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偷窃行为,比起“惩与罚”,不如试试“疏和堵”

文丨小熊娃妈妈(文章原创,版权本人所有,欢迎妈妈们转发分享)

有的父母会觉得孩子还小,犯点错也是可以理解的,就会包容孩子的这些错。但小错不改,终究是会酿成大错的。特别是面对一些比较恶劣的行为时,更加需要父母的严肃对待,可有些父母就是不重视孩子的这些行为,往往酿成大错。

小高的父母每天都要忙于工作,少有时间陪伴他,读一年级的时候,小高就经常在外面玩到很晚才回来。有一次,小高和小伙伴玩的时候,发现小伙伴新买的机器人特别的好看,他就想要借回来玩,可是小伙伴没有给说是新买的,自己还没玩够。

面对孩子的偷窃行为,比起“惩与罚”,不如试试“疏和堵”


后来小高就想找父母要,但是他的父母都很忙,根本没时间带他去买,也没这个耐心,就随便敷衍了孩子几句。小高心里非常想要,想了好久,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偷偷的把小伙伴新买的玩具偷回来。但是当他做了以后,没多久别人的父母就找上门来了。

小高的父母一生气就狠狠的打了一顿孩子,小高心里非常的难受,他觉得父母根本不理解他。从此他就更不爱与父母交谈,而且他也没有改掉偷东西的坏习惯。

面对孩子的偷窃行为,比起“惩与罚”,不如试试“疏和堵”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偷窃行为?

1、父母的纵容

作家沙拉曾说,父母给孩子的爱并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父母疼爱孩子是正常的事情,可一旦不懂得控制这个爱的限度,就容易导致爱得过多,纵容孩子的坏习惯滋生。

当孩子第一次尝试偷了东西之后,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引导孩子,而是纵容孩子,觉得不是什么严重的行为,那么结果就是助长孩子的这种偷东西的行为。

面对孩子的偷窃行为,比起“惩与罚”,不如试试“疏和堵”


2、父母没有疏导好孩子的需求

偷东西其实是一种策略,通过偷东西的这种行为,可以反映出孩子的需求。可很多的父母并不懂,只是单纯的认为孩子偷东西,是因为他需要这个东西。

其实孩子偷东西,是反应了他的一些需求,比如孩子偷玩具,是因为没有人陪他玩,他就想要玩机器人。

3、孩子的物权意识薄弱

孩子在5岁之前,他都是习惯性的以自我为中心,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物权意识比较薄弱。当他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得不到的话,就有可能会产生去偷偷拿的念头。

面对孩子的偷窃行为,比起“惩与罚”,不如试试“疏和堵”


为什么惩罚对于孩子起不到作用?

孩子偷东西,父母用打是没有办法让孩子知道他错在哪里,他只知道自己被打了,还有就是父母不理解他。

一味的想要通过惩罚来让孩子知难而退,这其实是一种“偷懒”的行为,就是不想去思考孩子偷东西的这个行为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引起的,以为只要打他就好了。

面对孩子的偷窃行为,比起“惩与罚”,不如试试“疏和堵”


面对孩子偷窃,巧用“疏和堵”让孩子更听话

1、疏通孩子的需求

孩子出现偷窃的行为时,父母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父母可以认真的和孩子沟通,在《非暴力沟通》中,提到了沟通的第一要点就是说事实。

孩子偷窃,父母直接就是打骂的话,那就是在发泄情绪,而不是和孩子正确的沟通。说事实,就是告诉孩子他偷东西了,而偷东西的这种行为是不应该的。

说出这件事实,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对的,然后再来引导孩子去思考他为什么要偷东西。是真的喜欢这个玩具,还是说父母的陪伴过少?

父母要接纳孩子偷东西的这个行为,同时疏通孩子的需求,让他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去偷东西。适当的,可以告诉孩子他要通过正确的方法来获得想要的东西,比如寻求父母的帮忙。

面对孩子的偷窃行为,比起“惩与罚”,不如试试“疏和堵”


2、堵住孩子的行为

父母在引导孩子认识偷窃这件事情的严重性时,记得不要针对孩子,而是要针对事情。比如孩子偷了家里的钱,父母批评他怎么可以偷窃,说他就是一个小偷时,那就是在给孩子贴标签,导致孩子以为自己没有办法改变,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如果父母批评的是孩子的这个行为,说他的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对的,要他立即改正,那么孩子就会知道自己不应该做这件事,但并不是说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喜欢偷东西的人。孩子偷窃的这种行为,父母必须要严格的堵住,不让孩子再有类似的事件发生。

面对孩子的偷窃行为,比起“惩与罚”,不如试试“疏和堵”


3、多与孩子沟通

孩子出现偷窃的行为,父母需要多与孩子沟通,循循善诱的引导孩子,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靠偷这种行为来获得。

孩子偷东西,父母不要意气用事,动不动就是打骂孩子,惩罚他,而是要懂得运用“疏”与“堵”来让孩子认识到偷窃的严重性,并且不再去触犯。

育儿问题小熊娃妈妈帮,家庭教育很重要,孩子身心倍儿棒,我是@小熊娃妈妈,帮你解决育儿小麻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