。次子名太和字仲元,遷居現稱楊市的蘭溪至今(舊稱青城鄉)。三子名太三字士原遷居胡埭太湖十八灣處的陽灣至今(舊稱富安鄉)。該支始遷祖太三墓至今還在。四子名太七字靈安,遷居今稱蠡園鄉的蘇家渚至今(舊稱三寶鄉)。四兄弟為東坡公十一世孫,叔黨公蘇過十世孫。

蘇東坡後裔在無錫常州宜興一帶的由來及分佈

宜興陽羨溪山東坡閣

四兄弟遷錫後,遂又形成了四大支脈,後再從此四大支脈中向江南各地乃至長江北面而分遷出部分族人。以至分遷出去的族人在所居之地形成本支的基礎後,又再向外分遷,形成無錫及江南各地現今東坡公後裔所居之地的格局。

現按兄弟四人為順序將向外分遷的情況作一簡要的介紹,

長兄太原的洛社曹村支脈所分遷範圍,有揚州、靖江、鎮江、丹陽、宜興等地。

次弟太和的蘭溪支脈人數最多,分遷範圍也最廣,如常州城內及武進、宜興、蘇州、望亭、常熟等地,主要在武進縣範圍分佈最廣,以及本邑的楊橋支(包括東門的蘇家弄和本支),石塘灣的陡門支、玉祁支、東亭、張涇橋、坊前、南站上莊巷、蘇巷支、華莊的西橋灣支等等。

三弟太三的陽灣支脈所分遷範圍不廣,僅在胡埭境內有分佈,以及南門大公橋支亦屬該支所分遷而出,另在北門劉潭橋莊前有一房(支)也屬陽灣支遷出。

四弟太七的蘇家渚支脈有零星遷居宜興,但主要都遷居在北門一帶,如黃巷鄉的蘇巷(舊稱高長岸)、劉潭橋的毛巷街、現屬西漳的新街、岸底裡、以及東北塘鄉的嚴埭支及堰橋的大樹下支、長安鄉的大松墳支、還有陳鬥板巷斜橋下支(此斜橋下在現今新生路226號、228號)。著名的蘇氏拱橋的發明人,造橋專家蘇松源先生就出自該支、為東坡公二十九世孫。

其它如安鎮蘇巷蘇氏、港下的蘇家塘蘇氏都系常熟支蘇氏的分支,與常州支蘇氏有所不同。其支為蘇東坡長子蘇邁之後裔,系從浙江餘姚自元初就分遷至常熟,而繁衍成獨立的常熟支蘇氏的支脈系統,故在此略為一提。至於在無錫地界上的一些以蘇姓命名的所居之地,都出自常州支蘇氏在以上範圍內所提及的分遷支中的分支,不再一一而列了。

由於本人近年來對本姓氏的族源和族譜的愛好並考證,使之能在報端對無錫的東坡後裔的由來及其分佈情況,作一粗略的介紹,為的是能使現今所居無錫及至江南各地的東坡後裔們,能有一種認識和熟知自己的“根”和祖先之由來,以使自己的一生能對社會和故鄉無錫作出有益的貢獻,使自己能成為無愧於始祖東坡公的後代。

(本文作者蘇茂倫,原載無錫史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