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教廷:以上帝的名義發動侵略戰爭,結果卻輸的一塌塗地

或許上帝是仁慈的,但侍奉上帝的人,未必是仁慈的;在中世紀的歐洲,教廷的權力已經遠遠凌駕於諸國國王之上,當時的教廷,以各種名目搜刮信徒們的財富,使得當時各國都貧弱不堪,偶有反抗者,皆被教廷當作異端處理了。

中世紀的教廷:以上帝的名義發動侵略戰爭,結果卻輸的一塌塗地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國王都甘於當教廷的傀儡,就比法蘭西國王、波旁王朝的建立者亨利四世,亨利四世作為法國曆史上最知名的帝王之一,他致力於給他的臣民們提供衣食無憂的生活,所以不可避免的,與教廷成了敵對關係。而當時的德皇,更是天主教的直接反對者,甚至這德皇還直接支持天主教的敵對勢力。

當時羅馬教廷的教皇是號稱中世紀四大拉丁神父之一的烏爾班二世,烏爾班二世的壓力很大,他覺得教廷的權威受到了威脅,但他又不能直接讓鎮壓,畢竟這些國王表面上還是臣服於天主教的;為了重振了教皇的權威,烏爾班二世另闢戰場,於是便有了十字軍東征。

中世紀的教廷:以上帝的名義發動侵略戰爭,結果卻輸的一塌塗地

十字軍東征是教皇許可的,所以這是一場以上帝的名義發動的"正義"戰爭,東征,打的是誰?當然不是遠在東亞的北宋和遼國了,他們征伐的是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雖然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已經衰弱了很多,但那也只是內亂而已,在面對外部的宗教入侵時,整個穆斯林國家前所未有的團結在了一起。

當時烏爾班二世宣佈阿拉伯帝國是異教徒國家,號召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阿拉伯帝國發動侵略戰爭,哦,當時的說法肯定不是說侵略,應該是讓阿拉伯國家沐浴在上帝的榮光下;因為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佩有十字標誌,因此稱為十字軍。

中世紀的教廷:以上帝的名義發動侵略戰爭,結果卻輸的一塌塗地

雖然十字軍主要是羅馬天主教勢力對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區作佔領並建了一些基督教國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為"十字架反對弓月";但也涉及對"基督教異端"、其他異教徒和對其他天主教會及封建領主的"敵對勢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將矛頭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最終這場持續了近兩百年的戰爭是怎麼進行的呢?事實上,宗教之間的戰爭,遠比普通的侵略戰爭還要殘酷得多;雖然教廷的十字軍號稱是上帝的戰士,但他們在戰爭期間的行徑,卻比強盜還要殘暴,他們一路燒殺搶掠,光耶路撒冷就被屠戮了七萬餘人,所有財富被洗劫一空。

中世紀的教廷:以上帝的名義發動侵略戰爭,結果卻輸的一塌塗地

十字軍一個指揮官寫給教皇的信裡說,他騎馬走過屍體狼藉的地方,血染馬腿到膝。寺院、宮殿和民間的金銀財物被搶劫一空,許許多多的古代藝術珍品被毀。這場屠殺以後,十字軍到所謂的寺院前去舉行宗教儀式,隨後又投入了新的燒殺擄掠。

而且十字軍攻佔君士坦丁堡時,對該城燒殺搶掠一星期,將金銀財寶、絲綢衣物和藝術珍品搶劫一空,使這座繁榮富庶的文明古城變成了屍山火海的廢墟。為了分贓方便,就把金屬雕塑熔鑄成塊件。法國編年史家維拉杜安寫道:"自世界創始以來,攻陷城市所獲的戰利品從未有如此之多。"十字軍這種強盜行徑,充分暴露了其宗教的欺騙性和虛假性。

中世紀的教廷:以上帝的名義發動侵略戰爭,結果卻輸的一塌塗地

十字軍遠征持續了將近200年,羅馬教廷建立世界教會的企圖不僅完全落空,由於本著收復被阿拉伯邪惡入侵的土地結果各種原因造成了失敗,使教會的威信大為下降,後世史家評論說:"在某種意義上說,比失敗還更壞些。"

而阿拉伯帝國呢?其實在第七次十字軍東征時,阿拉伯帝國就已經因內鬥而亡;而且整個伊斯蘭教雖然最終贏了戰爭,但自身也是損失慘重,大量平民被屠戮,財富也被劫掠一空,加上內部鬥爭嚴重,故而也沒法對歐洲教廷發動反攻。不過雖然這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戰爭,但卻對後世影響極大,因為這場戰爭間接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