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或數年難康復,新冠病毒還有太多未知

重症患者或數年難康復,新冠病毒還有太多未知

(2月6日,武漢市蔡甸區人民醫院ICU病房內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攝影/長江日報 陳卓)


重症冠患者的漫漫康復路

本刊記者/杜瑋 李明子

發於2020.4.20總第944期《中國新聞週刊》


見到吳靜這天,是4月2日,在武漢市青山區的一個小區。她今年31歲,無基礎病,1月6日因感染新冠肺炎轉入金銀潭醫院,屬危重症患者,住院44天后,2月19日出院。


在回家後近兩個月裡,她進行了14天居家隔離並開始康復訓練。直到一週多前,她才不需要每天吸氧。如今,她每天保持一小時運動,走快了還是會喘。


如果不計算輸入性病例,全國現有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還有300多例,重症患者已不足百人。此前累計確診的8萬餘例新冠患者中絕大多數已像吳靜一樣出院回家。但回家並不代表著身體狀態完全恢復到患病之前,一些患者的康復之路註定漫長。


出院門檻


吳靜是武漢市青山區一家三級醫院的醫護人員,無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去年12月27日,她出現38℃以上高燒,12月31日,住進武漢市普仁醫院。1月4日,呼吸困難的她轉入同濟醫院,之後又轉入金銀潭醫院救治。她在金銀潭醫院ICU病房住了一個多月,上了氧氣面罩輔助的無創呼吸機,2月12日轉入普通病房。2月19日,做完CT和核酸檢測陰性後,吳靜拿到自己的出院報告:CT顯示雙肺重症感染性病變,右肺中葉實變並支氣管擴張,有因病毒對肺結構破壞產生的肺大泡。出院前,醫生和她說,回家後可能要繼續吸氧。


回家後,她開始14天的居家隔離,每天白天要吸氧兩小時,晚上睡覺時要一整晚吸氧。她走路會喘,在家裡不動的時候,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3%左右,一動就掉到了80%多。直到14天過後,她晚上睡覺時逐漸不再吸氧,但白天睡覺或者咳嗽不停時仍脫不了氧。


呼吸困難、氣喘是不少新冠患者出院後面臨的挑戰。4月1日,《中國新聞週刊》在位於湖北省中醫院的湖北省內首個新冠肺炎康復門診見到了56歲的李強。在和他交流的二十多分鐘裡,仍能隱約感覺到他有些氣喘。


李強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1月13日發病,1月18日住進武漢市第六醫院,2月10日出院。他說,現在稍微走快一點,還是會氣短。而讓他一直困惑的是,2月10日出院前,醫生並沒有告知其肺部吸收情況,只是說“達到出院標準”,其出院記錄上寫著“胸部CT較前吸收”。直到2月24日,他到六醫院複查時,才發現自己肺部還有大面積沒吸收。他認為,CT顯示肺部炎症明顯吸收的出院標準“很模糊”,“具體吸收到了什麼程度”說不清楚。


在當初母親出院時,林啟平也對出院標準抱有疑慮。他七十多歲的母親今年1月10日被送到武漢市某三甲醫院急診科,當時氧飽和從90%掉到80%,第二天進ICU前氧飽和已經掉到了70%,林母在ICU住了24天,期間確診了新冠肺炎,脫離危險後又在普通病房住了44天。3月20日出院時,院方告訴林母“出院是由專家組評定的”,其出院小結寫著“沒有劇烈咳嗽,不發燒,呼吸道症狀明顯改善”。但據林啟平回憶,母親當時身體還很弱,呼吸起伏大、咳嗽、有粘痰。醫生說,母親雙肺還有陰影,肺部炎症吸收和功能恢復要半年到一年,到時還不好,才能說是永久性損傷。


在4月初,《中國新聞週刊》對多位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的採訪中,有輕症受訪者稱,自己出院前並沒有拿到CT片子,甚至CT報告都沒有,第二天還是出了院,出院一個月後,還是偶爾會感覺胸悶,“要嘆一口氣才舒服”。還有患者被告知肺部影像學檢查較之前有所吸收,但回家後,做點家務就會感到很累,“拖一下地,會氣喘”,這讓他們覺得恢復之路還很漫長。


根據第五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及此後的第六、第七版方案,患者出院的標準包括4個條件:肺部影像學檢查顯示炎症明顯吸收或者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呼吸道症狀明顯好轉,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核酸檢測兩次陰性。


然而,肺部影像學檢查顯示到底該吸收或改善多少才算達到出院標準,業內並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標準。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蘇北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鄭瑞強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稱,他傾向於在體溫、核酸等硬標準滿足的前提下,病人症狀和體徵得到明顯改善後,再來看影像學檢查結果,與之前對比,超過50%改善就可以說明顯吸收或改善了。在深圳市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提到肺部影像學檢查表現明顯好轉要至少滿足病灶面積縮小≥50%或病灶密度降低≥50%,少量的胸腔積液吸收或無增加。


但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郭威看來,肺部明顯吸收、明顯改善這樣的標準,意味著患者步入恢復期。“這樣的標準實際上沒有多少意義”,“一定是明顯吸收了,患者才可能出院”,“比病情最重時吸收很多,就叫明顯吸收”,但具體吸收多少,因人而異、因病情而異,取決於醫生的臨床判斷,難以量化。但往往在疾病恢復期,肺部病灶的吸收要慢於臨床症狀的改善。實際上,在第四版診療方案中,“肺部影像學檢查顯示炎症明顯吸收”的出院標準還一度被刪去。


郭威表示,患者出院更關鍵的一個指標是臨床症狀的改善,肺功能的恢復。除非患者在治療期間三個月乃至更長時間脫不了氧,造成肺部永久性損傷,需要繼續氧療。一般情況下,患者出院前要保證“在日常生活中不吸氧,血氧飽和度要達到95%以上”。在郭威看來,吳靜的出院或是因為2月初重症病人多,醫院床位緊張,其症狀有所改善後,醫院的出院標準放寬。


也有醫生認為,正是這樣“明顯吸收、明顯改善”的標準給了醫生一定靈活性。武漢某新冠肺炎定點醫院一名醫生曾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稱,其所在醫院患者出院時,有的還在吸氧、走路都費勁,有的症狀很明顯、需要治療,有的患者肺部在他看來沒有明顯好轉,這就導致有的出院病人臨床症狀比新入院的輕症病人還要重。若他們出院前核酸檢測為“假陰性”,風險就會很大。


3月27日,吳靜到金銀潭醫院複查,做了CT、核酸與抗體檢測, 從CT上獲得的信息依然是雙肺病灶明顯吸收、好轉,肛拭子核酸檢測呈陰性,抗體檢測IgG、IgM雙陽。IgM一般在感染病毒後兩週產生,IgG是保護性抗體,兩者此消彼長,最終IgM消失。


全國新冠肺炎治療救治專家組成員、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盧洪洲解釋說,核酸檢測陰性,IgG、IgM雙陽,很可能意味著患者近期感染過新冠病毒,正處於恢復期,體內病毒被清除,不具有傳染性,但IgM尚未降到檢測下限。另一種可能性則是核酸檢測結果為假陰性,患者處在感染活躍期。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龔作炯建議說,這樣的患者應多次複查,以確定IgG、IgM的真實走向及核酸檢測的準確性。


為減少出院核酸檢測的復陽率,在上海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標準裡,除了咽拭子核酸檢測外,還同時添加了肛拭子1次檢測呈陰性的規定。盧洪洲解釋說,腸道上皮黏膜裡的病毒殘片通過糞便排出的時間相對滯後一些,咽拭子和肛拭子同時送檢,咽拭子先轉陰,肛拭子在這之後兩到三天轉陰,這是要進行肛拭子檢測的原因。他還指出,從已有的研究來看,復陽患者呼吸道及腸道多檢出的為病毒的核酸片段,或者低活性病毒,沒有傳染性,其臨床意義不大。


重症患者或數年難康復,新冠病毒還有太多未知

(2月28日,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9樓臨時ICU病房,來自四川華西醫院的羅鳳鳴教授正在查看一位患者的CT影像。攝影/長江日報 陳卓)


康復之路


3月16日,在丈夫陪同下,吳靜來到湖北省中醫院的康復門診複查,在那裡,她進行了測試肺功能的6分鐘步行試驗。走到第3分鐘時,就一度停下。第3分鐘,氧飽和度下降到了90%,6分鐘的平均氧飽和度為92%,呼吸頻率平均為25次/分鐘(正常成年人為12~20次/分鐘),“又累又喘,像跑了800米”。


柯佳是湖北省中醫院肺病科的主治醫師,也是接診吳靜的醫生。他對《中國新聞週刊》稱,他記得吳靜當時“心慌,雙下肢沒有勁”。經過半個月調理、康復訓練後,3月30日,吳靜第二次來做步行試驗,行走距離比第一次多了100米,達到400多米,但運動耐力沒有明顯改善。在柯佳看來,新冠病毒對吳靜的肺結構造成了損毀,可能後期也很難恢復原樣。但毀損面積不大,如果積極進行康復訓練,未來其肺功能還是有可能得到恢復。


鄭霞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醫師,1月23日就趕赴武漢市金銀潭醫院,4月3日隨浙江援鄂醫療隊返回。在七十多天的救治中,她發現比起一般的病毒性肺炎,新冠病毒對肺造成的實質性損傷更大,病程和救治時間也就更長,但年輕人肺功能的恢復相對較快。


鄭霞負責的一位三十多歲的小夥子,1月初生病,到2月下旬,自ICU轉入普通病房一個月後,肺部滲出性病變依然沒有明顯改善。但到了3月下旬,這名年輕人CT顯示肺部明顯吸收,3月28日出院,現在已經可以快步走。相比之下,年齡偏大且在治療中發生繼發性感染時,恢復的難度就會加大。鄭霞負責過的一名五十多歲的女性患者,1月中旬生病,後來核酸轉陰,但由於前期插管較晚,且用了較長時間的激素治療,再加上各類細菌真菌感染,其肺部造成了較為嚴重的損傷。這名病人至今仍處於是否能撤掉呼吸機的僵持狀態。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迄今共收治了5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370多名。自第一例患者出院後,臨床中心就建立了康復門診,迄今為止,絕大多數出院患者都完成了隨訪複診。盧洪洲介紹說,依照病情分類,輕症患者絕大多數很快就能康復,普通型用幾個星期也基本能得以恢復,

但佔比達到5%左右的危重症患者歷經呼吸機、插管、人工肺等救治後,肺部已經實變且纖維化,肺功能恢復可能需要幾年時間,甚至幾年也難以完全康復。依據當年非典和禽流感的救治經驗,有極少部分患者會留下嚴重的肺部損傷。


此次新冠病毒還會打擊病患的腎臟。鄭霞1月到金銀潭醫院的前幾天裡,她就發現自己負責的6個病人裡有4個肌酐一路增高,這是腎功能受損的標誌。早期病人裡,由於肺功能變差以及受到與腎病變相關的代謝性酸中毒的影響,不少人離世。後期病人因治療得當,部分人的腎損傷得以經過治療恢復,但到底是新冠病毒直接攻擊腎臟,還是因為缺氧導致了腎損傷,鄭霞還難以得出定論。


武漢市第四醫院(西院)是新冠肺炎出院康復期患者合併基礎病的定點治療機構。ICU主任許濤在這裡管理著八十多位核酸轉陰、平均年齡七十多歲,來自火神山、雷神山等之前新冠肺炎定點醫院的重症病人。這當中,肺功能可能會出現永久性損傷的將佔到10~20位。許濤將這些病人分成兩類,一類是感染新冠之前就有肝腎等器官的基礎病,新冠病毒使其病程得以進展;另一種是新冠肺炎導致了基礎性疾病的產生。在他的觀察中,一些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出現了急性腎功能衰竭,在ICU需要做腎臟替代治療,出院後還可能要做長期的透析;一些患者的腎功能有可能恢復,但也有部分可能難以修復,需要持續觀察。


盧洪洲還發現,新冠肺炎患者中,還有人的嗅覺、味覺、血糖等都出現了異常。湖北省中醫院康復門診業務負責人、感染科副主任醫師肖明中稱,他最近接診到的一位70歲左右的男性康復病人,肺部影像學檢查顯示其還有10%~20%炎症未被吸收,肺部呈現纖維化,同時餐後血糖明顯高於平常餐後的正常值。他還發現,另有幾名康復病人的血糖也不正常,以往能用一兩種藥物控制住,現在用三四種藥物控制也不理想。目前的治療方案只能是採取多學科的會診,請內分泌專家將血糖控制住,並進行新冠肺炎的後續康復治療。


對於新冠病毒,鄭霞認為,現有的認知依然停留在局部和表面,有太多機理上的未知還要去探索。雖然在此次新冠病人救治中,沒有像2003年SARS那樣大劑量使用激素,而是強調短時程的運用,但對於一些患者而言,依然存在著激素使用時間較長的情況,這樣附加損害的影響,還有待長期去觀察。


(為保護受訪患者隱私,文中吳靜、李強、林啟平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