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的薪火相传,让你领略不一样的刘慈欣。

《乡村教师》最早于2001年发表于《科幻世界》杂志,比起后期的《三体》少了许多晦涩难懂的物理学名词和深奥难解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和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对乡村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乡村教育现状的痛心与反思。

《乡村教师》的薪火相传,让你领略不一样的刘慈欣。

薪火相传

小说主人公李宝库的老师因救自己被狼咬死,临终最挂念的是村里的四个孩子,于是李宝库毅然决然的选择毕业回乡拾起老师的遗志,燃尽了最后一丝生命。

面对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仅留下一群孤寡老人还有半大的孩子的村子,李宝库渴望用知识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让他们看看黄土坡以外的世界。

愚昧将使你达不到任何成果,并在失望和忧郁之中自暴自弃。——达芬奇


《乡村教师》的薪火相传,让你领略不一样的刘慈欣。

社会的阻碍,生活的磨难,还有压得他喘不过气的无尽绝望,并不如他所愿。贫困的确能限制人的思维,腐蚀人的思想。除了满足口腹之欲,消磨时光之外,其他的事对那个年代偏远山区的老人来说都是妄想!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能比卖掉拖拉机和水泵,换两顿痛痛快快的吃喝来的实在了。

愚昧无知、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所有你能想象到不求上进的词语,毫无例外的都能用在这群人身上。在他们看来这些都算不得什么,“读书是能当饭吃,还是能换酒喝?”,他们更关心的是今天怎么过,不曾想过明天该怎么活!

可是你还能要求这些遇事烧香求佛,靠“烧鸡取卵”过活,想用修缮学校的费用看大戏的人做些什么?

授业解惑

身患癌症,可怜巴巴的乡村教师工资却不足以挽救自己的生命,索性便留出回程的车票钱其余的都买了书,没错他用所有的积蓄换取了知识,又给自己买了一张返回那个骨子里透着愚昧气息的村庄!

当学校停电时(可能是因为线路坏了,但大多数时间是因为交不起电费),他给娃们上晚课。他手里举着一根蜡烛照着黑板,“看见不?”他问,“看不见!”娃们总是这样回答,那么一点点亮光,确实难看清,但娃们缺课多,晚课是必须上的。于是他再点上一根蜡,手里两根举着。“还是不见!”娃们喊,他于是再点上一根,虽然还是看不清,娃们不喊了,他们知道再喊老师也不会加蜡了,蜡太多了也是点不起的。烛光中,他看到下面那群娃们的面容时隐时现,像一群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拼命挣脱黑暗的小虫虫。

娃们和火光,娃们和火光,总是娃们和火光,总是夜中的娃们和火光,这是这个世界深深刻在他脑子中的画面,但始终不明其含义。

《乡村教师》的薪火相传,让你领略不一样的刘慈欣。

临死前李宝库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画面,这个画面给我很深的感触,“娃们和火光”作者赋予它很深的含义。“娃们”这群躲在黑暗中可怜的“小虫子”,他们是未来,是在黑暗中痛苦挣扎的未来。“火光”是希望,是他在社会和生活给他带来的重重阻碍以及无力改变混沌现状的情况下,能给予这群“小虫子”力所能及的最亮的光,也是指引他们这群可怜的虫子走出黑暗唯一的亮。他选择一次次地点燃自己是为了“亮一点,再亮一点!”让娃们看的“清一点,再清一点”。

直到临死的那一刻还在教那些被他视作希望的孩子们背诵牛顿三定律。

星星之光燎原之火

如果你看到这里以为刘慈欣写了一本纯粹的文学小说,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大刘在营造意境的同时,还不忘他本土加科幻元素的表现特点,国际文艺创作有个共识:越是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作品越容易脱颖而出。《乡村教师》便是其显著特征的代表之作。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通过外星生命体第三者视角来烘托出乡村教师的伟大,让科幻和人文关怀达到完美的契合,足见大刘天马行空的思维之宽广,文笔之细腻!大刘的作品之所以在世界科幻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常居国内科幻题材榜首位,那是因为他给读者带来庞大宇宙观的思维盛宴下,还能让人冷静下来思考人性,一部位的文学作品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还能让人感受到人文的光辉,这是最重要的!


《乡村教师》的薪火相传,让你领略不一样的刘慈欣。

9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社会还处在大变革中。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人都在努力适应着新时代带给人们思想、理念的冲击。时代的特殊性使得经济、社会、教育等领域出现了“断层”,这就是时代的烙印,前进的道路荆棘密布,总免不了伤痕累累。

日子还要一天一天过,不前进就会被时代的巨轮碾得粉碎。冷酷无情的时代,催生出了很多像李宝库这样的乡村教师,

传道、授业、解惑的他们才是真正燎原的星星之火,带给黑暗的莹莹之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