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數據發揮最大的價值?

如何讓數據發揮最大的價值?

如何讓數據發揮最大的價值?

如何讓數據發揮最大的價值?

如何讓數據發揮最大的價值?

發揮最大的價值?

創建於 2019年10月10日

數字經濟?

數據越來越龐大,但真的帶來了經濟與節能嗎?

如果真的可以帶來經濟和節能?

為什麼會出現大量的“單車墓地”?

為什麼會出現600多家電動汽車公司低水平重複建設?

為什麼會出現現在1年消耗的鋼鐵產量超過兩次工業革命期間消耗的總和?

為什麼會環境的危機越來越頻發?為什麼困擾小半個中國的霧霾曾經長久不能驅散?

為什麼會出現中小學生上學期間上課,放學期間帶著家長一起去上補習班?

為什麼會出現青少年上學和上班一樣累?

類似的為什麼,幾乎瀰漫在每個行業和領域,是整個中國社會,甚至整個人類社會面臨的全新問題。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1、數字經濟的關鍵是大數據?還是關鍵數據?

談到數字經濟,談到大數據,談到人工智能,彷彿都是互聯網公司的事情,我們天然認為這些應該都是互聯網公司主導的。

但互聯網公司的數據真的是關鍵數據嗎?答案是:互聯網公司的數據雖然龐大,但涉及的交易量並不大,且數據十分鬆散,並不是關鍵數據。

非關鍵龐大數據有價值,相對於互聯網公司已經足夠,但相對於社會,這點價值還遠遠不夠。

那麼,關鍵數據在哪?答案是統計局的數據,稅務局的數據。兩套數據完整的記錄了所有企業的歷史貢獻。

前者是包括每家企業的營業收入和細分產品產量,後者包括每家企業每年獲得的利潤和給社會納稅的金額。

另外,最關鍵的一點:大數據是獨享的,而政府機構的數據中的關鍵數據則是共享的,並不涉及隱私之類的問題。

現在的問題,整個社會在捨本求末,用最好的技術和資源去撿芝麻,而不是抱西瓜。

2、關鍵數據有什麼用處?

關鍵數據記錄著歷史貢獻,歷史貢獻是不是可以轉化為現在的信譽?

現在的信譽是不是可以對沖歷史遺留債務?

關鍵數據1,中國企業500強,2016年,總體營收接近60萬億,2017年,總體營收64萬億,2018年,總體營業收入71.17萬億元。

數據說明:

第一,500強企業總體營收持續遞增,2019年,他們的總營收會超過71萬億。

第二,500強佔整個社會總體營收的比重超過30%,是市場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基於以上兩個判斷,如何把這個關鍵數據發揮最大價值?

思維的延展方向:

如果這500家企業聯合建設一個電商平臺,新電商平臺的鎖定交易量會超過70萬億,直接是阿里系的十多倍。

這500家企業把未來1年希望分銷的數字訂單,存入自己的電商平臺內,該電商平臺會直接產生70多萬億提貨權。

這70多萬億的提貨權分佈在500家企業自己的賬號內。

歷史營收數據與貢獻的公開性和透明性,使每家公司願意接受彼此存入訂單金額與其上年營收收入持平。

更進一步,提貨權(訂單)分銷給誰?

第1對象:500強企業的員工,預付部分工資。員工用提貨權消費,同樣會給企業帶來急需的訂單。

企業現金流一下子充足了,員工心理有了底,又多拿了部分工資,消費和內需會很自然的激活。

貿易戰帶來的訂單損失可以輕鬆獲得補償,經濟會自然的軟著陸。

這是全民、政府和中國製造共同的心願。

第2對象:提貨權投資給各個創新方向。吸引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工程師與創新者來競標。

如果500強企業聯合投資電動汽車行業2萬億提貨權,是不是會嚇退所有躍躍欲試的資本?是不是可以使電動汽車產業輕鬆走出低水平重複建設的泥潭?

嚇退競底資本,是不是使該電動汽車公司輕鬆獲得數百萬輛級別的電動汽車訂單?是不是全球最好的工程師會向該電動汽車公司匯聚?是不是傳統企業可以輕鬆分享創新的紅利?其他領域是不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每個行業都是超級資金坐等創新者,都是給創新者帶去充足的訂單,是不是每個行業的能源、資源和人力的消耗都會下降50%以上?節省的能源、資源、人力是不是淨利潤?淨利潤是不是會放大傳統企業手中的股權價值?

第3對象:500強企業的股東(國企大股東是政府,小股東是A股股民)。股東獲得提貨權分紅,可以消費,可以採購,可以跟投創新項目。分紅會激活A股市場。

如果500強允許A股的上市公司按照相同規則來參與,A股上市公司拿出3萬億提貨權來分紅,是不是直接會使A股的價值翻2倍?

A股的價值被鑄實,是不是會結構性的降低每家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

第4對象:社會福利=營銷推廣。拿出1.4萬億提貨權按照人頭髮放。每人發放1000元提貨權,是不是會吸引所有人註冊,成為該電商平臺的用戶?

這個平臺的用戶基數是不是直接超越傳統互聯網公司?這個平臺的用戶基數超過傳統互聯網公司,是不是會吸引所有企業和商戶主動入駐?

所有用戶、企業和商戶入駐,是不是直接實現了所有傳統互聯網公司的夢想——萬物互聯!在萬物互聯的新電商平臺之上,整個市場可以直接使用提貨權交易是不是成本最低?既然整個市場直接使用提貨權,是不是等於500強企業直接賺了70多萬億提貨權?

第5對象:商業銀行。因為提貨權已經變的與人民幣無差別。所以,商業銀行接受傳統企業以提貨權償還貸款利息就變得水到渠成。也就是說:傳統企業和商業銀行需要達成的新協議:傳統企業的貸款變成永久債,永久償還利息,保障銀行的穩定收益。銀行同意傳統企業每年以增發的提貨權償還利息。也就說,傳統企業也不承擔賺錢付息的成本,而是通過發行提貨權兌付。賺錢和發錢只有一字之差,但意義卻截然相反。賺錢意味著成本指向傳統企業,發錢意味著成本指向未來的智能機器。當然,另一種方案是貸轉股,中國製造以部分股權償還貸款,使銀行可以通過分享中國製造的分紅獲得穩定收入。

第6對象:政府。用提貨權給政府納稅。訂單等於提貨權,提貨權等於稅收。反過來就是稅收等於訂單。

第7對象:養老金。用提貨權補足養老金。訂單等於提貨權,提貨權等於養老金。反過來就是養老金等於訂單。

第8對象:以提貨權投資海外市場。

綜上,關鍵數據的價值是消除我們的思維中的爭議,使思維自由探索未來,發現未來,佔領未來。

反觀,互聯網公司的大數據,除了隱私問題的爭議,還存在著大眾根本看不見的問題。

大眾根本就看不見,大眾如何基於數據去思考?去推理,去走進未來?

關鍵數據2,中國有接近14億人口。

如果全民每人登記採購1萬元訂單(提貨權),匯聚的總採購意向是14萬億。

這個採購意向會吸引中國製造來搶訂單和蛋糕,搶就意味著入駐,搶就意味著每個企業申請額會遠高於實際獲得額。

假設中國製造整體申請出售200萬億訂單,全民只採購7%,剩餘186萬億訂單怎麼辦?

答案已經不言自明,中國製造簽署互換電子互換協議,186萬億訂單直接會轉化為186萬億提貨權。

中國製造屬於誰?答案依然是中國人。因此,對中國人而言,200萬億由訂單轉化而來的提貨權全部是綠色GDP。

登記你實際出錢了嗎?答案是沒有!登記能解決問題嗎?答案是隻要大家都參與,就可以解決問題。

因此,登記改變的是我們的觀念,使我們思維進入一個無人區。原來你從未思考過1億以上的資金流動。

登記可以讓你自由的進入14萬億、200萬億資金,或者說訂單區間。

換言之,思維被某種結構禁錮,不能獲得自由,才會產生危機。

思考:14億人口是大數據嗎?

答案是肯定的,只有調動政府的力量才能完成人口普查。

但為什麼我們沒有人把它視為大數據?或者說是有價值的數據?

參考答案:我們的社會缺少真正的公共精神!社會缺少公共精神,對社會有價值的科學理論體系不能被傳播。因為對社會有價值的科學理論體系不能被傳播,所以,思考者會逐漸放棄沿著公共精神方向去思考。

通過以上兩個公開數據推理,我們可以發現:任何1套真正公開透明的大數據都可以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

即,通往未來的道路是並聯的,但目的地是唯一,因為大眾共享的關鍵歷史數據是公開的、透明的、唯一的、不可篡改的。

理論上,如果企業先發現,企業會獲得相對主導權。

如果是消費者先發現,消費者會獲得相對主導權。

如果是商業銀行先發現,商業銀行會獲得相對主導權。

但實際上,是群體逐漸發現的,消費者自由度最高,部分最先發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消費者認知群體達到一定程度,給企業心理上的安全感,企業和資本會隨後加入。最後才是商業銀行!文明在文明的邊緣,創新在主導邊緣。

3、公共網絡取代私人網絡的主體地位,是數字經濟的發展的歷史要求

人類文明構築在信用之上,信用源自歷史數據,這些數據以歷史貢獻和合約為基礎。

依靠債生錢邏輯產生的信用貨幣,之所以要不斷強調自身是法幣,是法幣的根源在於:法幣讓大眾不再擔心,不再擔心是降低交易成本的手段。

掌握在私人公司手中的互聯網,無論它多麼強大,它都無法保障自身不會被競爭對手挑戰與顛覆。平臺在邏輯上的不穩定性,使每個使用平臺的用戶、企業和商戶內心都缺乏真正的安全感和穩定感。憂慮和徘徊源自每個市場參與點,這種來自所有點的憂慮和徘徊,會直接降低資源配置的效率,會使每個點都不自覺的選擇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策略。這種不自覺的策略會指數推升萬物互聯的成本,會不自覺的使市場陷入低水平重複建設。比如,600多家電動汽車公司裹挾著2萬多億資金,爭奪1張門票;比如,449萬個APP裹挾著4萬多億的資金被燒掉;比如,社會對指數增長的GDP對環境的破壞漠不關心。

要提升效率,使政府能夠重新有條不紊的調控經濟,使經濟變得經濟,全民控股的公共網絡是唯一解。

公共網絡使市場的每個點可以擺脫選擇焦慮,因為安全與唯一,所以自己要搶先佔據有利位置。

每個點同步去搶,是所有點同步,效率會飛起來,而成本卻可以降至可以忽略不計。

比如,智能教育。如果是全民持股的,每個教師會搶著把最好的內容放到該平臺上出售。

每個教師的總和是全體教師,1年時間,就可以形成覆蓋所有學校教師、覆蓋所有學科、覆蓋所有領域的超級、動態教學數據庫。

在這個超級動態數據庫之上,政府可以輕鬆調控教育的方向,使學生與家長擺脫沒完沒了的補課綁架。可選擇的新教育政策:1、教師每獲得40分鐘的收看,系統產生1元提貨權,教師和平臺各分得50%。100萬的收視率對應50萬的收入。這會調動所有教師的積極性,優化自己的內容,抽出休閒時間輔導學習者,與學習者互動。每名學習者都可以享受全國,甚至全球最好的教學資源。因為學習者是免費的,因此,全民都會使用,按照人均每年收視800小時計算,每年產生的提貨權等於800小時X60分鐘/40分鐘X14億人X1元提貨權每次=2.4萬億提貨權,教師額外獲得收入1.2萬億。平臺獲利1.2萬億,平臺用1.2萬億再投資各個智能產業方向(比如全息軟硬件,比如全息的電腦和手機,比如無人駕駛,比如智能農業),在新型產業之上,在建設智能學院,拓展教育的寬度和廣度。新型產業產生的利潤再反哺教師群體,為教師群體帶去更豐厚的收益。這就可以達成:第一,全民免費享受全國最好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第二,教師不再需要靠補課獲得收益,相關的教育產業部門可以額外獲得豐厚的投資收益。第三,政府除了出產業政策,並不需要實際補貼教育任何資金。第四,教育機構不需要靠增加學習者時間獲得額外收益,自然開始考慮如何用最少的時間,讓學習者搞懂。相關的內容與課程自然會被製作成好萊塢大片的效果,使學習變得有趣、有料、通俗易懂。同時,學習者和教師的時間都會被節省下來,不僅青少年會擺脫學習綁架,家長、教師也是如此。

為什麼以上假設模型在私人網絡下不能自然實現?

答案實際並不複雜,私人網絡並不能形成唯一且安全的效應,沒有唯一和安全的效應,教師選擇任何一傢俬人網絡平臺,付出大量的時間都可能因為平臺失敗而變得毫無價值。因此,私人網絡條件下,群體實際在做布朗運動,混亂、無序、低效率。

再比如,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在二戰後的需求出現井噴式的增長,這帶來了顯而易見的溫室效應。

在私人網絡格局下,沒有任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因為任何辦法都會遭到反對,一定會有各種不一定。不一定讓思維沒有辦法延展。

反之,在公共網絡的格局下,政府可以出臺政策:化石能源企業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開採化石能源越少,獲得的補貼越多。但補貼必須投向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補貼來自:公共網絡發行的提貨權,而不是來自政府稅收。補貼量等於節省能源價值X市場滿意度。市場滿意度由用戶評價決定。這既可以保證化石能源企業獲得充足補貼,順利轉型,又可以保障用戶獲得充足的能源。如果化石能源企業一邊主動降低化石能源生產量,一面又主動加大新能源開發量。那麼,環境友好的未來會很自然的發生,新能源佔比會不斷提升。過程中,用戶始終在用投票約束其服務質量。

沿著這個思維方向,以某年產量為基數,企業消耗的能源越少,補貼額度越高。補貼係數由用戶決定。這會使企業不再盲目追求產量,而是追求質量。比如,服裝企業,會盡可能的生產款式和質量上乘的服裝,取代每天絞盡腦汁讓用戶買買買。服裝款式和質量飛躍,數量減少70%。我們夠不夠用?答案無疑是肯定的,現在大量剁手黨買回去的多少衣服是用來穿的呢?數量減少,品質提升是不是可以減少50%的能源和資源消耗?是不是減少70%以上的配送量?節省的能源、資源和人力是不是社會利潤?這個利潤是不是可以補貼給服裝企業?補貼係數是不是應該由用戶決定?再比如,餐飲企業儘可能讓用戶點適量的飯菜,是不是應該獲得獎勵?如果有獎勵是不是浪費輕鬆會下降30%。節省的是不是社會利潤?是不是節省的社會利潤就是補貼本身,是不是補貼係數依然由用戶決定。

如果沒有統一的公共網絡,沒有全程可追溯,沒有基礎數據的採集,比對與評價,如何實施獎勵?

凡此種種,都需要全民控股的公共網絡。

4、市場需要的擴大市場和企業思考的擴大市場截然相反

對社會而言,擴大市場是指:企業應該用更少的能源、資源和人力,創造出更多的產品與服務,以更低價格滿足大眾需求,讓貨幣升值。

但對企業而言,擴大市場是指:擴大自己的營業收入,讓用戶花更多的錢。

即,社會需要和企業思維方向是南轅北轍的,這是傳統企業再無創新的根源。它思考的方向與創新截然相反,怎麼能產生創新?

假設現在某行業容量是100億,成本95億,利潤5億,該行業的目的是擴大到200億,成本190億,利潤10億,隨後是300億.....

但市場需求是希望該行業容量縮小到50億,成本40億,利潤10億,利潤率20%,25億、成本15億,利潤10億,利潤率40%。12.5億.......

創新是什麼?創新是通過技術和組織方式的再造,使成本大幅度下降,讓高成本的競爭對手通通死掉,把行業總營收做小,但自己卻能保持高額的淨利潤率,高淨利潤率對應著高股權價值。如果整個社會都向創新方向邁進,所有領域的成本持續下降,所有市場規模不斷縮小,意味著貨幣的購買力會持續升值。

更直接說,創新是讓傳統企業無利可圖,是讓舉足輕重的行業變成無足輕重的行業。

比如,汽車普及之前,鐵路是支柱產業。但汽車普及之後,鐵路產業就變得無足輕重。因為鐵路、煤炭、蒸汽機變得無足輕重,在這個市場的絕對領導者英國就衰落了。再比如,在流水線普及之前,汽車價格高達2000美元,汽車是奢侈品,但流水線普及後,T型車降至230多美元,汽車在美國變得無足輕重。美國的效率一下就甩開了舊歐洲。創新的內核是讓奢侈品變成大眾消費品,變得無足輕重,比如,房子、車子、教育、醫療。但這些領域自身都不可能產生內生的創新,原因是這些行業的目的與創新南轅北轍。

創新面臨的難題是什麼?

行業規則掌握在行業手中,行業的目的與創新南轅北轍。

比如,教育!教師的目的是補課,獲得額外收入。

比如,醫療!醫生的目的是多開藥,多檢查,多獲得額外收入。

比如,金融!銀行的目的是擴大利息收入,擴大債務規模......

比如,房地產!地產商眼中房子比黃金更珍貴,更稀缺......

以上種種是舊經典理論根本沒有涉及的問題。

也就是說舊經典理論一直站在單邊視角看待市場,經濟學家要麼認為市場是完美的,要麼認為計劃是必要的。

經濟學家每天的爭論把大眾的目光吸引到:到底是計劃好,還是市場好,到底是政府幹預好,還是政府不干預好。

實際這種討論根本沒有實際意義。兩者各有各的價值,但政府要使政策更加有效,就必然要看到市場和行業的根本對立。

只有政府看到市場和行業的根本對立,政府才能通過新策略,協調市場與行業的矛盾,協調傳統與創新的矛盾。

否則,無論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本質都會不可避免的造成巨大的浪費。

表現在:中國貨運週轉量佔世界的60%;表現在3億美國人每年消耗的石油資源佔全球的30%多。

5、社會效率的分水嶺

社會效率=社會總體訂單/就業人口

工業化和城市化是階段性的需求,呈現拋物線走勢,工業化在城市化之前,一旦城市化接近尾聲。

社會實際訂單量會結構性下降,這意味著社會效率在這個點會出現結構性下滑,對應嚴重的通貨膨脹。

這是一個客觀結構,也已經被所有完成城市化的經濟體所證實。

按照放任自流的邏輯,城市化拐點後,所有產業會走向壟斷,大量企業會破產,失業潮會隨時發生。經濟隨後進入後增長時代,就如同人過中年。

如何破解城市化拐點的魔咒,世界從未有成功案例。

為什麼?

經濟學被玩的太複雜!

我們只看:社會效率=社會總訂單/就業人口

我們會發現:要保持社會效率,應該減小分母,即縮小就業人口和勞動時間。這與經典理論南轅北轍。經典理論的藥方只有一個,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什麼?給失業者找到新工作,安置到第三產業。繼續加大投資,沒事找事,先挖個坑,隨後,填平它。

以上種種,與客觀要求南轅北轍。

如果按照縮小就業人口的方向,如何解決?

工作時間減半!40年退休降至20年退休!

接踵而至的問題:退休金源自哪裡?

企業將希望分銷的訂單存入一個統一系統,就會產生提貨權。提貨權由生產能力決定,存的訂單越多,對產能過剩的解決作用越大。

因此,提貨權流向退休金,退休金=消費=訂單,訂單恰恰是企業尋找孜孜不倦尋找的目的。

當然,這會衍生出一個新問題,這種創新會讓商業銀行變得無利可圖。

如何解決這種衝突?上面我們已經論述過,這裡就不再累述。

6、誰來得罪行業?誰來創新?

在中國,沒有人有能力獨立得罪任何一個行業,尤其是被神聖的金融行業。

因此,只有人人登記,建設全民控股的公共網絡。

使每個人可以站在全民控股的公共網絡上思考未來,發現原來那些矛盾都可以協調,所有的鍋都可以甩給未來。

因為未來的勞動主體是軟件和智能機器。

如何登記呢?

一個邀請兩!

400萬>>>800萬>>>1600萬>>>3200萬....

只要完成登記,每個你的思維方式馬上立竿見影的轉變!

因為每個你背後站著全民,你可以理直氣壯的代表全民提出各個行業的節能措施。

你也可以代表自己的行業,理直氣壯的要求節能措施帶來的社會節約給出補償。

7、人民幣是未來的訂單,未來的訂單是人民幣等價物

前半句話很容易理解,人民幣早晚要花出去,必然是未來的訂單。

後半句是什麼意思?你只有站在統一的公共網絡之上才能理解。

人民幣/訂單、提貨權/訂單、退休金/訂單、稅收/訂單、投資/訂單、資本/訂單、工資/訂單.....這些玩意在一個統一的公共網絡裡都是無差別的數字(合約),你根本看不出名稱的差別。智能化的發生使未來勞動的主體逐漸變為:軟件和機器。軟件會違約嗎?機器會違約嗎?

為什麼我們會放棄不違約的軟件和機器?執著的盯著必然會違約的人?

其根源在於我們太渴望某種東西,就會把某種東西神話!我們太希望分銷自己的訂單,就會把自己的準備分銷的訂單貶的一文不值。

這種訂單是產品,是服務,是勞動!加上未來兩個字,就是未來的產品、未來的服務、未來的勞動。

它們能數字量化嗎?如果能,你為什麼認為他們一文不值?

這是每個中國人需要反思的。

如果我們不進行反思,我們始終會決得美元重要,出口重要,而自己的生產的貨物賊廉價!

如果我們不進行反思,我們越勤勞,我們會越壓力山大。

再回到幾組關鍵詞:提貨權/訂單;養老金/訂單、稅收/訂單、投資/訂單、工資/訂單。

為什麼我們要提供配套組詞?因為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商戶、每個教師、每個機構....都有兩個身份。都即是賣方,又是買方。試問哪個企業不採購?哪個商戶不採購?因此,沒有絕對賣家,也沒有絕對買家(寄生蟲)。

提貨權是買方權力,訂單是賣方權力。

花錢是消費的權力,是休閒時間的權力。

賺錢是工作的權力,是全職時間的權力。

公共網絡邊際成本為零,去掉了數據管理成本,即,零利息,因為零利息,所以零債務。

在零債務的環境內,你要換位去思考問題,上班與休閒時間,你需要的截然不同。

另外,環境的改變,工資待遇、競爭激烈程度等等都會發生根本改變,同理,社會包容度。

未來,社會允許企業以產品償還歷史遺留債務,自然允許個體負債人以勞動償還歷史債務。

社會允許負債人以勞動償還債務,是不是還會幫負債人匹配高收入工作崗位?

答案實際是肯定的。因為社會效率已經足夠高,在統一的公共網絡內信息變得對稱,幫助有歷史債務的人找到工作,並不是難事。

總結:以上種種,我再說什麼?

都是數據!都是大家也可以獲得的公開數據。

都是如何使數據變的更有價值的路徑,或者說使時間變得更有價值的路徑。

只有更多人發現數據變得更有價值的路徑,數據和時間才能變得更有價值。

只有更多人集結到一起,每個人可以站在群體之上,居高臨下面對每個行業,才能真正發現基於數據的創新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