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城燈火耀萬家——“南寧兵變”述記

邕城燈火耀萬家——“南寧兵變”述記

洋關碼頭位於南寧堤路園,是民國時期南寧最重要的交通關口。鄧小平、張雲逸、李明瑞、韋拔群、雷經天、莫文驊等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曾滿懷著紅色激情,踏上南寧這片土地,創造一番紅色事業。 今天,已不見當年火輪競渡、人馬喧囂的模樣。2007年3月,南寧市“洋關碼頭百年紀念雕塑”建成。一組全長45米,最高處3米的浮雕記錄了南寧市開埠百年的滄桑與鉅變,成為一道新的風景線。一道雕像牆, 一個小廣場,一片小天地。東方欲曉,晨曦初露,映著江邊的霧氣,這一道歷史牆,在人們晨練回眸一瞬間,或在孩子的嬉鬧聲中,似乎穿越了百年,喚起我們的歷史記憶和紅色榮光。

邕城燈火耀萬家——“南寧兵變”述記

南寧洋關碼頭

邕城傳奇

南寧,一座充滿南方氣息的城市。她北倚崑崙關,南望北侖河,自古以來就是祖國南疆邊陲重鎮。在政治、軍事上,她曾經演繹過不少驚天動地的故事。 南寧的歷史積澱雖然無法與那些名城大都爭長短,但也有自己的輝煌。東晉大興元年(318 年),從鬱林郡分出晉興郡,郡治設在晉興縣城(即今南寧),這是南寧建制的開始,距今已有1700 餘年的歷史。貞觀六年(632 年),南晉州改稱邕州,為邕州都督府,這是南寧簡稱“邕”之始。泰定元年(1324 年),邕州路改稱南寧路,取南疆安寧之意,南寧得名始於此。南寧曾為廣西省會,1936年廣西省會遷至桂林後,南寧為邕寧縣縣治。 從1907 年南寧開埠到2006年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15 週年紀念峰會在南寧舉行的100年間,三位偉人與南寧有緣。1921 年孫中山到南寧籌劃北伐;1929 年鄧小平領導南寧兵變;1958 年毛澤東同志兩次冬遊邕江。在鄧小平第一次到南寧的63年之後,鄧小平在邕江的下游珠江,演繹了一個改變中國歷史的春天故事。也許是一種緣分,也許是一種巧合,時間正好是1929 年的後兩位數字位置調換後的神奇年份1992年,鄧小平創造了兩個值得歷史記憶的經典瞬間。

踏上南寧

1929年9月,酷熱的夏天。 一艘從梧州開往南寧的小客輪,在邕江北岸的洋關碼頭靠岸(另一說是從越南到南寧)。船艙裡走出一位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的年輕人。他,就是年僅25歲的中共中央代表鄧小平。鄧小平離別心愛的妻子,從上海經過長途的勞累,第一次踏上南寧的土地。此時化名鄧斌,在特科人員龔飲冰陪同下,披著千里風雲,從上海經香港、梧州來到祖國邊陲南寧。 他此行的任務主要是在俞作柏、李明瑞等廣西上層人士中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同時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全面領導廣西黨組織的工作。和鄧小平同行的有龔飲冰。龔飲冰這時在中共中央特科工作,他此行是負責黨中央與廣西黨組織的聯絡。 南寧是廣西的一座著名的古城,一條邕江彎彎曲曲地繞城而過。《詞源》裡說“邕,城郭四方有水,自邕(壅)成池者是也。”廣西省政府設在江北,自然地達官貴人、富豪鄉紳、大商號、金鋪、布店雲集之處。而江南的地勢低,只有些窮苦人的矮房破屋,零零落落地分佈在菜地和魚塘之間,倒是顯得安靜。 鄧小平沒有去城北的中心,也沒有住進賓館,而是來到位於南寧南門外通往海關的大路東側(今中山路)的一座普普通通的兩層磚木結構的民房。這座民房的一層,是鋪面,沒有油過漆的門板因風雨剝蝕和陽光暴曬而變得灰黑,深深地顯現出斑駁的木紋。一塊“光昌號汽燈店”的招牌掛在木門旁,招牌旁的青磚牆上寫著褪了色的黑字:修理、出租汽燈。店內有各式各樣的汽燈。這個普通的小汽燈商店的老闆就是中共廣西特委負責人,“光昌號汽燈店”也就成了當時中共廣西特委機關所在地。 在“光昌號汽燈店”,鄧小平與雷經天接上頭,兩雙緊握的雙手,久久停留。鄧小平在南寧以黨中央代表身份做俞作柏、李明瑞的工作,同時領導整個廣西黨組織的工作。當時中共組織雖然能在南寧半公開地活動,但黨組織還是秘密的,黨員之間只能單線聯繫,因此鄧小平的身份只有少數幹部知道。 鄧小平住進“光昌號汽燈店”,這個汽燈店成了他的秘密工作站。 1925年的10月,在廣西梧州成立了第一個黨支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中共廣東省委派廖夢樵、鄧拔奇等到廣西,組建中共廣西地委。1928年初,中共廣東省委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將廣西地委改組為特委,並派幹部到廣西恢復黨組織的工作。11月,由於叛徒出賣,臨委機關遭到破壞,廣西黨組織的工作遭受嚴重的損失。1929年1月中共廣西省委成立,但這時中共在廣西的“全部工作已經停頓”,“各地黨部多數失去了聯絡”。隨後中共廣西省委改為特委,隸屬於廣東省委領導。

邕城燈火耀萬家——“南寧兵變”述記

南寧市中山路“光昌號汽燈店”舊址二樓

為了加強黨對農民運動的領導,鄧小平在廣西地方黨組織負責人的帶領下,先後到南寧郊區的農村進行調查研究,考察當地的農民運動。經過中共廣東省委同意,中共廣西特委在鄧小平的指導下,1929年9月10 日至14日,在南寧津頭村秘密召開了中共廣西第一次代表大會。南寧、梧州和左右江等地的19名代表出席了大會。會上,中共廣東省委代表賀昌出席會議並在會上作政治報告。大會傳達中共六大和六屆二中全會精神,確定今後的鬥爭任務和策略。會議一致通過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文件:《廣西黨的政治任務決議案》(或稱《中國共產黨廣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政治決議案》),作出了開展土地革命、建立工農武裝、準備武裝暴動等重要決議。會議還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共廣西特委。 經過努力,中共廣西黨組織和黨領導的武裝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到1929年10月,廣西全省已健全的縣委和特別支部有九個,正在恢復和健全的縣委有五個。在南寧市已建立輪船、汽車、機關等行業的10 個支部。全省已有共產黨員420 人,團員130 人。韋拔群領導的東蘭和鳳山縣農民自衛軍已發展到2000 多人。向都縣成立了農軍總指揮部,有1000 多人槍。那馬、龍茗、思林等縣農軍先後舉行了起義。

邕城燈火耀萬家——“南寧兵變”述記

中共廣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

統戰風雲

廣西地處中國西南邊陲。1925年後,廣西一直由以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為代表的新桂系集團掌控著。1929年3月爆發了蔣桂戰爭。6月,這場戰爭以新桂系軍閥的失敗而告終。俞作柏、李明瑞掌握了廣西軍政大權,分別擔任廣西省政府主席和廣西編遣特派員(後改為第四編遣分區主任)。俞作柏是大革命時期廣西國民黨的左派領袖人物,李明瑞也受共產黨影響同情人民革命。他們倒桂前後通過中共黨員陳勉恕聯繫,主動要求中共派幹部到其軍政部門協助工作,共同反對蔣桂軍閥。中共中央便利用這一機會,先後從中央和廣東省委派出鄧小平、賀昌、張雲逸、陳豪人等40 餘名幹部,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廣西,與已在廣西工作的雷經天、俞作豫等同志一起,開展革命鬥爭工作。 鄧小平找來時任廣西省政府機要秘書的陳豪人和廣西特委領導等一起研究廣西的政治形勢,認為俞作柏、李明瑞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需要共產黨的幫助,中共則可以通過與俞作柏、李明瑞合作的形式,藉機滲透俞作柏、李明瑞軍隊,用統戰方式,逐步改造俞作柏、李明瑞軍隊,最終達到中共掌握自己武裝的目的。深思熟慮的鄧小平,把領導廣西黨組織的主要工作重點鎖定在對俞作柏、李明瑞的統戰上。 俞作柏是經過風雨、見過世面、能征善戰的舊軍隊將領。而他面前的中共中央代表鄧小平,儘管只是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但他的成熟、穩健、敏銳、所表現出的政治水平,贏得俞作柏由衷的信服和尊重。 鄧小平到南寧後,得知中共黨組織有一批幹部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被捕後還被關在獄中,即通過關係向俞、李提議釋放這批人並加以任用。俞作柏欣然同意這個提議,將被關押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進步人士通通釋放並讓他們在政府機關中任職。羅少彥、何健南、甘湛澤、莫文驊、吳西等就是這時被釋放出來的,這對於恢復廣西地方黨組織起了很好的作用。 鄧小平還提議,要清除廣西國民黨各級黨部中的蔣、桂勢力,換上擁護新政府的人,這自然也是符合俞、李心願的。俞作柏即以省政府主席的名義通令解散廣西國民黨各級黨部,並對惡跡昭彰的國民黨“清黨” 委員和反動分子加以逮捕,使廣西的反動勢力受到沉重的打擊。經中共推薦,俞、李任用了不少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進步人士。如在大革命時期搞過海員工會工作的張子憲,在邕寧搞農運的莫俊峰,開設進步書店的趙子美,以及陳立亞、梁天夢等,分別被任命為縣長、公安局長或省政府的科長。但這項人事上的除舊佈新工作還做得不徹底,蔣、桂餘留的勢力一時未能完全清除,蔣介石派駐廣西的坐探鄭介民還留在省政府任委員,這成了後來破壞俞、李反蔣的隱患。當時,在鄧小平等中共同志的推動下,俞、李還根據孫中山先生的“扶助農工”和“必須喚起民眾”的宗旨,開放工農運動,支持恢復工會,成立農會,武裝左右江的農民自衛軍。給韋拔群的東鳳農軍發了步槍200多支,在南寧進行訓練。 在鄧小平的指示下,陳豪人和俞作豫(俞作柏的胞弟、共產黨員) 利用他們的特殊身份與社會關係,說服俞、李同意把新編的廣西警備第四、第五大隊和廣西教導總隊交給張雲逸、徐開先、俞作豫等共產黨人掌管、整訓。這時,李謙、李樸、許卓等一大批共產黨員、共青團員也到達南寧,並經過陳豪人、俞作豫等人從中斡旋,順利進入俞、李主政的廣西省政府和軍隊擔任要職。 為了加強教導總隊黨的力量,鄧小平將中央和廣東省委派來的幹部,大部分都分配到教導總隊。教導總隊共有3個營9個連,1000多名學員。中共廣東省委派來的100 多名工人、學生黨員安插到教導總隊的各個連隊當幹部或學員,有些黨員則安插到總隊擔任政治教官等。各連隊還秘密建立了共產黨組織,經常向學員進行政治宣傳教育,灌輸革命思想,使連隊的政治氣氛極為濃厚。對政治上反動的舊軍官,則採取調虎離山或明升暗降的辦法,剝奪其指揮實權。教導總隊名義上是訓練軍官,為廣西的部隊服務,實際上成為中共廣西黨組織改造舊軍隊、培養革命骨幹,為建立革命武裝作準備的一個基地。張雲逸、李謙擔任正、副大隊長的廣西警備第四大隊,是李明瑞來廣西后收編遊雜武裝和散兵遊勇組建起來的。根據鄧小平的指示,張雲逸等對警備第四大隊進行了有效的改造工作。第一,迅速撤換反動舊軍官,把三個政治上反動的營長調到訓練處去,採取明升暗降的辦法,剝奪了他們的指揮權,然後,派中共黨員幹部去任營長,九個連的幹部都換上了共產黨員。另外從教導隊調來100多名共產黨員幹部充實到營、連各級崗位上,在連隊建立了中共黨組織。第二,對士兵進行民主革命教育,提高政治覺悟,在各個連隊都建立黨的秘密組織,加緊發展黨員工作,兩個多月內就發展了300多名士兵入黨,從而把這支部隊牢牢地掌握在中共黨組織的手裡。還從社會上招收工人、農民和進步學生1000多人充實部隊,把一些成分不好、表現差的調去教導總隊學習,改造不過來的調到別的部隊去。經過整頓,廣西警備第四、第五大隊和廣西教導總隊改掉了往日渙散的土匪、兵痞習氣,呈現出訓練有素、令行禁止的新風貌。 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影響和推動下,俞作柏、李明瑞在廣西支持恢復工會、成立農會,武裝左、右江地區的農民自衛軍,並對一些地方政權進行改造。俞作柏還根據鄧小平等共產黨人的推薦,委任一批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擔任左右江各縣縣長,使得左右江20多個縣都由共產黨人或進步人士所執掌。俞作柏、李明瑞還支持農民武裝,將東蘭縣農民武裝革命軍命名為“右江護商大隊”,並撥給幾百支槍以示支持。當時的反動勢力驚恐萬狀,驚呼:俞作柏、李明瑞返桂後,“為虎附翼,共禍始熾,桂省已成為共產黨之西南地!”“俞作柏、李明瑞來搗亂,致使左右兩江赤焰焰天,原東蘭之共匪,也就死灰復燃。”由此可見鄧小平的工作卓有成效。

“南寧兵變”

1929 年秋,毛澤東在贛南、閩西根據地寫了一首《清平樂•蔣桂戰爭》:

風雲突變,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鄧小平一踏上廣西土地,似乎就覺察到廣西政壇的風雲變幻。如何在複雜的政局中把握大局,堅持實事求是精神,成為考驗鄧小平的政治智慧和領導能力的試金石。 然而,此時遠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卻由於對廣西的情況缺乏實際瞭解和受“左”傾思想的影響,對廣西有利的形勢,特別是對俞作柏、李明瑞的進步傾向作出錯誤的判斷,對鄧小平領導下的廣西黨組織的工作提出了錯誤的批評。10月8日,中共中央給廣東省委並轉廣西特委的指示信中說:

目前兩廣尤其在廣西的工作形勢中,一方黨的群眾基礎還不寬廣,另一方廣西黨部卻多多少少對於廣西軍閥政府的設施已存有幻想,不管現時廣西軍閥口頭說得如何漂亮,對群眾表示得如何好,只要群眾的革命鬥爭一起,反軍閥戰爭的鬥爭一起,兇惡的軍閥原形將必要暴露。

信中還提出廣西黨組織目前工作中存在著種種危險,“黨的指導機關中已伏下機會主義的危險根苗”,極值得予以“最嚴重之注意”。強調:反改良主義的鬥爭是目前兩廣局勢中最迫切的任務之一。要嚴防黨內右傾的發展與指導機關機會主義的發生。10月30日,中共廣東省委在給廣西特委的信中,再次對廣西黨的工作提出了批評。 鄧小平理論精髓是實事求是。當年在南寧,鄧小平就堅持了實事求是的原則和方法,根據廣西的具體情況,否定了廣東省委制定的打擊俞作柏、李明瑞的工作方針,提出團結俞作柏、李明瑞,做上層的統戰工作,與桂系中的頑固派、改組派和親蔣分子作鬥爭,趁機發展革命武裝力量。 在鄧小平的策劃下,共產黨員掌握了廣西教導總隊和廣西警備第四大隊、第五大隊的指揮權,以及南寧市公安局的部分實權。並調集東蘭、田陽的農軍到南寧整訓,配備武器彈藥。當時的南寧,成了積蓄革命岩漿的熱谷,隨時準備噴發。 面對黨中央的批評,鄧小平等堅持從廣西的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問題,始終認為:俞作柏、李明瑞雖是國民黨軍人,但與蔣介石和新桂系不同,他們與蔣介石之間的矛盾可以利用,對他們一切進步的行動應該給予支持;黨與他們之間對革命有利的關係應當堅持和發展。正因為鄧小平等沒有盲從黨中央的錯誤批評,使得廣西黨的工作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而是繼續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 然而,風雲突變,廣西的政局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面臨著生死轉折。 俞作柏、李明瑞在廣西執政不到3個月,屢受蔣介石鉗制,蔣還以“升遷”為名,想解除他們的職務,俞、李早就對蔣不滿。在汪精衛派來的代表鼓動下,1929年10月1日, 俞作柏、李明瑞不聽中共組織的勸阻, 在南寧跑馬場宣告反蔣,出兵廣東、湖南,奪取地盤。鄧小平、張雲逸等以教導總隊、警備第四、第五大隊應加緊訓練和保衛後方安全為理由,向俞、李建議,將這三支部隊轉入戰爭狀態留守南寧。俞、李接受了鄧小平、張雲逸等人的建議,委任張雲逸為南寧警備司令,還接管設在南寧的軍火庫等機關。鄧小平預見到俞、李倉促反蔣,必敗無疑,為避免共產黨苦心經營的兵運成果毀於軍閥混戰,在多方勸說俞、李無效後,鄧小平領導廣西黨組織果斷地做出應變準備,一旦俞、李反蔣失敗,就將黨領導的武裝撤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左右江地區。正如鄧小平所料想的那樣,不久俞、李舉兵反蔣,但終因譁變等種種原因而失敗,俞作柏出走香港,李明瑞撤至左江龍州。敵人兵臨城下,南寧岌岌可危,廣西的形勢急轉直下。山雨欲來風滿樓。1929年10月12日深夜,廣西教導總隊發生了親蔣分子企圖分裂隊伍、拉隊投蔣的叛亂事件。鄧小平處變不驚,指揮若定,與張雲逸等人平息了叛亂。同時,鄧小平做出一個英明的決策:從13日起,把共產黨掌握的廣西警備第四、第五大隊和廣西教導總隊分批、分期撤往左右江;派人護送俞、李隨隊到龍州,團結俞、李,爭取把他們引上革命的道路。 14 日清晨,邕江洋關碼頭人聲鼎沸,車水馬龍。一隊隊全副武裝的士兵、佩戴紅袖章的工會會員和農軍,正在緊張而有序地往船上裝運槍支、彈藥等物資,做撤退前的最後準備。當朝霞映紅邕江水面時,在“革命萬歲”的歡呼聲中,鄧小平、陳豪人率撤退的黨員、團員站在船頭,向送行的人們揮手告別。一艘艘滿載士兵和軍用物資的汽輪駛出碼頭,向右江駛去。這就是史稱的“南寧兵變”。 鄧小平選擇落腳右江地區,主要是因為這裡的群眾基礎比較好。這裡是廣西土地革命和革命武裝鬥爭開展得比較早的地方。特別是,農民領袖韋拔群率領的由壯、瑤、苗等少數民族群眾組成的一支農民武裝,長期活躍在這裡。 就在鄧小平和張雲逸率部進入百色前後,韋拔群於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率領東蘭、鳳山農軍1000多人,首先攻佔東蘭縣太平區和武篆區,隨後又兵分三路攻下東蘭縣城,趕跑反動縣長,推翻國民黨縣政府,並將中共東蘭縣革命委員會遷入縣城辦公。 數天後,1929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二週年紀念日,百色起義爆發。 1930年2月1日,邊城龍州起義赤幟飄揚。 “南寧兵變”,催發了百色起義、龍州起義,成立了紅七軍、紅八軍,這也成為鄧小平軍事生涯的輝煌起點。

邕城燈火耀萬家——“南寧兵變”述記

鄧小平在廣西活動路線圖

“南寧兵變”是根,百色起義、龍州起義是果。“南寧兵變”,給中國革命帶來了一縷曙光。 “南來又見英雄樹,勁挺枝頭已著花。”這是郭沫若到南寧寫的第一首詩。鄧小平自1929年坐船離開後,再沒有重返南寧,但他播撒的革命火種,沒有隨著邕江水流走,而是給予了邕城更多的紅色文化基因,並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灌注這個南方城市開放和包容的新的大乘氣象。

(來源:中共廣西區委黨史研究室2015年編《重走紅七軍遠征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