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返校,请将这份指南收好!

近日,

我们发布了一则关于学生返校时间的消息。


定了!广东省教育厅:5月11日后分批开学


那么,

对于返校的途中以及在校期间如何做好防护呢?


返校交通


返校应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条件允许的话,建议乘坐私家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正确并且全程佩戴医用口罩;避免直接触摸车上设施;保持手部卫生,勿用手直接接触口、鼻、眼等部位;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者手肘衣服遮住口鼻;与其他乘客保持安全距离;少交谈。下车后,立即用酒精湿巾或者免洗消毒洗手液进行手部消毒,发现手上有肉眼可见的污渍时,需使用洗手液或肥皂,采用七步洗手法在流动的清水下清洁双手。


进入校园

即将返校,请将这份指南收好!


学校如何做好防疫

即将返校,请将这份指南收好!


保障学生安全!


1 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隔离场所等每天消毒

2 各年级采取学生错峰入学、错时进校,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学校。

3 专人负责监测所有进入校园人员体温,发现体温异常情况禁止入校。

4 教室内学生课桌拉开距离,同时采用隔板隔离。

5 学生就餐时保证

一人一盒专人配餐,并实行错峰错桌就餐。

6 教室、餐厅、图书馆、实验室等各类场所要随时保持通风

7 卫生间保证每天彻底消毒,定期巡查,配备足够的洗手液。


即将返校,请将这份指南收好!


学生如何做好防疫

即将返校,请将这份指南收好!


新学期生活!

1 每天注意手部卫生

,学习七步洗手法,尽量随身配带洗手液。

2 每天测量体温,当发现自己体温异常时要及时上报给老师,有条件的话自备体温计。

3 作息规律,健康饮食。饭前便后认真洗手。在家多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做体育运动。

4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


学生宿舍

特殊时期,宿舍实行封闭式管理,须实名验证并检测体温,体温正常者方可进入,体温异常者禁止入内。进入宿舍后,将外穿衣物悬挂在阳台通风处,鞋子放置在固定位置,摘掉口罩,置于楼道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内,然后清洁双手。

宿舍每天通风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做好个人卫生工作,勤洗澡,被褥及个人衣物要定期洗涤、晾晒。水龙头、门把手等手接触区域,每天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2次。


做好日常预防性消毒


一、地面、物体表面消毒

地面可用含有效氯浓度为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拖拭,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拖拭干净;讲台、课桌椅、窗台、角橱、门窗把手、床栏、电话机、开关、洗手盆、坐便器、台面等高频接触的部位可用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每天至少一次。


二、集体食堂厨房的清洁消毒

每餐工作完毕用清洁剂如洗洁精清洁各种厨具餐具表面,并用清水冲洗干净,保持卫生。厨房地面可用含有效氯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拖拭,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每天至少一次。


三、集体食堂餐具消毒

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餐(饮)具应当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建议学生自带餐具。餐(饮)具去残渣、清洗后,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消毒方式;或采用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消毒后应当将残留消毒剂冲净。


四、卫生间消毒

可用有效氯浓度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水龙头、马桶按钮、洗手台面等或用以上消毒液放入喷雾器中进行空间及表面喷雾至湿润,等待30分钟后开窗通风,清水洗净。


五、校车消毒

无空调的校车应开窗通风,有空调的校车到终点后应开窗通风;对校车内座椅、扶手、吊环等物体表面进行消毒;车内空调滤网每周清洁消毒一次,滤网可浸泡于有效氯浓度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30分钟后用清水冲净晾干后使用;无窗密闭的校车,可在人员清空后用移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1小时,或可用有效氯浓度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雾消毒,作用30分钟后,开启空调外循环通风换气。


六、垃圾消毒

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及时收集清运,并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出现疑似感染症状应急处置


教职员工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当立即上报学校负责人,并及时按规定去定点医院就医。尽量避免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路上和医院内应当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其他更高级别的口罩)。


学生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当及时向学校反馈并采取相应措施。


教职员工或学生中如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应当立即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对共同生活、学习的一般接触者进行风险告知,如出现发热、干咳等疑似症状时及时就医。


专人负责与接受隔离的教职员工或学生的家长联系,掌握其健康状况。


来源:健康中国头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