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這是海姆·G.吉諾特的第二部。這部主要是寫關於父母怎樣和十幾歲的孩子相處的一部作品。


第一章

給我們簡單介紹了一下我們的關心和孩子們的感受。

有時候我們的過分關心並不會讓孩子覺得快樂,反而是阻礙他們自己的生活!

第二章

講孩子的反叛和我們家長應該怎麼回應。

這章告訴我們孩子們的青春期就是一段可治癒的騷動不安的時期,孩子們要在這個階段再造自己的個性,既然再造就需要打破之前的關係(父母),建立新的認同和身份(同伴)。

他們需要的是體驗,而不是解釋。父母需要做的是接受孩子的躁動和不滿。不要表現的很理解,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不要揭孩子的傷疤,挑刺,更不要急於糾正孩子的問題,侵犯孩子隱私,更不要傳達矛盾的信息給孩子,要表明態度。多給孩子一些權利,讓自己逐漸透明!

第三章

這一章我覺得大概就是要我們承認孩子的感受並映射他們的情感。孩子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事實有時候沒那麼重要!

第四章

告訴父母當孩子出現了一些麻煩時怎樣對待孩子。要做孩子的辯護人,並不是要袒護孩子。

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情緒,等孩子冷靜一段時間之後,再和孩子講道理,記住要專注傾聽,簡短回應!

第五章

講的是父母該怎麼批評孩子。父母最應該清楚的是分寸感,對事情的分寸感,這樣才能教給孩子分寸感。像打破杯子這種事情就不應該當成嚴重而悲慘的災難處理。

有益的批評不會指向人格,而是就事論事。指出孩子要做什麼。

第六章

這一章是寫憤怒情緒的。和別的情緒一樣,所有的情緒都應該被接納,處理方式也只有疏通或者轉移。

該如何處理憤怒情緒呢?只需要描述你看到的情況,描述你的感受,描述需要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第七章

這一章寫的是我們該怎樣讚揚孩子。

之前我一直覺得已經對著有一些瞭解。於是每次讚揚學生的時候都是描述孩子的行為,然後給孩子下一個定義,比如,你做了什麼……你真棒!

現在我又仔細的分析了一下,發現讚揚也不應該是這樣的。應該是讓孩子從我們的話語中推導出他做的事情的積極方面。描述行為,描述自己的感受,對自己產生的作用,或者讚揚事物本身這樣才更好。

第八章

這一章寫的是孩子們眼中的父母。或許父母們都應該和孩子聊一聊,看看你們在孩子眼中是怎樣的。

猶記得我第一次覺得自己長大就是和爸爸長聊了一次,告訴他我平時都是怎麼處理我自己問題的,從那以後父親才覺得我是真的長大了。同時也更理解我的父親了。

第九章

這一章講的是孩子的社會交往。

而父母的責任就是給孩子設立標準,表明我們的價值觀。讓孩子明白他們的自由和界限。

第十章

這一章是一個關於性和價值觀的討論。

對於這一章我覺得我挺贊同作者的觀念,知識由專家提供給孩子,父母提供給孩子價值觀。

這裡要提出書中說的一點。9到12歲青春前期的孩子會有一個偽同性戀的階段,如果沒有經歷這個階段,那就可能推遲到青春期以後出現。

第十一章

這章寫的是有關於開車,喝酒和毒品的!這些觀點都因人而異吧!作者也講了一些關於怎麼發現孩子吸毒,以及發現以後怎麼對待的問題。

開車和喝酒我覺成年的孩子可以適當的接觸,但是毒品我是零容忍的。因為之前實習的時候去戒毒所待過一段時間,那裡的人告訴我,吸毒者的復吸率能達到99%。

第十二章

這章由一些小短文組成的。講了一些父母與孩子一起學習、成長和改變的小故事!父母也可以參考借鑑一下書中的處理方法。


書中原句摘抄:

當我回想時,你們似乎什麼也沒做,而只是在我身旁。然而,如同港灣一樣,它任何事都不做,只是靜靜地躺在那兒張開懷抱,等待遊子歸來。

陌生人對孩子的頭腦說話,父母對孩子的心說話!

人生就像一條河,每條河都會這裡窄一點,那裡寬一點,這裡水《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流慢一點,那裡快一點,有時清,有時涼,有時渾,有時熱。人生也是如此,每個人身上都具有人所有的特點,有時會呈現這個特點,有時會呈現那個特點,人經常會變得不像自己,而同時他們仍然是他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