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这是海姆·G.吉诺特的第二部。这部主要是写关于父母怎样和十几岁的孩子相处的一部作品。


第一章

给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我们的关心和孩子们的感受。

有时候我们的过分关心并不会让孩子觉得快乐,反而是阻碍他们自己的生活!

第二章

讲孩子的反叛和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回应。

这章告诉我们孩子们的青春期就是一段可治愈的骚动不安的时期,孩子们要在这个阶段再造自己的个性,既然再造就需要打破之前的关系(父母),建立新的认同和身份(同伴)。

他们需要的是体验,而不是解释。父母需要做的是接受孩子的躁动和不满。不要表现的很理解,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不要揭孩子的伤疤,挑刺,更不要急于纠正孩子的问题,侵犯孩子隐私,更不要传达矛盾的信息给孩子,要表明态度。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自己逐渐透明!

第三章

这一章我觉得大概就是要我们承认孩子的感受并映射他们的情感。孩子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事实有时候没那么重要!

第四章

告诉父母当孩子出现了一些麻烦时怎样对待孩子。要做孩子的辩护人,并不是要袒护孩子。

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情绪,等孩子冷静一段时间之后,再和孩子讲道理,记住要专注倾听,简短回应!

第五章

讲的是父母该怎么批评孩子。父母最应该清楚的是分寸感,对事情的分寸感,这样才能教给孩子分寸感。像打破杯子这种事情就不应该当成严重而悲惨的灾难处理。

有益的批评不会指向人格,而是就事论事。指出孩子要做什么。

第六章

这一章是写愤怒情绪的。和别的情绪一样,所有的情绪都应该被接纳,处理方式也只有疏通或者转移。

该如何处理愤怒情绪呢?只需要描述你看到的情况,描述你的感受,描述需要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第七章

这一章写的是我们该怎样赞扬孩子。

之前我一直觉得已经对着有一些了解。于是每次赞扬学生的时候都是描述孩子的行为,然后给孩子下一个定义,比如,你做了什么……你真棒!

现在我又仔细的分析了一下,发现赞扬也不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让孩子从我们的话语中推导出他做的事情的积极方面。描述行为,描述自己的感受,对自己产生的作用,或者赞扬事物本身这样才更好。

第八章

这一章写的是孩子们眼中的父母。或许父母们都应该和孩子聊一聊,看看你们在孩子眼中是怎样的。

犹记得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就是和爸爸长聊了一次,告诉他我平时都是怎么处理我自己问题的,从那以后父亲才觉得我是真的长大了。同时也更理解我的父亲了。

第九章

这一章讲的是孩子的社会交往。

而父母的责任就是给孩子设立标准,表明我们的价值观。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自由和界限。

第十章

这一章是一个关于性和价值观的讨论。

对于这一章我觉得我挺赞同作者的观念,知识由专家提供给孩子,父母提供给孩子价值观。

这里要提出书中说的一点。9到12岁青春前期的孩子会有一个伪同性恋的阶段,如果没有经历这个阶段,那就可能推迟到青春期以后出现。

第十一章

这章写的是有关于开车,喝酒和毒品的!这些观点都因人而异吧!作者也讲了一些关于怎么发现孩子吸毒,以及发现以后怎么对待的问题。

开车和喝酒我觉成年的孩子可以适当的接触,但是毒品我是零容忍的。因为之前实习的时候去戒毒所待过一段时间,那里的人告诉我,吸毒者的复吸率能达到99%。

第十二章

这章由一些小短文组成的。讲了一些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和改变的小故事!父母也可以参考借鉴一下书中的处理方法。


书中原句摘抄:

当我回想时,你们似乎什么也没做,而只是在我身旁。然而,如同港湾一样,它任何事都不做,只是静静地躺在那儿张开怀抱,等待游子归来。

陌生人对孩子的头脑说话,父母对孩子的心说话!

人生就像一条河,每条河都会这里窄一点,那里宽一点,这里水《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流慢一点,那里快一点,有时清,有时凉,有时浑,有时热。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人所有的特点,有时会呈现这个特点,有时会呈现那个特点,人经常会变得不像自己,而同时他们仍然是他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