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六经辨证?怎么理解?

古中医学习者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病。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荆门海之声


六经辨证为《伤寒论》辩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是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素问.热论》六经纷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了解一下六经的概念。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之中,又分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六经辨证就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精神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综合辩证论治体系。并根据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各方面因素,将外感热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证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而分为六经病证,以作诊断治疗的依据。



六 经辨证就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的病变而反映于外的证候、脉象,结合体制等辩证因素,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而决定其病位、性质、病机、病势等,既用六经理论加以统括,又从六经中探索其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合而言之,其病有六;分而言之,则变化无穷。并且,从每篇题为《辨××病脉证并治》来看,六经辩证还须从各种病证中,辨出病、脉、证、治四个方面的内容。

大体上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太阳又称巨阳,《素问·热论》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故太阳主一身之表,为诸经之藩篱,又统摄营卫,而有卫外功能。“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太阳病提纲。太阳表证依体质不同,而有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两类。太阳虽主表,但是病邪循经入里,仍可出现里证,即太阳腑证。若以太阳为主,而又兼某证者,则称为太阳兼证。

2.阳明主燥,多气多血,又主津液所生病,故邪入阳明,多从燥化,故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私下以为这是从病机伤概括的提纲,全面辩证,还要结合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脉大等。区分阳明腑实证、脾约证、阳明中寒等证。

3.少阳主相火,主枢机。病则相火上炎,枢机不利,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提纲。其主要脉证还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脉弦细等。病入少阳,已离太阳之表,未入阳明之里,所以为半表半里。

4.太阴主湿,主运化精微物质,必赖阳气之温煦。病入太阴则脾阳不运,寒湿阻滞为主,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太阴病可由三阳传陷而入,亦有本经自受寒邪而起。

5.少阴为水火两脏,故其病有寒化、热化。“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为少阴病提纲。少阴寒化证由阴盛阳衰、气血不足而成,多在外感热病的后期危重阶段出现。少阴热化证则由肾水不足,心火上炎、水火不济而成,多见于热病后期。

6.厥阴主风木,下连少阴寒水,上承心包相火,同时厥阴与脾胃,有木土相克关系,故厥阴病较为复杂,有些证候危重。厥阴病可归纳为上热下寒,厥热胜复,以及厥、利、呕、哕这四大证候。以“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

蚘,下之,利不止。”为提纲。变证较多,临证,须仔细辨别。


六经辨证在外感疾病中发挥着总领性的作用,在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疗方案中,也结合着温病卫、气、营、血辩证在指导着临床。四诊合参、切中病机、方从法出,六经辨证与脏腑辩证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临床灵活运用。


紫苏子话针灸


先把你所能得之病,预算在六个膨胀圈里,此六圈可称之为主圈层,也可以分成十二个圈层。然后再把未分的六个圈层中每一个主圈层所得之病症称之为“某圈主脉症”,然后再把主症与其他所分的十二个圈层所能与之融合产生的病机症状核对,这就是“六经主客标本先后盛衰诊断”(这时需要的基础越来越深,不过《易演伤寒论》几张图就已化繁为简了)这只是第一步——诊断核对前的前期理论基础。更精彩的是《伤寒论》原文中的“某病伤寒某某日,不大便某某日之类这些带有不超过12的数据”其实不是病了几天几天而是“主客阴阳格局融合的病机代号”和仲景治病过程,这个过程好比仲景指定的为数不多公式,最精彩的是《伤寒论》各病‘’反下‘’的论述。

埋没了一千八百年的《伤寒论》核心精华之精华就在这《伤寒论》原文的“八十五个具有数据的原始条纹上”。真正的《伤寒论》解读从真正的‘’六经辨证最底部‘’这里开始。推翻所有“挂羊头卖狗肉的《中医内科学》版的《伤寒论》解读法”,从这里已有了明确分水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