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三遍還不會?”,瞭解“糾正型教育”,比“懲罰”更有效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

我們家對門有一個家庭,孩子讀高三了,媽媽全職陪讀,每天晚上我都會聽到媽媽在給孩子檢查作業的時候”高分貝”咆哮:

“你去讓鄰居都聽聽,58-8=5?!”

“這個題目你都會做錯!你有沒有聽課?”

“這麼簡單的題,你要粗心到什麼地步才會寫錯?”

“你是榆木腦袋瓜嗎?怎麼教了三遍了都還不會?”

……

這真的就是他們家晚上的日常,我每次在窗臺聽到,都為孩子捏把汗,孩子是要怎麼樣的“強心臟”才能受得起這樣的辱罵和斥責呢?

後來,我去了解了一下,才知道這家的父母都是農村出來的,好不容易買了房、有了戶口、把孩子送進了城裡高中,本來想說進個好的高中,也就算半條腿邁入了名校大學。

但是孩子原本在初中成績還挺爭氣,沒想到到了高中就跌得一塌糊塗。媽媽也辭職陪孩子,看著孩子對學習不上心的樣子,每次都氣不打一處來,特別是一看到孩子寫錯題,怒火就“一點就燃”,破口大罵,想說孩子怕了就會改,但是成效甚微。

於是,我給她介紹了“糾正型教育”,比起“懲罰”而言會有更好的效果。

那什麼是糾正型教育呢?它又是怎麼來讓我們更好的引導孩子呢?

“教了三遍還不會?”,瞭解“糾正型教育”,比“懲罰”更有效

糾正型教育VS懲罰

從定義上來看,懲罰通常就是用打(體罰)罵(訓教)的方式,利用家長的強勢和權威來鎮壓孩子,這麼做的目的往往都是通過“恐嚇”來讓孩子立即停止錯誤行為。

而糾正型教育更側重溫和平靜的方式,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講道理”,目的不僅僅是停下孩子的錯誤行為,同時還要讓孩子懂得自己做錯了什麼、為什麼錯、怎麼錯的,最後還要啟發孩子怎麼做才是正確的行為。

對於父母而言,懲罰般的吼叫、打罵,不僅僅勞神費心,也消耗元氣,有的時候還會“氣”出病來,誘發心血管、頭疼等疾病。

而且有的時候看著孩子委屈的樣子,心裡也過意不去,反而還內疚了起來。而且利用懲罰這一“猛藥”,無法“根治”孩子的問題,家長和孩子都會陷入一種“犯錯-責罵-犯錯”的惡性循環中。

但是,如果利用糾正型教育,對於父母來說,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交流,不僅省心也省事,而且能夠引導孩子認識問題,糾正行為,孩子學會了舉一反三,下次再遇到同樣的問題也會觸類旁通,提高自己遇事的自我調節能力。

“教了三遍還不會?”,瞭解“糾正型教育”,比“懲罰”更有效

而從對於孩子的教育效果來看,懲罰之後,孩子本身的問題或許得到了暫時的停止,但是由於孩子並不知道下次再犯錯怎麼改,所以依舊是“治標不治本”。

而且,過後孩子可能會出現牴觸心理,和父母之間呈現一種敵對的狀態,他們會認為父母不是站在自己一邊的、總喜歡用強迫的方式來讓自己屈服。

前一陣子網上還熱傳:一個三年級的學生因為在學校調皮,怕回家被父親打,所以報了警希望警察能夠幫忙。這就是懲罰型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心理負擔:他們為了逃避懲罰,可能就會選擇逃避父母,親子關係可能會出現裂痕,關係更加僵化。

“教了三遍還不會?”,瞭解“糾正型教育”,比“懲罰”更有效

然而,糾正性教育重點在於用平等的方式來引導教育孩子,這麼做的話孩子不僅僅能夠懂得自己犯錯了,還能規避下一次犯錯、或者懂得即使犯錯了要怎麼及時止損彌補。

這樣的教育方式更能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同時還讓孩子感覺到安全感,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可以依靠、信任父母,所以下次遇到問題的時候會主動向父母請教。

所以說,糾正型教育是一種父母和孩子都雙贏的結果。

糾正型教育的3大糾錯方式

究竟糾正型教育是通過什麼方法讓孩子認識錯誤,糾正行為的呢?具體來說,可以分為3種方式。

自然結果方式

也就是孩子會通過不斷的試錯,自覺地發現錯誤,並且改正錯誤。這就好比我們玩拼圖的時候,拿錯了一塊。

所以怎麼都拼不進去,那自然地我們就會考慮換一塊再試一次,直到試對為止。這種糾正教育,父母並沒有過多的參與,全憑孩子的“悟性”和思考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能夠主動意識到錯誤行為導致了不好的結果,為了結果更好他們就會自覺地修正行為。

“教了三遍還不會?”,瞭解“糾正型教育”,比“懲罰”更有效

例如,孩子總喜歡熬夜打遊戲,但是第二天就起不來床,上課也遲到,錯過班裡的早晨集體活動,所以孩子為了參加班級的活動,就會主動早睡,這樣才能第二天更早的起床出門。

臺灣作家三毛就在《膽小鬼》中就寫過自己童年偷錢的經歷。她出生在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裡,每個孩子每個月有一塊零花錢,但是孩子們都沒有支配自由,這完全滿足不了三毛的需要。

偶然一天,三毛在家裡發現了一張紅票子—— 在當時非常值錢的五塊錢!三毛緊張又激動地把錢藏進了自己的褲兜裡。

吃午飯的時候她母親就發現錢丟了,於是自言自語道“奇怪了,我剛剛放這的五塊錢怎麼不見了”,三毛做賊心虛,擔驚受怕。

所以後來趁大家都不在的時候偷偷又把錢放回了遠處。三毛母親這麼做,不僅僅維護了孩子的自尊,也利用了心理戰術,讓三毛自己意識到了錯誤,為自己的行做出了改正,實在是高明。

“教了三遍還不會?”,瞭解“糾正型教育”,比“懲罰”更有效

2. 邏輯結果方式

這種方式側重在於利用家長的平和干涉,讓孩子意識到結果和行為之間的邏輯關係。

還是孩子因為熬夜而遲到的情況,如果孩子不能夠自己發現問題,家長就可以提醒孩子他的熬夜行為和遲到、錯過活動之間的因果關係,幫孩子建立邏輯鏈。當然,糾正型教育除了用說教的方式之外能夠達到這個目的,還有其他的方法。

A. 重複練習、強化正確行為。家長可以讓孩子不斷地重複做正確的行為,給孩子培養一種規則意識,糾正他們的慣性行為。例如,孩子容易寫錯字,我們就可以挑出孩子經常寫錯的字,讓他們反覆抄寫,加深印象。

“教了三遍還不會?”,瞭解“糾正型教育”,比“懲罰”更有效

B. 恢復原狀。我們可以要求孩子還原錯誤的情景,從事情的第一環節開始,重新做起,打破原來的錯誤的邏輯鏈,重新建立新的邏輯鏈。

這麼做的話,孩子能夠更好的從錯誤中學習,下次再遇到同樣或者類似的狀況的時候就會懂得用正確的方法對待。

例如,孩子不喜歡收拾自己的玩具,總是扔得滿地都是,家長就可以先把孩子的房間收拾了,讓他們知道一個乾淨整潔的房間能夠給人帶來愉悅感和舒適感。

然後再在孩子玩耍完了之後,要求他們恢復原狀。這樣孩子能夠用新的行為替代原本的錯誤行為,也能明白把房間弄亂是一件不可以被接受的事情。

C. 暫時失去特權。這是糾正型教育中相對來說最為嚴格地一種方式了,它側重在於讓孩子短暫的失去一種他們非常渴望的特權,這樣往往是在重複練習和恢復原狀的方式已經不太起效果之後才使用。

例如,孩子喜歡看電視,但是總是沒有時間觀念,到了飯點還是繼續看,那麼家長就可以“沒收”孩子的看電視特權,取消孩子第二天的看電視機會,如果孩子表現的好的話,還可以恢復特權。這麼做的話,孩子就能夠了解到自己打破規則的邏輯後果,更加遵守規則。

“教了三遍還不會?”,瞭解“糾正型教育”,比“懲罰”更有效

3. 無關結果方式

這種方式相對與邏輯結果方式而言,行為和結果之間不存在邏輯關係,但是往往存在緊挨著的時間關係。

例如還是孩子看電視的問題,到了飯點不吃飯還要繼續看電視,那麼家長就可以自顧自的吃飯,然後讓孩子看完電視卻吃不到熱飯,用殘羹剩飯來提醒孩子不遵守規則的後果。

這樣孩子下次就會到了飯點趕緊來吃飯。吃飯和看電視時兩件獨立的事情,不存在因果關係,但是把它們擺在一起,家長就可以的營造了一種孩子不喜歡的事實,以反推他們去糾正自己的行為。這種方式就考驗家長對於孩子的觀察與瞭解程度了,能夠“不體罰也不責罵”,但也能調教孩子。

“教了三遍還不會?”,瞭解“糾正型教育”,比“懲罰”更有效

糾正型教育:家長以身作則

那麼對於家長而言,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糾正型教育發揮做大的教育效果呢?

首先, 家長要先保持心平氣和。

糾正型教育主打用溫和的方式來“講道理”,通過語言溝通、設置不同結果方式等方法來教育孩子。

這就要求家長能夠理性冷靜的對待事情,和孩子建立信任的關係,和互相傾聽的機會,而不是上來就劈頭蓋臉地責罵孩子,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對立面。

而且,憤怒往往就是做出錯誤行為的導火索,家長如果無法遏制怒火,簡直就是在給孩子做出做錯誤的示範,更別提糾正孩子的錯誤了。

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不可以向孩子表達我們的感受,但一定要去掉“譴責”的成分,我們可以這麼說:“我看到你們兩個人大家,真的很生氣,你們兩個人都去沙發上坐著冷靜,我也去房間裡冷靜。

等我們三個都冷靜下來了再來處理這件事”。這麼做的話,家長和孩子都處於一種公平、相互尊重理解的狀態,能夠更好地為後續的糾錯教育打好情緒基礎,孩子也更能夠聽得進去話。

“教了三遍還不會?”,瞭解“糾正型教育”,比“懲罰”更有效

其次,解釋錯誤的行為。

這就就需要家長能夠利用不同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了。如果想用語言溝通的方式來和孩子解釋。

那麼就要用簡潔通俗的話來讓孩子理解事情的因果關係,我們也可以讓孩子複述,這樣更能夠更好地內化道理、牢記於心。

而如果我們想用更直接的方式來糾正孩子的行為,就可以考慮以上提到的三種結果方式,讓他們懂得什麼事不可以做。

“教了三遍還不會?”,瞭解“糾正型教育”,比“懲罰”更有效

最後,引導孩子做出正確行為。

Haim Ginott說過,“給孩子指明方向才能幫助孩子糾錯”。我們不應該只是告訴孩子什麼不可以做,更關鍵的是告訴他們應該做什麼才是對的。

這就是懲罰和糾正型教育之間最大的差別。例如,針對孩子打人的現象,我們不應該吼著讓孩子停下,而是應該把孩子拉到一邊,心平氣和地告訴他,“寶寶,你不可以再打人,我也不會讓你再打人。

因為這是不對的。你需要用語言的方式來表示你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你不說的話,沒有人能夠理解你,你反而會更加憋得慌,問題也得不到解決。”這麼做孩子不僅僅能夠意識到錯誤,也能夠知道錯在哪裡,還能夠知道怎麼做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犯錯乃人之常情,但要讓孩子懂得規則意識和為人處世的方法,關鍵就在於家長的正確教育。利用糾正型教育能夠讓孩子在更有愛、更平和的環境中,更好地認識錯誤,糾正錯誤,規避錯誤。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