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不可遺忘的輝煌與滄桑(上)

秦直道:不可遺忘的輝煌與滄桑(上)

歷史,在波譎雲詭和紛繁喧囂中,已經走過了兩千二百多年。期間,一位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的巨人,安靜地沉睡在古城西安東面的驪山北麓。他,就是被譽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

兩千多年過去了,由他修築的萬里長城、阿房宮、靈渠、鄭國渠依舊享譽古今,備受關注。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黃土高原和塞外沙漠間,還存在著一個更為偉大的工程……

瀚海西風萬里沙!在歷史的煙塵中,它像隱士一般,於荒煙蔓草間,悄無聲息、漸行漸遠,幾乎要被世人遺忘。它,就是曾經輝煌千年的,秦直道。

秦直道:不可遺忘的輝煌與滄桑(上)

關於秦直道,人們知之不多,歷史也記載甚少。除了《史記》和《資治通鑑》裡的簡短文字,其他史書中已經很難找到它的蹤跡。它如此神秘,而又如此沉寂。但,這並不能抹去它在無數過往歲月裡的輝煌與滄桑。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之後,為了一統天下、鞏固邊塞,他號令建造了龐大的軍事工程。這其中包括戰略防禦性的長城,為統一百越而修建的大運河——靈渠,和極富戰略進攻意義的秦直道。

司馬遷在《史記 秦始皇本紀》裡說:“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在《蒙恬列傳》中又說:“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而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也這樣記述:“(秦始皇)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達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千八百里……”


秦直道:不可遺忘的輝煌與滄桑(上)

這,便是在兩部鴻篇鉅製的史冊裡,關於秦直道的所有記載。從寥寥數語中可以看出,秦直道始建於公元前212年,它南起陝西咸陽淳化,北到內蒙古包頭。由南向北,跨越陝西、山西、內蒙古三省,全長700多公里。是古代貫通南北的大通道,因其道路寬廣直通,因而被稱為直道。

它是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通過這條高速,秦國的騎兵三天三夜即可馳抵陰山之下,迅速出擊匈奴。因而,秦直道成為秦國插入北方匈奴的一把長矛、一把利劍。

它的存在,打破了人們固有的觀念:歷代中原王朝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關係中,總以被動防禦為主,萬里長城的存在就是證明。但是,直道的存在卻改變了這種格局,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尤其是在陝西榆林城北的紅山附近,秦直道與長城在這裡形成了T字形的交接,作為防禦性質的長城和具有攻擊能力的秦直道就像盾牌與長矛,形成了攻防兼備的戰備體系,攻守在這裡達到了平衡。

“橫有秦長城,縱有秦直道”的民謠,就是歷代人們對長城和秦直道戰略地位的比肩概括!這,就是秦直道。

史載,秦直道是蒙恬奉秦始皇之命,率30萬軍隊和十萬民夫修築而成。這條7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路面平均寬約20米,最寬處達60米。


秦直道:不可遺忘的輝煌與滄桑(上)

從地形圖上看,秦直道經由關中平原、走過丘陵、穿過黃土高坡、跨過茫茫戈壁抵達蒙古大草原,是一條穿越地區地形最為複雜的古代大工程。整條道路,一多半建築在山頂梁脊,一少半修築在戈壁丘壑,工程量和難度不亞於當今的青藏鐵路。

關於修建方法,史書中僅用“塹山堙谷”四字描述。所謂“塹山堙谷”就是指開鑿高山、填平溝谷。但是,秦直道在昭君墓附近渡過黃河以後的走向卻撲朔迷離,它在鄂爾多斯境內是如何穿越庫布齊大沙漠的?

同時,它又是如何跨越天塹烏蘭木倫河(所經之地上最大的一條東西向河流)的?我們無法想像,在沒有任何現代化機械輔助的兩千多年前,僅僅依靠人工的力量,如何在丘陵延綿、溝壑縱橫、天塹擋道的複雜地貌上,修建出這樣浩大的工程?


秦直道:不可遺忘的輝煌與滄桑(上)

而且工程主體完成僅用了兩年半時間。兩千多年前的秦人,是如何做到的?另外,秦直道的選址也一直是未解之謎。專家們從整條秦直道的走向發現,直道路線是經過極為縝密的勘查後選定的。整條線路既因勢利導,又儘可能巧妙地避過了丘陵大溝、沼澤及洪水高發地段等不利條件。

秦人是如何掌握瞭如此精確的北方大地方位概念,以及如此豐富的地理學、地貌學知識呢?當年用夯土建築的秦直道,由於夯築得非常結實,至今在直道上種樹仍無法成活,部分道路仍依然保持完好被繼續使用。


秦直道:不可遺忘的輝煌與滄桑(上)

考古學家在對路面進行的勘測中發現,最高的夯土層高達8米,路面的排水功能及建築結構與當今高速公路完全相同。正是因為精湛的技術和過硬的質量,才保障秦直道穿越了千年的時光,穿越了漫長的“千八百里”。它從陝西省咸陽出發,在陝北富縣境內穿越海拔1600米的子午嶺東側,途經旬邑、黃陵、富縣、甘泉、安塞、志丹、子長、靖邊等14個縣。

秦直道:不可遺忘的輝煌與滄桑(上)

富縣境內的秦直道部分路面依然保持完好,考古工作者在沿途發現了多處兵站和建築遺址。靖邊縣楊橋畔鎮龍眼古城也是秦直道所經的重要地段,這裡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陽周古城遺址。此地與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緊密聯繫——是秦大將蒙恬蒙冤屈死所在地,也是秦漢時抗拒匈奴的前沿陣地,只是此處的秦直道已經損毀。

那些曾經地戰事與繁華,都已被埋藏在這黃土與沙石之下......

秦直道:不可遺忘的輝煌與滄桑(上)

西風寒鴉、日暮黃昏。不但秦直道昔日雄壯的身影,早已消失殆盡。今日的龍眼古城,也只剩下了殘垣荒冢。安塞境內的秦直道也已經難覓蹤跡;而洛河南的直道現已寬窄不一,路面佈滿了荊棘與荒草。在甘肅慶陽境內,馬欄至劉家店林場的路線正處於子午嶺山脊上,原來的秦直道路線已被沿用修成省道。而劉家店林場所用的道路也是利用原秦直道的路基修建而成的。

與其它很多地方的秦直道一樣,直道路面上只生長灌木和低矮的艾蒿、雜草。它們像直道一樣,有著堅強的毅力和偉大的生命力。內蒙古境內的秦直道南北貫穿鄂爾多斯市全境,以漫賴鄉海子灣二傾半村到城梁段保存最為完好。

秦直道:不可遺忘的輝煌與滄桑(上)

站在鄂爾多斯高原上極目遠眺,夕陽下的直道像一條金色的巨龍,蜿蜒迤邐、氣勢壯闊。在鄂爾多斯麻池古城遺址, 延伸了近七百多公里的秦直道,終於到達了它的終點。麻池古城遺址位於內蒙古包頭,由於包頭北依陰山,南臨黃河,扼守著“石門谷”這一陰山通道,控制著“秦直道”與“固陽道”之咽喉部位。

因此,秦、漢時期均在此設郡,秦稱九原,漢稱五原。漢代在位於這裡的秦直道終點,修建了麻池古城。史載,漢武帝曾經勒兵十八萬,北巡至此。那時的五原,旌旗千里,氣振匈奴。而今,兩千多年過去了,曾經的大地上,只剩下古城池遺址和漢武帝的茂陵,在夕陽下遙遙相對、俯視四方。

秦直道:不可遺忘的輝煌與滄桑(上)

但這裡,卻沒有一點秦直道的蹤影。或許,也沒有多少人知道,此處竟是秦直道的終點。(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