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專業運動員“大強度”訓練後,要進行“高配速”放鬆跑?

為何專業運動員“大強度”訓練後,要進行“高配速”放鬆跑?


俗話說:“沒有運動負荷就沒有疲勞,沒有疲勞就沒有超量恢復,沒有超量恢復就沒有運動成績的提高。”主要是強調了在運動訓練中,“訓練和恢復”同等重要。


為何專業運動員“大強度”訓練後,要進行“高配速”放鬆跑?

注重恢復對馬拉松訓練的意義


全程馬拉松42.195公里,其訓練特點是訓練週期長、比賽持續時間久。這需要馬拉松運動員在日常訓練中就要承受“大運動量、高強度”的訓練模式。


所以,如果運動員身體疲勞不能第一時間得到清除,很難保證下一步訓練的順利開展,週期訓練質量也將受到嚴重的影響。


我們常說,沒有運動負荷就沒有疲勞,沒有疲勞就沒有超量恢復,沒有超量恢復就沒有運動成績的提高。但是在日常訓練中,我們往往會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運動訓練上,從而忽視了恢復在運動訓練中的重要性。


最終,導致運動員的機體長期處於疲勞狀態,競技狀態很難達到一個理想的水平,訓練和比賽均進入一個“被動”的消極狀態。


為何專業運動員“大強度”訓練後,要進行“高配速”放鬆跑?


為何專業運動員“大強度”訓練後,要進行“高配速”放鬆跑?

馬拉松運動員疲勞產生過程


馬拉松運動員產生疲勞的原因之一是氧運輸系統工作能力的限制,導致工作肌供氧不足。一旦運動員訓練強度達到劇烈運動時,會造成AT(三磷酸腺苷)、CP(磷酸肌酸)被大量消耗,肌糖元在無氧條件下分解為乳酸與供能,並在供能中產生乳酸堆積。乳酸堆積使肌肉滲透壓增加,肌肉會變得僵硬,肌肉力量和收縮彈性也將大大下降。


同時,由於水分向肌纖維內滲入使肌肉膨脹,物理性壓迫了肌肉的痛覺神經,又產生了肌肉痠痛(多發生大強度訓練時)現象。


當運動員運動負荷增加,肌肉的僵硬更加明顯,痠痛也越來越加重,導致部分肌肉出現痙攣(多發生於長距離後程)。隨著運動時間加長,肌糖元也被大量消耗,運動能力下降,從而發生過度疲勞。


除此之外,馬拉松運動員在進行大運動負荷週期訓練後,神經系統也會出現疲勞。這種疲勞不會像肌肉疲勞那樣有直觀的現象。


但是,當消耗達到一定限度時,皮質細胞的代謝過程就發生障礙而出現疲勞,疲勞引起抑制加深,從而制止神經細胞的過度消耗。神經系統出現疲勞會讓運動員階段性出現焦慮、厭跑、失眠、食慾不佳、訓練慾望不強等現象。


為何專業運動員“大強度”訓練後,要進行“高配速”放鬆跑?


為何專業運動員“大強度”訓練後,要進行“高配速”放鬆跑?

馬拉松運動員恢復疲勞手段


現如今,優秀教練員越來越重視訓練課上第一時間進行恢復,它比傳統依賴於課後恢復更能讓運動員機體儘快得到恢復。從理論上分析,肌肉的各種生理機能並不是在肌肉運動結束後才開始進行恢復。


在肌肉運動時,隨著能量物質不斷消耗,就開始不斷地進行分解後的再合成。所以,恢復的過程一直在進行。


實踐證明,馬拉松運動員在經過高強度(特別是速度訓練、間歇訓練等)運動負荷訓練後,機體中產生的乳酸堆積直接引起運動員肌肉機能下降,PH值下降以及肌力減退。


為何專業運動員“大強度”訓練後,要進行“高配速”放鬆跑?


如果訓練結束,不第一時間進行一定負荷的“慢跑”放鬆,肌肉排除乳酸較慢。而採用一定運動“強度”的放鬆跑可以加快乳酸排除,恢復的速度是靜止恢復的兩倍以上。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專業中長跑運動員(特別是場地賽項目),賽後會在副場(準備活動區)進行20~30分的放鬆跑訓練,然後再進行肌肉拉伸、放鬆等練習。


當然,除了課上第一時間進行恢復,課後的恢復依然不可或缺。常採用的恢復手段:溫水浴(放鬆肌肉、安撫神經),水溫40~42左右最適宜,溫水浴和淋浴時間控制在10~12分鐘左右。


另外,由於馬拉松運動員下肢承受的負荷比較大,可以兩人交替輕踩臀部、下肢肌肉群,用手按摩背部、小腿和足底肌肉群。還有就是加強飲食營養以及合理安排好作息時間。


為何專業運動員“大強度”訓練後,要進行“高配速”放鬆跑?


附:本人在山東中長跑隊

進行間歇訓練(1000米x10次)流程


01. 熱身:4公里,配速:355/公里

02. 靜態拉伸(壓腿等)2分鐘

動態激活:(高抬腿++摺疊跑+雙腳跳)x20次

03. 30米加速跑x4次(直道2次、彎道2次)

04. 間歇:1000米,配速:2分45秒/個

間歇2分30秒/個(小碎步慢跑)

05. 放鬆跑:4公里,配速:405/公里

06. 肌肉按摩(在瑜伽墊相互交用腳踩大腿、臀部)


建議:大強度(速度訓練、間歇訓練)訓練:熱身和放鬆跑(配速要求),根據萬米PB配速(+1分,+1分10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