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真實的“丐幫”,是怎樣的呢?

乞丐,自古以來有之。何為乞丐?按舊社會的說法:“無恆產,無恆業,而行乞於人以圖生存之男女,日丐”。就是說沒有固定資產,固定工作,以向人乞討為生的人就叫做乞丐。乞丐各地皆有。乞丐俗稱“叫花子”,為什麼這麼叫呢?因為他們常在鬧市中叫喚以募化錢財,故稱作“化子”。北京又稱“叫花子”。本文主要講述清朝時期北京的乞丐。

據《清稗類鈔》記載,清朝時期北京的乞丐主要分兩大類,分別為“藍杆子”和“黃杆子”管治下的兩類。“藍杆子”指普通乞丐,”黃杆子“指八旗子弟乞丐。

清朝時期真實的“丐幫”,是怎樣的呢?

咱們先說藍杆子普通乞丐,所謂杆子,就是根棍子,為乞丐管理者“丐頭”所持有。這藍杆子象徵著最高統治地位。以縣為單位,每個縣都會有一個丐頭,本地及外來乞丐都得聽命於丐頭。

那麼說他們平時是怎麼活動的呢?在大家的印象中,乞丐乞討無非是拿個碗到處走,哪裡人多去哪裡,見人就說可憐話,以求討到食物或錢財,誰討到算誰的。可當時的乞丐並非這樣,應該說不完全是這樣,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制度。大致說來有以下幾點:

一、丐頭會規定哪些地方能去,哪些地方不能去。比如一些做買賣的店鋪,持有丐頭所畫標記的店鋪是不能去的。什麼標記呢?丐頭在一張紙上畫個葫蘆並寫上:“一應兄弟不準茲擾”幾個字,貼到店鋪門上,稱之為“罩門”。如果店鋪裡有人揭下這張紙,那麼所有乞丐便不可到這家店乞討。店鋪裡會定期給丐頭一些食物或錢財,丐頭再分給其他乞丐。店家之所以這麼做是不想整日有乞丐上門打擾。

二、如果有新人入行,丐頭會負責“新人培訓”,說明行規、紀律並教授乞討訣竅。培訓結束後,頭三天乞討所得全歸丐頭所有。

三、丐頭是不出去乞討的,所有乞丐都得將自己所得分給丐頭一些。如果有人生病或死去,由丐頭負責酌情撫卹,若有重病則有眾人分攤費用。

四、若有人違反行規紀律,將受到丐頭處罰,嚴重者丐頭會用藍杆子“執行家法”,打死無怨。

結合以上四條,說明當時的乞丐還真是有組織有紀律啊。

清朝時期真實的“丐幫”,是怎樣的呢?

說完了“藍杆子”,接下來,咱們說說“黃杆子”八旗乞丐。有人也許會問,八旗子弟也會有乞丐嗎?事實上是有的。自清軍入關以來,旗人是不從事餬口營生勞動的。年深日久,八旗宗族當中就有一部分人整日混跡於市井當中,遊手好閒,無所事事。錢花完了就想著怎麼想別人要錢,於是就形成一眾團伙了。與其說他們是乞丐,實則他們更像是一夥敲詐勒索的市井流氓。將他們歸為乞丐,或許是因為他們身無長技,因祖上功業才得以靠政府的救濟過活的人吧,屬於“無恆業”一類。這夥乞丐也有一位丐頭。多為囂張跋扈,蠻橫無理的王公貝勒擔任。那麼這類“黃杆子”所管的“高級”乞丐是怎麼要錢的呢?

清朝時期真實的“丐幫”,是怎樣的呢?

這夥人不會經常出動,只在每年的端午、中秋及年末期間活動。他們只在北京城中活動。他們不會去敲居戶家的門,更不會直接在街上跟人要。他們專挑商鋪、店面下手。或兩人或四人為一組,以一人唱歌一人敲鼓板和之。唱時手背向上在鼓上放平,即為索錢的暗號。夥計或店家看到後就得給錢,錢數不能少於大錢五枚。收了錢後就會把手舉起至頭頂,表示他們已經滿意,便會離開。但是必須在唱到五句之前給錢,若超過五句或是店主不給錢他們便會離去。第二天還來,人數加倍,若不給錢第三天再來,人數再加倍,一幫人就堵在店門口,不直接說要錢也不口出惡言,就堵著讓店家做不了生意。把事情擴大,店主只能請人出面和解,店主就要出資數千或數萬錢不等。若有人請得“黃杆子”來,其手下這夥人就會立即離去,若有不聽號令者將收到懲處。當然,黃杆子也會再敲上一筆。

清朝時期真實的“丐幫”,是怎樣的呢?

除了上述兩大類外,市井當中還有一些人被歸為乞丐剛當。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類為挾技之丐和勞力之丐。挾技之丐為街上賣藝的藝人。或唱歌,或唱戲曲,或表演雜耍等。勞力之丐為苦力,拉車、卸貨、運送行李等一類人。

還有一類為賣物之丐,所賣之物為耳刷,就是挖耳勺,因這類小商販歸丐頭管轄,所以將其歸為乞丐行當。

另外還有詭託之丐和強索之丐。詭託之丐多謊稱外出躲災、或尋親不遇、或稱有病等等。以博取同情騙取財物。強索之丐多為獲罪發配之人,強索不成便拿刀劃破自己臉頰或手臂,以流血嚇人,逼迫對方給錢。

以上所述便是清朝時期北京一帶乞丐的大致情況。乞丐,任何時候都會有,或逼於無奈或是自願,無法避免。惟願天下乞丐越來越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