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周瑜是怎么一个人?

心累了

历史上的周瑜之所以评价有些负面,实在是因为他成了历代民间叙事中抑孙褒刘精神的牺牲品。周瑜作为孙吴政权的重臣,身世非常显赫。”根据《三国志》记载,周瑜从祖周景,从父周忠,都是汉代太尉,所谓‘三世二公’;周景父亲周荣曾经在汉章帝,和帝时为尚书令,李膺,陈蕃等东汉党人名士都曾为其门生故吏。《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记载,周瑜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所谓““瑜少精意于音乐,吴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至于周瑜个人的才干,陈寿形容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器量广大”。早在建安三年(公元197年),他就被孙策封为建威中郎将,征战南北,13年(208年),受命为前部大都督,讨伐江夏,孙策故去后,镇守巴丘(今江西峡江)的周瑜立刻以中护军身份率军奔丧,连同长史张昭等辅佐孙权登基,并决然举荐好友鲁肃出仕孙吴:“今主人亲贤纳士,必兴于东南,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骋之秋。”建安七年,曹操官渡破袁绍后,由于忌惮孙权,遂令其送“质子”入许昌,周瑜高瞻远瞩,指出若孙权附曹,则犹如授人以柄,而孙吴的国势却是“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泛舟举帆,朝发夕到。”所以只要吴主“韬勇养威,以待天命”,足可以与曹操争夺天下。在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就有了这样一串功绩,难怪孙权曾说“孤非公谨,不帝矣”。

在唐宋两代,周瑜作为“雅量高致”的儒将,是许多诗人咏叹的对象,其中最著名的唐代李白《赤壁歌》中;“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郎于此破曹公。”的描述,以及苏轼“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赞誉。“周瑜的形象,相对于诸葛亮,曹操,是更被当事人称道的。“陈寿就说过,瑜长壮有姿貌。由于周瑜与孙策同龄,且系好友,分别被称为周郎与孙郎,而《孙策传》记载孙策是美姿颜,因此,可以认为周瑜绝对是美男子。”然而,在宋代朝野上下尊蜀汉为正统,以其“仁政”与“道学”标榜的时候,孙吴诸将的命运和曹魏一样,逐渐下降:宣和五年,宋徽宗下令封诸葛亮为顺兴侯,与管仲,乐毅,吴起,孙膑,韩信等历代名将一起,入武成王庙接受朝廷与民众的祭祀。而周瑜却是低一级的“平虏伯”。到了明代,王夫之更在《读通鉴论》中明确说“孙吴无汉之正,魏之强,(曹)操汉贼也,(孙)权亦汉贼也。”

在这样的大传统气候下,原本堪与诸葛亮以“一时瑜亮”媲美的周瑜越发成了衬托后者英明的配角,在宋元代民间叙事中,周瑜的形象仍然以姿容出众,雄才大略为和私而忘公,妒贤嫉能之间摇摆,在《三国志平话》中,虽然说书人借刘备书写之赋,赞颂周瑜为“美哉公瑾,间世而生。兴吴吞霸,与魏争锋。乌林破敌,赤壁鏖兵。似比雄勇,更有谁同?”但已经暗讽周瑜之偏颇:在曹操已经屯军赤壁,但周瑜仍不肯前往夏口就任,原因却是“每日伴小乔作乐,怎肯来为帅”?

元代杂剧勃兴后,以夸张褒贬和戏谑为主要基调的三国戏与《三国演义》更让周瑜的形象下坠。根据日本汉学家小川环树的统计,在《三国演义》中涉及赤壁之战的30个情节单元中,涉及孙吴的有26个,其中只有6个完全遵照历史,而9个为完全虚构。元杂剧《黄鹤楼》,根据《三国志平话》中相关情节改编,描写赤壁之战中,周瑜乘诸葛亮调遣关,张,赵追击魏军之机,在黄鹤楼为刘备设宴,伺机加害,刘备按诸葛亮所秘授锦囊脱险之经过。在戏中,周瑜动辄“斥骂众官”,称孔明为“鄙夫”,而在《谒鲁肃》里,周瑜形象成了穷困潦倒,不得志的书生,得知鲁肃在孙权帐中效力,赶紧前去投靠,在屡遭刁难与白眼后,得以登坛拜将,显得小人得志。到了《两军师隔江斗志》一出,周瑜彻底沦落成了被诸葛亮,张飞,刘备与孙尚香捉弄的丑角人物,最后一折中,甚至安排了一个“周瑜误跪翠鸾车”的情节,描述诸葛亮命刘备夫妻先行脱身,让张飞藏身孙尚香乘坐的翠鸾车中,气的率军赶来的周瑜金疮崩裂。为了反衬诸葛亮的睿智与老成持重,赤壁之战时年长诸葛亮7岁的周瑜,在戏台上不得不以小生应工,衣饰为紫金冠,飘带,穿白龙剑衣,罩白蟒玉带,在焦躁和惊怒中,延续着“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


晴天有时下猪

说到周瑜,我们会想到《三国演义》里的周郎,

还会想到那一句话: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那么周瑜除了英才盖世,倜傥风流之外,真的就是那么小肚鸡肠吗?今天我们说一下历史上真正的周郎。

周瑜 (175 —210 ),活了35岁,可谓英年早逝,他字公瑾,庐江舒县,也就是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

为什么叫周郎?因其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人们都叫他“周郎”。周瑜少年的时候,读书努力刻苦,不仅智勇双全 ,而且对音乐也十分精通 。著名的历史书《三国志 ·吴志·周瑜传》中记载 :“瑜少精意音乐 ,虽三爵之后 ,其有阙误 ,瑜必知之 ,知之必顾 。”因此 ,东吴民间一带曾有歌谣 :“曲有误 ,周郎顾 。”《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到他对音乐的喜好。


与孙策是要好的朋友。1 90年 ,孙坚兴兵讨伐董卓 ,公元1 90年 ,孙坚讨伐董卓 ,把一家老少都移居到舒城 ,在周瑜家住下。孙坚的长子孙策与周瑜一般大 ,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读书写字 ,共同探讨天下大势,关系十分亲密。公元195年 ,孙策打算夺取江东一带地区,周瑜帮助聚集粮草 、船只 ,而且起兵接应 ,辅佐孙策,奠基孙吴大业。

娶绝色美女小乔。198年 ,孙策任命当时年仅24岁的周瑜为建威中郎将。随后 ,与孙策共同攻下了皖城 ,在这里,孙策得到了乔公大女,大乔,而周瑜娶了小乔。 辅佐孙权。200年 ,孙策因为遭遇刺杀而不幸身亡 ,周瑜便辅佐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 ,同长史张昭一起掌管东吴的军政大权 ,为东吴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接着,208年春 ,孙权征讨江夏 ,任命周瑜为前部大督 。同年的九月,曹操大兵南下,周瑜极力主张抗曹,并亲自指挥了使曹操惨败的赤壁之战,继而形成了魏、蜀 、吴三国鼎立的基本情势 ,周瑜名声大振。

那么周瑜是不是像《三国演义》中那么气量小呢?他倒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周瑜不仅具有卓越的军事大将才能 ,而且在气量 、德行 、性情等方面都很令人钦佩。并不是说的小肚鸡肠。程普是孙权帐下老将,自恃屡建奇功,资历较深,有点看不上周瑜,不服气,多次凌辱,周瑜从不与之计较,最终赢得老将的佩服敬重。他还宽宏磊落,用人不徇私,推荐贤能的鲁肃,独俱伯乐之才。周瑜还情趣高雅,精通音乐。与《广陵散》并著的《长河吟》,传说是周瑜作的曲 目,同时还传周瑜称此曲只有诸葛亮能和其弦、会其意。

二,周瑜在军事上骁勇善战,谋略过人。说他是军事谋略家,一点也不过分。孙权说他 :“公瑾雄烈 ,胆略兼人 ,遂破孟德 ,开拓荆州,邈焉难继。” “孤非公瑾 ,不帝矣。”我们所熟知的赤壁之战,是经周瑜具体谋划、安排和指挥的,成为三国历史上著名战役。


三,在政治上,眼光长远,智慧过人。是他帮助孙坚打下孙吴的江山,而袁术也曾经拉拢过他,他看到了袁术的短浅,毅然离开了他,回到孙策身边。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兵力日益增强,他下书让孙权送子到操营为人质。在曹操这个要求面前,谋士张昭秦松犹豫不决,周瑜毅然进言孙权,“今将军承父兄余资 ,兼六郡之众 ,兵精粮多 ,将士用命 ,铸山为铜 ,煮海为盐 ,境内富饶 ,人不思乱,泛舟举帆 ,朝发夕到,士风劲勇 ,所向无敌 ,有何逼迫,而欲送质”一番有理有据,慷慨陈词,解除了孙权的忧虑。

说到周瑜的长远眼光,我们还会说到他的两次对孙吴的长远规划,一次是建安七年的202年,这是周瑜第一次对东吴的发展做出长远之规划。后来周瑜在赤壁之战后提出了一个更为宏伟而惊人的政治纲领 ,《三国志》记载:今曹操新折衄 ,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 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 ,北方可图也。这一点也不逊于隆中对呀。如周郎不死 ,以公瑾之雄才 ,江东将领之英勇 ,实现“得蜀而并张”当不会只是历史的假设和空想,那么历史将会重写。


发现历史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今庐江舒县)人也。父异,做过洛阳令。周瑜高大健壮,仪容俊美。初,孙坚兴义兵讨伐董卓,将家迁到舒县,孙坚长子孙策与周瑜同岁,两人十分交好。周瑜把路南一处大宅让给孙策居住,还登堂拜见了孙策的母亲。及孙策随父孙坚跨江攻击荆州的刘表,孙坚被刘表大将黄祖伏击射死,孙策这时才十七岁,前往投奔袁术。后来,周瑜前去探望在丹阳当太守的叔父周尚,时值孙策东渡。原来,孙策在袁术手下为将,虽然屡建战功,

却始终不见重用,因此心中不忿,于是宣称替袁术去收拾仇敌,实则另立山头,向袁术借了一千士兵,战马数十匹,率父亲旧将程普、韩当、黃盖等,辞了袁术,向江南进发。沿途收兵,到达历阳时,有众五、六千人。时孙策年才二十一岁。孙策派人快马加鞭给在丹阳的周瑜送去书信。周瑜得孙策书,立即带着一支人马火速来会孙策。孙策见了周瑜,大喜,立即滚鞍下马,向前握周瑜手说:“有了你,我大事济矣!”周瑜跟随孙策进攻横江、当利,全部攻取;接着渡江转斗,所向皆破。孙策军令严明,深受百姓拥戴。遂攻打秣陵,消灭吴地笮融、薛礼等割据势力,转而攻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县,太守刘繇弃城逃走。孙策又进攻会稽割据势力严白虎,消灭其武装力量,占据会稽。孙策人马已达数万之众。遂有江东之地。孙策派周瑜返回丹阳镇守。周瑜去寿春探望叔父周尚。袁术见了周瑜,奇之,欲
用周瑜为将。周瑜观察袁术这种人终不可能成什么大事,于是谢绝了,求为居巢县长,袁术同意了。周瑜遂从居巢去吴郡见孙策。孙策亲自迎接周瑜,命为建威中郎将,并拔给士兵二千人、马五十匹。这—年是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时周瑜年才二十四岁。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十月,曹操率大军讨伐荆州。其时荊州之主刘表殁,刘表次子刘琮望风而降。曹军占领荆州,自江陵顺长江东下。曹操派人送信给孙权,其略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把曹操书信给众谋士传看,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人说:“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不动就以朝廷作为辞令。今天如果抵抗他,形势会更不利。况且将军您的优势可以用来和曹操抗衡的是长江,今曹操已得荆州,占领了荆州全境,刘表治所的水军及蒙冲斗舰,就有上千,曹操把舰只全部沿江摆开,

加以大量步兵,水陆齐下。如今长江天险,已经和我们共同拥有了,而实力对比敌众我寡又不可同日而论,我们认为上计而言不如迎降曹操。”孙权踌躇不决。谋臣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时周瑜受使于番阳。周瑜至,对孙权说:“曹操虽然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以将军之神武雄才,仗父兄之功业基础,雄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粮足,英雄乐业,正当横行天下,为汉朝除残去暴,更何况如今曹操还专门自己跑上门来送死,怎么反过来还去迎降他呢!现在,请让我来为将军分析计算—下当前的形势吧:如今曹操的北方地区并不安定,马超、韩遂在关西为曹操后患,曹操舍弃鞍马,依仗舟船,来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原人的优势,加上现在天气严寒,马无草料,驱中原士众长途跋涉于江南之地,不服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大忌也,而曹贼行险徼幸。将军擒获曹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
人,进驻夏口,保证为将军击破曹操。”孙权说:“曹操老贼想废汉自立已经很久了,只担心二袁、吕布、刘表和我罢了。今数雄已灭,只有我尚存,我与老贼势不两立,你说应当抗击,正合我意。这是上天把你授予了我。”因拔刀斫去案桌一角说:“诸将吏敢再有言当迎曹操者,与此案同!”于是罢会。

是夜,周瑜再次入见孙权,说:“众人见曹操来信中说水陆步骑兵八十万而各怀畏惧,不复料其虚实,便想着议论投降,这是没有道理的。今以实情更正这一虚说,曹操所带中原之众不过十五、六万,且已疲惫不堪;所得刘表之众亦顶多七、八万人罢了,尚怀狐疑。瑜得精兵五万,足以打败曹军,请将军勿虑!”权抚瑜背说:“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张昭等人各顾妻子儿女,挟持私虑,使我大失所望,独你与鲁肃与我意思相同,此实上天以你二人赞助我也。五万兵仓促间难以备齐,已替你选好三万精兵,船粮战具都办好了。你与鲁肃、程普领兵先行,我当续发人众,多载资

粮,为你后援。”当即拜周瑜为大都督,总督诸军,与曹军作战。

于是,周瑜率水军前进,行至赤壁,与曹操水军船队猝然相遇,两军发生遭遇战。吴军前部先锋甘宁驱船大进,万弩齐发,东吴战船,直冲入曹军船队中。北方之军素不习水战,大江面上,战船—摆,早立脚不稳;而荆州水军,又战斗力太差,无法抵敌。甘宁等三路战船,纵横水面,周瑜又催船助战。曹军中葥着炮者,不计其数。从巳时杀到未时,吴军大胜。周瑜虽胜,只恐寡不敌众,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勿使深入。

初一交战,曹军不利,退回江北。周瑜领水军驻扎江南岸,与曹军隔江相望。

瑜部将黄盖说:“今敌众我寡,难与持久。我看曹军舰船首尾相连,可用火攻打退他们。”周瑜令取蒙冲斗舰数十艘,船内装载芦苇干柴,灌以鱼油,上辅硫磺、焰硝引火之物,各用青布油单遮盖。船上树起青龙牙旗。先让黄盖写信

给曹操,佯称投降。周瑜又预备快艇,分别系于大船之后,然后依次向对岸驶去。曹营中將士皆伸长脖子观看,指划着说黄盖来投降了。

南船距曹寨二里水面,黄盖用刀一招,前船—齐发火。时风势盛猛,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葥发,烟焰张天。数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时尽着;船只又被铁环锁定,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派通红,漫天彻地。

大火延烧岸上营落。曹军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周瑜率轻锐水军杀到,擂鼓大进。曹军大败。曹操引败军走华容道,路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使羸兵负草填败道,骑兵纵马过去,羸兵全被踩死,陷泥中死者更不计其数。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船骑双行,追杀曹军,直到南郡。曹军饥、疫及战死者大半。曹操使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

军乐进守襄阳,自引军北还。

在整个赤壁之战中,周瑜当然不是《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那样,心胸狭窄,非常嫉妒诸葛亮,并从—开始就想杀诸葛亮。当时曹操大兵压境,东吴君臣压倒—切的大事,是如何抵御强大的曹军。刘备使者诸葛亮来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见孙权,结成了孙、刘联盟,两家共拒曹操。周瑜身为大军统帅,肩负抗击强敌的重任,胜则威无不加,败则—身不保。岂能在此紧要关头,要杀刘备的使者,造成联盟破裂,这岂不是有利于曹操?当此之时,孙、刘两家最紧要问题是如何不被曹操吃掉,共同利益迫使他们两家走到—起,紧密团结起来,与曹操殊死争斗以求生存,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如果在此紧要关头,周瑜所考虑的不是团结—致共同抗击强敌,而是专门在同盟内部搞摩擦,今天要杀刘备,明天要杀诸葛亮,真要这样的话,哪里还会有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呢?简直太不合情理了!也太不可思议了!

周瑜、程普引兵数万进攻南郡,与曹将曹仁隔江未战。周瑜派部将甘宁领兵占据夷陵。曹仁分兵围夷陵。甘宁派人向周瑜告急。周瑜留部将凌统守营,自率兵救甘宁,大破曹仁于夷陵。周瑜渡过长江,与曹仁约定日期交战。周瑜跨马突阵,右肋被流矢所中,伤势很重,吴军将士保护周瑜回营,混杀一场,吴军失利,退还营中。次日,曹仁闻知周瑜伤重不起,便率兵来营前搦战。周瑜闻知,立即从床上跃起,令从人备马,就要出战。众将劝道:“将军葥伤未痊,不可与战。”瑜奋然说:“大丈夫既食君禄,当死于战场,以马革裹尸还,幸也!岂可为我—人而废国家大事!”遂披甲提刀上马,奋然而出。曹军见之,无不惊惧。瑜横刀勒马大叫:“曹仁匹夫,见周郎否!”吴军上下无不被周瑜的顽强精神和英雄气概所感动,大小将士无不斗志昂扬,人人怀必死之志,个个磨拳擦掌,准备厮杀。曹仁立马门旗下望之,见周瑜威风抖擞,目

射神光,手持钢刀,立马阵前;又见东吴将士人人勇健,个个英雄。不觉心惊胆战,曹军夺气(丧失战斗意志)。周瑜立即抓住这一有利战机,立即指挥人马混杀过来。曹兵大败,被吴军杀得七零八落。曹仁急忙先掣一军飞奔入城。吴兵随后赶来攻城。曹仁料守不住,弃城杀出,往襄阳而去。吴军遂有南郡之地。

这时,刘备亦领军夺取了位于荆州南面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有众数万。刘备于是自领荆州牧,立营于油口,改油口为公安。刘备前去京口(今江苏镇江)见孙权,说自己所管辖地方太小,不足以容其众,求都督荆州。周瑜于是上疏孙权说::“刘备以枭雄之姿,又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熊虎之将,必然不会长久伏低做小,屈人之下。我认为如今之计最好的办法是把刘备留在吴郡,给他广修宫室,多赏给他美女和珍奇玩物,让他享受声色之娱,分开关羽、张飞,各置—方,

然后由我去指挥他们作战,大事可定矣。今反而轻易地给土地资助他们,让这三人聚在—起,恐怕如同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孙权考虑到曹操在北方虎视眈眈,正当广揽英雄,因此没有釆纳周瑜的建议。

周瑜到京口拜见孙权说:“今曹操新败,暂时不会卷土重来。我请求与奋威将军孙瑜共同攻取蜀中,然后吞并汉中张鲁。留孙瑜驻守,与西凉州的马超结援。我就回来与将军合兵攻取襄阳,进攻曹操。北方可图也。”孙权立即批准了这—计划。

周瑜立即返回江陵,在途中突然患病,病死于巴丘山区的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当然不是让诸葛亮给气死的)-------时年三十六岁。临没上疏说:“本欲为将军建立功业,却不料短命。我死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方今曹操在北方,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孙权闻周瑜死,放声

大哭,说:“周瑜有王佐之资(辅佐帝王的本领),忽闻短命,我依赖谁呢!”立即拜鲁肃为大都督,代瑜领兵;并亲自到芜湖迎接灵柩。


叶公好龙177224125

《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是个嫉贤妒能、小肚鸡肠的人物,一生与诸葛亮斗智,最终被诸葛亮气死,临终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这其实是一个极大的误读,真实的周瑜实乃接近完美的儒将。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周瑜出生在世家大族,父亲周异做过洛阳令,可谓门庭显赫。相貌英俊,体格健壮,饱读诗书,精通兵法。

24岁被孙策任命为中郎将,江东百姓亲切地称之为“周郎”。此后,周瑜协助孙策南征北战,攻克皖地后,寻得当地大族乔家二女,孙策娶了姐姐大乔,周瑜则娶了妹妹小乔。英雄配美人,一时间被传为美谈。

大家都知道的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中功绩归功于“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的诸葛亮。实际上,以上三个故事都是虚构的,“舌战群儒”和“借东风”并不存在,而“草船借箭”也并非诸葛亮所为。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只是个初出茅庐的谋士,赤壁一战真正的英雄只有一个,那就是周瑜。

周瑜虽为武将,却性格温良,举止儒雅。他不仅精通音律(传说与名曲《广陵散》并称的《长河吟》就是周瑜所作),还谈了一手好琴。据正史《三国志》记载,周瑜“性度恢宏,大率为人”,礼贤下士,深得众人爱戴。



赤壁之战后,周瑜还建议孙权利用曹操新败的时机进攻益州刘璋,夺取蜀地,与西凉马超相互呼应,北方可图。这一构想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设想非常相似,孙权也非常赞同,只可惜最终没能付诸实施。


躁静有徒

周瑜是一位英才,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因为受演义小说等影响,周瑜与诸葛亮形同水火,周瑜被塑造成气量狭小,不能容人,嫉贤妒能的形象。

事实上,周瑜帮助孙策,孙权兄弟,为东吴政权的建立与稳固做出了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周瑜在孙策,孙权心目中的地位,已不仅局限于主公与臣子的关系,周瑜与孙策是朋友关系,也是连襟;周瑜对孙权也有兄长对待弟弟的关系。

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虽然只是用典,但也侧面烘托周郎赤壁之战的英姿。至于苏轼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不乏对周郎的溢美之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事实上,在赤壁之战中,孙吴联军的最高统帅是周瑜。诸葛亮比周瑜年轻,当时初出茅庐,刘备还颠沛流离,受曹操追击,孙吴联军也以东吴为主力。因为三国演义主角光环的影响,赤壁之战,好像都是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了东风取胜的。

所以演义不能当正史,正如古装电视连续剧不能完全当历史。

周瑜有大才,也有容人之量。东吴四大都督中,鲁肃是他临终前向孙权举荐的,吕蒙曾经是他麾下的将军。只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受三国演义,一直被误解,也确实冤枉。


生说

词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首词雕画了1副文武双全的周瑜形象。年轻的周瑜,英俊潇洒,胸怀韬略,足智多谋,高瞻远瞩,是军事上有雄才大略的英雄,这就是历史上的周瑜的主要特点。

周瑜比较杰出的成功体现在赤壁市之战里。东吴年轻的水师都督周瑜统帅五万军队,在长江边上的赤壁市抗击号称雄师百

万的曹军,她不畏强敌,团结官兵,无限用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等奇谋策略,再用火攻,彻底摧毁曹军,对曹插仅率几百人逃窜,1举成功了她在《三国演义》里将领的位置,为《三国演义》里吴国的建立与巩固立发了战功。 然而,《三国演义》里周瑜却用悲剧结局。赤壁市之战后,周瑜不顾吴蜀联盟,连连使出美人计、假途灭虢等策略,想从蜀国夺取荆州与南郡。然而,她这些看似高明的策略却为技高1筹的孔明看破,步步为动,招招失利,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会高呼 “既生瑜何生亮”含恨而亡。

但是据陈寿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历史上的周瑜年轻貌美,风流儒雅。他为人宽宏大度,不计个人恩怨,很得部将和其他人的拥护,只是与程普关系一度稍微紧张。但据《江表传》记载,那实际情况是程普因为自己年纪比周瑜大,而地位却比周瑜低,所以心中不服,于是便多次凌侮周瑜。可是周瑜能够“折节容下”,从不与程普计较。最后,程普对周瑜不得不“敬服而亲重之”,感动得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见《三国志·周瑜传》裴注)。为将能够如此虚怀若谷,谦让服人,不能不说是周瑜的一种美德。 周瑜生活在一个沧海横流的时代,他本人担任孙权一方的最高军事将领,其军务之繁忙可想而知。照常理讲,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无心顾及其它。但恰恰相反,周瑜偏有雅兴。比如他对音乐就十分喜爱,并且有着很高的欣赏能力。饮酒“虽三爵以后”,如果乐曲演奏有了错误,他一定能听出来。一听出来就回头看演奏的人,以致使当时人把这种情况编成歌谣:“曲有误,周郎顾”。 当然,历史上的周瑜所以著名,不止是因为这些,而更主要的还是由于他具有深远的政治眼光和杰出的军事才能。 比如,鲁肃原来散居不仕,刘子扬劝鲁肃投郑宝,而周瑜却劝鲁肃投孙权。周瑜对鲁肃说:“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指孙权。——笔者注)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鹜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见《三国志·鲁肃传》)。周瑜的这一番话中虽然掺杂着一些荒诞不经的成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想帮助孙权建立“帝基”,而且在以后的行动中,周瑜也一直把这一点作为他所追求的政治目标。

但是我对周瑜的印象停留在了《三国演义》里,其实要了解历史上真正的周瑜需要博览群书,从各方面史书类纪实的书籍资料来评价他,而不应像我一样以偏概全。


销售速成手册

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物都有三个形象,一个是历史形象,也就是在历史上,正史记载的,也是被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形象,一个是文学形象,比如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形象,还有就是民间形象。那在真正的历史中,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首先,我们要消除对他的误解,很多人想到周瑜就想到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甚至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然而历史上的周瑜真的是那样一个气量狭小的人吗?非也。三国志中对周瑜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刘备对其评价是:器量颇大。蒋干对他评价是

雅量高致。由此可见,我们对他是有多大的误解啊。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有一首诗《赤壁怀古》里面有一段: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当时赤壁之战,而周瑜就是赤壁之战的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当年34岁,也不是小乔初嫁了,当时已经和小乔成亲十年了。从东坡的诗中,我们可以想像周瑜的风采了。好一个儒将风采,谈笑间凭借他的军事才能击退曹操十几万大军,这样的一个人不得不说就是一个英雄。周瑜24岁时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吴中呼为周郎。和孙策一起迎娶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可谓是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啊。试问这样一个少年英雄又怎会嫉妒别人呢?甚至嫉妒致死呢?



有匪不可谖兮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当然要看史书的记载,以及后人的评价,绝不能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来做判断。那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历代名人是怎么评价周瑜的吧:

孙策:“公瑾英隽异才”;

孙权:“公瑾雄烈,胆略兼人”;

刘备:“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器量广大”;

王朗:“周公瑾,江淮之杰”;

蒋干:“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程普:“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陈寿:“实奇才也”,“性度恢廓”;

陆机:“交御豪俊,而周瑜之为杰”,“雅达而聪哲”;

袁宏:“公瑾卓尔,逸志不群”;

胡曾:“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

苏轼:“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欧阳澈:“临机果断,折冲千里,有如周瑜之勇”;

陈渊:“当时人物如周瑜辈,盖百世之士”;

范成大:“年少曾将社稷扶,三分独数一周瑜。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功迹巍巍齐北斗,声名烈烈震东吴。青春年纪归黄壤,提起教人转叹吁。”;

张凤翼:“周公瑾江左伟人,其才略功烈足光纪载,而传必及其顾曲,固知审声知音非尠事也”;

…………



关于他的评价数不胜数,都是极尽赞美、褒扬、羡慕之词,我们从《三国志》及时人的评价,后人的评价都可以看出,周瑜是一个仪表堂堂、智勇双全、品行高洁、雄烈过人、才华横溢、忠于情义、忠于爱情的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远远高于诸葛亮之上,为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年纪轻轻就成东吴统帅,打过几场足以永载史册的胜仗。他不但是个大帅哥,而且是个大英雄,大丈夫。《三国志演义》由于“拥刘反曹”的历史倾向,一并贬低了东吴的杰出人物,而过分夸大了刘备及诸葛亮的才干谋略,甚至凭空捏造了很多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把诸葛亮吹的神乎其神,而把周瑜塑造成了一个胆怯无能的小气鬼。由于小说的传播范围广,影响深远,给周瑜的形象造成了很多误解。



可见,历史很难分辨真假,有些事件遗失模糊不清,有些人物被扭曲。英雄往往被抹黑,竟成了后人嘲讽的对象,实在令人扼腕叹息。我们看待历史人物,一定要全面、理性、客观的判断,切不可把演义小说当做真实历史来看。


易珩君

"曲有误,周郎顾",人们都知道周瑜是一代名将,然周瑜文雅聪慧,也精通音律;在江左一带,遐迩闻名。

"江南春深锁二乔",说的是周瑜的韵事:

他开境拓土,领兵攻取了袁术盘踞的皖城,桥公有二女,皆国色天香,娇翠欲滴;周瑜献主公一个,自娶一个;主公孙权魁梧刚猛,周瑜潇洒俊逸;抱得美人归,美女也心醉;美女配英雄,也是一段佳话。

周瑜:字公谨,以周郎著称于世,生于175年,卒于210午,终年三十六岁。


少有令名,与孙策世家交好,从二十一岁起,辅佐孙权,攻取江南,拿下寿春,占领皖南,为孙氏政权奠定了霸业之基。孙策死后,安邦定国:

拒蒋干之游说,忠于主公;

挽狂澜于既倒,拒送质子;

施奇计于赤壁,火烧曹操;

联刘备而鼎立,三国势成!

所以:唐,宋以来历奠代祭祀的名将中,周瑜都名列其中。

然天不假年.益州刘璋,昏庸有隙,识者以为可攻而取之,周瑜挟战胜之余威,束装就道,病沒于途中,,不然,就沒有刘备什么事了。

《三国演义》描写周瑜英姿勃发,言笑晏晏,栩栩如生;然写其心胸狭窄,行事狠毒,被半人半神的诸葛亮气死,就有点演义了。

超群绝伦的苏轼赋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瑜赤壁,,,"

周郎与赤壁同在。


bindong1

《三国演义》小说以及电视剧中的周瑜完全就是 诸葛亮的陪衬,新《三国》的周瑜形象上稍微有所改观,但是却陷入和孙权争权的可能里,并且依然没有改变其小肚鸡肠的面貌,智谋上逊于诸葛亮。

(《三国》剧照周瑜和小乔,图片来自网络)

两代《三国》中周瑜的外形还是和史书中比较接近,那就是突出一个帅,周瑜和孙策堪称东吴俩帅哥,因此才得以娶了大乔和小乔,可以说是郎才女貌。

赤壁之战大家受到演义的影响,认为火攻政策啊,赤壁指挥上都有诸葛亮的一大份功劳,然而史书上仅记载了他去江东和孙权联合的事情。并没有说他指挥军队的事。而且在《周瑜传》中也明确指出了火攻的真正主人,大家知道是哪位吗?

那就是黄盖,黄盖说,曹寇人多我们人少,不能打持久战,对方战船相连,正好可以一把火烧了。

那周瑜是个小肚鸡肠的人吗?应该也不是,他的性格和孙策有点像,周瑜传记载他“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江表传》记载,程普因资历深,经常折辱周瑜,但周瑜始终不和他计较,后来程普服了,说和周瑜交往就像饮美酒一样让人陶醉。

周瑜还是个精通音律的人,这一点在演义里也有体现,曲有误周郎顾。

赤壁之战后,周瑜对孙权说,此时曹操重心在国内,不会与你用兵,此时我帅兵攻取益州,之后派人守卫,我则还回来与你在襄阳用兵,孙权同意,但是周瑜返回江陵得了病后来死在巴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