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只說對了一半,還有一半回不了的尷尬

熱火朝天買票的事情差不多塵埃落定,有些人歡天喜地搶到了回家的車票,有些人仍在焦慮地付費搶票。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只說對了一半,還有一半回不了的尷尬

沉浸在回家過年這種幸福中的人群


買票回家的人沉浸在即將回家的歡樂中,還有一半人假裝兩耳不聞窗外事,用淡漠抹去對故鄉的思念。

不是他們不想回,而是故鄉對他們來說只剩下一種情愫牽絆在心間,若真動身回故鄉的話,故鄉好像並沒有那麼歡迎。

01 在外地出生又生長的人,回鄉過年是一種痛

李娟是中國當代最有靈氣的散文家,從她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中可以感受到,故鄉對她來說就是一種難以言表的落寞。

李娟祖籍四川,父母離開家鄉去北疆討生活,很自然的,李娟在北疆出生,也在北疆長大。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只說對了一半,還有一半回不了的尷尬

冰天雪地的北疆少數民族根本不過春節


四川對她來說又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經常從母親和姥姥口中感受故鄉的氣息,陌生是因為那是一片無法觸及的遙遠之境。

從長輩口中,她可以聽到碧翠盈天的毛竹林、清冽甘甜的野山泉,聰明戀家的大黃貓,香醇回甜的鹹燒白……這一切是那麼遠,向來只聽說從未曾觸及,這一切又是那麼近,被自己的血親念念不忘。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只說對了一半,還有一半回不了的尷尬

截然不同而被稱之為“故鄉”的四川


可惜長輩的鄉情對她來說,更像是故事,自己的鄉情只能隨風飄灑在風裡。

從父輩開始已經常年離家,故鄉的親人故友經年累月不見面,自己從出生到長大,一直跟故鄉建立不起穩定的聯繫,故鄉是比陪伴長大的他鄉更遠的地方。

從小長大的北疆算故鄉嗎?不能。就像書中作者所說,“哪怕在這裡再生活一百年,我仍不能說自己是個‘新疆人’。”

北疆的風土人情對她來說是封閉的,那裡可以生存,卻扎不下根,永遠不會有故鄉那樣濃郁的新年鄉土氛圍。

故鄉不是單線的思念,故鄉是雙向的無縫結合。

不論人生的哪一刻迴歸,都有熱鬧誠摯的歡迎接納,有歡天喜地的促膝長談,有心有靈犀的特色美食,有溫暖熱乎的棉被熱床,這才是故鄉。

當故鄉的一草一木天然陌生,一風一俗自帶隔閡,一家一餐無法相容時,故鄉就慢慢蛻變成了他鄉,他鄉仍然是他鄉。

對於這樣一個群體來說,故鄉是人生的痛,是不敢觸碰的傷,是不知來路的迷茫,是無路可歸的落寞。

02 親人更青睞物質的人,回鄉過年是另一種痛

我有個朋友,女孩,從高中畢業開始在外打工,每年最怕過的幾天就是春節。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只說對了一半,還有一半回不了的尷尬

孤獨的異鄉人


女孩的父親重男輕女,高中之前的求學已經百般阻撓,她高考考上一本院校,父親更是堅決不准她去讀。

女孩的舅舅看不過眼,跟她父親商量:“上學的錢我出,學讓孩子繼續讀,現在的年輕人哪有不上大學的。”

父親仍然固執己見,堅決不同意,原因是她上學影響給家裡賺錢。

女孩家裡兩套房,父親說,其中一套要自己養老,另一套要給她弟弟結婚用,女孩要自立更生,而且高中畢業出去打工後賺錢要還給他們,父母養大她花費不少。

出來工作後,她每年回家,父母給她的臉色和她帶回家的金錢物質成正比,帶回家的錢越多,父親臉色越緩和,帶回家的錢越少,父親臉色越冷冰。

女孩受不了,有一次春節期間,跟父親大吵了一架,年沒過完就回了城裡打工。

從此以後,過年成了她真正意義上的難關。

平時大家都忙忙碌碌要上班,顯不出她的孤獨,只有春節那幾天,所有的店鋪都歇業了,所有的餐館都關門了,所有的工友都返鄉了……這時她成了城市的孤魂野鬼,吃飯花錢沒地方買,聊天找不到人陪,想逛街就算遇到開門營業的店鋪,看見她,店員眼裡也寫滿了同情。

女孩說,平時看不出自己的可憐,過年才顯得自己分外可憐。

有人思念才叫故鄉,沒人思念那只是曾經長大的地方。

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曾說過:“絕望的人沒有故鄉。”


03

對於無鄉可回的人來說,越強調“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對他們來說越痛苦。

他們痛苦的根源不是有錢沒錢,而是無鄉可歸。


作者:曉鶴,人生一世如白駒過隙,不喜歲月靜好,獨慕碼字奔波。寫走心的文字,過有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