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缺芯之痛!

熊靖宇說宏觀 | 中國缺芯之痛!

作者:諾亞財富 首席投資顧問 熊靖宇

一聽就懂的,【熊靖宇說宏觀】。從全球宏觀經濟、金融趨勢,到海外形勢、投資智慧,【熊靖宇說宏觀】關注一切與全球金融有關的話題,共同打造有態度的財經專欄。每週持續更新,敬請期待!

中國芯片進口花費連續兩年超過原油,累積消耗達1.8萬億美元,相當於4個工商銀行,也相當8個茅臺。為什麼我們如此缺芯呢?中國芯片發展超過30年。但是在很多關鍵技術領域我們突破不了,國產芯片供應不超過22%,中國至今誕生不了像英特爾、高通這種芯片公司,為什麼會這樣呢?

芯片產業分成三個步驟,設計、製造與封測(封裝跟測試),最上游的是IC設計,依照客戶需求設計出電路圖,接下來中游的IC製造公司,主要任務就是把IC公司設計好的電路圖,移植到硅晶圓製造公司製造的晶圓體上面。接下來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須要把它封裝完後,進行測試,才可以形成一個好的晶圓體,接下來再去生產出需要的芯片。

在中國若提到芯片產業,一定要認識一個人叫做“張汝京”

,畢業於臺灣大學,曾經在德州儀器工作超過20年,被稱為中國芯片教父。2000年之後,中國芯片行業崛起,伴隨著張汝京來到大陸的,還有300多位臺灣的工程師,臺灣是芯片製造龍頭,挖來了這麼多頂尖人才,一定可以幫中國大陸實現芯片產業的飛躍,但是後來誰也沒有預料到,當人才與資金都投入了之後,卻沒有能夠成功做出符合預期的芯片。

主要在於幾個原因,芯片產業投入門坎相當高,週期很長,而且投入過程中,回報率非常低,若要成功做出優質芯片,從投入開始,至少要先做十年以上的冷板凳。怎麼這樣說呢?因為芯片有個非常長的週期,而且投入量非常巨大,僅僅一臺光刻機就要一億美元,而製做一個芯片至少要三十臺光刻機,試想,有哪一個民間投資機構能夠如此長期的投入呢?在中國任何的發展都離不開資本,比方說共享單車,2016年後成為全民運動,看似風光一時,背後也是因為資本的瘋狂投入,風光的時候,數百億人民幣資金蜂擁而入,2018年市場出現資本寒冬,離開了資本的投入,共享單車變成了成堆的廢鐵。

2018年,中國的投資機構在PE與VC領域上面,投資了超過1000億人民幣,而芯片產業在2018年第一個季度的報告中,投在半導體上面的只有1.35億人民幣,相差超過100倍。

為什麼這些PE與VC投資人沒有人投資芯片呢?答案其實非常簡單,因為芯片非常的不賺錢,而且投入時間非常的長。中國的VC不是不投芯片產業,而是投進去的幾乎都血本無歸,回收期實在太久。在中國大多PE投資期都標榜較短期,大多基金可能是2年投資期+5年退出期,就算長一點的頂多3年投資期+5年退出期,都沒有辦法等待投資芯片之後,能夠產生足夠的收益,對於企業來說,也很難有一家企業能夠一次掏出幾十億美元,把身價性命搭在上面,就算是研發人員有雄心壯志,但是股東肯定沒有這種耐心,所以在中國投資芯片,如果要靠資本或企業家等等民間的力量來做這件事情,可以說幾乎不可能。


熊靖宇說宏觀 | 中國缺芯之痛!

投資半導體與芯片產業如果依靠國家的力量呢?事實非常殘酷,中國為了扶植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曾經撥款2000億人民幣進行投資,但是投資存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大多投入都是以後期為主。投資的目的雖然以扶植行業發展的,但是為了績效考核,還是需要尋找回收較快的項目,因此想要利用國家的力量,要推動半導體跟芯片產業的發展,似乎也不是這麼的高效。

這還講的只是內部環境,還沒有講外部環境。比方說在2000年的時候,中芯國際開始投資生產芯片,而且在初期發展迅速,在2003年的時候,中芯國際已經衝到全球第四大代工廠的位置,準備在香港上市的中興國際,卻面臨到非常大的難題,當時全球芯片代工龍頭臺積電出手了,在2003年的時候,中芯國際因為觸犯了專利權,臺積電要求賠償10億美元,要知道2003年中芯國際全年的收入只有3.6億美元,但是在證據擺在前面的時候,中芯國際不斷的敗訴,最終還是賠償了1.75億美元,禍不單行,在2006年的時候,臺積電再一次指責中芯國際使用臺積電的技術,使用3奈米技術違反了協議,在這種情況之下,又開始進行官司訴訟,沒想到在官司訴訟中,無論是在中國北京,還是在美國加州,臺積電全面勝訴,中芯國際只好再賠償2億美元與10%的股份,所以可以發現到,中國在發展芯片產業上,面臨諸多困難,不僅是資本、法律、人才……等等,在國際專利上面,更是處處碰壁。

在成熟的芯片產業體系下,要繞開別人的專利,重新探路,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隻要一涉及商業化生產,幾乎就無法避免惹上官司,IC設計環節每當中國有所突破,就會涉及到全球的專利糾紛,這種惡劣的環境中,要突破是非常困難的,難道中國芯片發展就如此不可為嗎?其實並不會,因為為什麼,因為在過去,仍然有突破技術壁壘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鑑的是韓國三星電子,韓國三星電子是從1992年開始發展,在內存芯片(內存)上面,他逐步鯨吞蠶食,擊敗了臺灣廠商,吃下市場份額,臺灣內存芯片產業被打的丟卸盔甲,在十年之後,成功拿下內存芯片市場全球第一,韓國是舉全國之力,全力在芯片產業鏈中尋找上一個突破點,再進行突圍。2005年之後,三星也開始發展晶圓代工產業,2015年之後,三星的晶圓代工已經位居全球第四,加上前面敘述的內存芯片,讓韓國成為全球第二的芯片大國。目前在內存芯片的市場上,全球只剩下兩個主要競爭者,一個是韓國三星,佔了65%的份額。另外一家是美國美光僅佔了35%。

有了這個例子,中國也得到啟發,是不是可以在別的領域進行一些突破呢?中國是否能夠把芯片這個領域重新拿回來至關重要,尤其是在2018年中興被制裁了之後,我們更加現到這個重要性,中興根本沒有能力自主生產芯片,全部依靠進口,當美國掐死了芯片的供應,中興這家企業幾乎就要破產,芯片這件事情,必須要有所突破。是否能想辦法繞過現在的科技,畢竟現在的芯片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無論是英特爾的CPU,還是英偉達的GPU,或谷歌的TPU,都是現有芯片上面的升級,那我們有沒有辦法突破現有的技術,發展全新的技術呢,

阿里巴巴跟中科院合作的量子芯片技術,是不是我們未來的一個可能呢?

希望在這上面,我們能夠持續堅持的投入,不要害怕出現虧損,畢竟發展芯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十年以上的努力,而芯片是未來國之大計,希望中國在未來的時間內,可以找到一條路,突破現在的困境。

熊靖宇

中歐金融MBA。擅長於宏觀經濟分析,2011年出版《金融核災》,成功預言歐元貶值、新興市場股災,黃金崩跌等重大財經事件。先後受邀於臺灣財經媒體與廣播電臺擔任來賓,並在喜馬拉雅FM財經節目《熊靖宇說宏觀》擔任主講人,進行全球金融趨勢分析,深受財經專業人士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