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各地客家寻根都指向粤闽赣交界的地方,这里是客家发源地?

珠江水流


问题中所说的寻根的客家人,应是在元末明初时期迁徙的那批客家人。这个要从客家人的多次迁徙去分析。

“客家”这个名称出现于清朝时期的广东四邑地区。虽然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但客家人的大举南迁至少有五次。

客家民居

一、最早的一次可以追溯到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派赵佗带领60万军队“南征百越”,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又派50万的兵丁“南戍”现在的两广地区。这些人就是最早的一批南迁客家人。

二、第二次的大规模迁徙是在晋朝的“永嘉之乱”和“五胡乱华”时期。内乱以及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致使大量汉族人南迁到福建、广东、江西的交界处。后来南北朝时期,又有96万汉族人南迁到长江流域。这批人中有部分进入江西和广东、福建。

三、第三次的大规模迁徙是在唐朝。由于“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大量汉族人南迁。这次多数是从河南和安徽迁入江西、福建和广东的。现在的“客家语”正是在这一时期萌芽并发展起来的。

四、第四次大规模迁徙是在南宋和元朝时期。北宋被灭以后,南宋都城迁至杭州,一部分汉族人跟着南迁,到达江西。其中有一部分到达福建的三明和莆田。元朝建立以后,由于客家人参与了文天祥的抗元活动,致使元军报复性南下。大量汉族人从江浙、江西、福建莆田逃到广东潮汕和海南岛。也真是在这一时期,“土楼”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现在尤以福建的土楼最具代表性。

客家土楼

五、元末明初,又是一次大迁徙。这一次的迁徙主要是从闽粤岭山地区,分迁到广东中部、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和台湾等地区。也正是这次迁徙,使得江西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六、第六次大规模迁徙是在明末清初时期。这次迁徙被称为“西进运动”。一方面是满人入关,一方面是清政府的“湖广填四川”的政策,致使大量汉族人从江西、福建、广东向四川、湖南、贵州、广西等地迁徙。

七、最后一次大规模迁徙是太平天国时期。这次为了避祸,主要方向为南迁。地域范围很广,包括广东南部(徐闻最多)、海南岛、马来西亚、巴拿马、美国、巴西等地。

总之,汉族人多次南迁,但真正让客家群体成为汉族的一个支系,是在南宋时期。而到了明清时期,客家群体人数众多,自我意识增强。这种群体意识的形成时期,正好是“西进运动”时期,即很大一部分由江西、福建、广东西迁至川、湘、桂、粤等地。然后,在太平天国时期,以福建、广东为主的沿海地区客家人又搬迁至世界各地。所以,客家人在寻根问祖时,都定在了客家人自我意识形成之地,即闽粤赣地区。又由于客家人在南迁入闽粤赣时,很多不太与当地人同住,选择了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之地。基于此,闽粤赣交界处的多山林优势,成为了他们的一个主要选择。这也正是很多客家寻根,首先到闽粤赣交界处的原因。


明之书苑


南方客家人的根在中原一带,河南河北山西等,不要忘了。闽粤赣的根是长在浮萍上的。


远方167427784


客家发源地应在中原。历史上中原多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很多人为躲避人祸,举家南迁……粤闽赣交界地应该是主要汇聚地,然后又各奔东西,西入福建、闽南,南下广东等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