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州地道“麻筍乾炒肉”,看小孩教育

“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這是坊間大家應該都聽過的段子,在福州的坊間也有教育小孩的銘牌“麻筍乾炒肉”,或許現在90後的家長很少聽聞,在筆者那個年代,也確實以身踐行“麻筍乾炒肉”的巨大殺傷力。自從自己有了小孩,“麻筍乾炒肉”也時常回歸歷史的舞臺,成為震懾頑童的必要工具。不過隨著孩子的成長,自己也時常反思,這個“馬筍乾炒肉”是不是應該與時俱進,賦予新時代的內涵。

從福州地道“麻筍乾炒肉”,看小孩教育

從福州地道“麻筍乾炒肉”,看小孩教育

從自身的成長年代,社會大環境看待“麻筍乾炒肉”的教育意義。

我是一名80後,那時候住在福州的城鄉結合部。上學的路上可以做到,上山能挖地瓜,遇魚塘可以摸魚,調皮如我,基本三十六班武藝樣樣精通。當然回家也難免遭受家法。我的父母他們的學歷並不高,除了一些大道理,並不會細化的給你做針對性的思想教育,“麻筍乾炒肉”變成了匡扶我走上正道的強大武器。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雖然強大的麻筍乾炒肉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少,但是精神震懾如達摩克利斯劍高懸頭頂,在我成長的叛逆期,指明我前進的方向。

從福州地道“麻筍乾炒肉”,看小孩教育

或許大家會覺得這樣有點誇張,我印象中我的成長過程中,身邊的環境並不是很好,那時候還流行著“東興幫--古惑仔”,嘴裡的哼唱“哈狗幫”的垃圾話,在沒有太多甄別能力的時候,父親的“麻筍乾炒肉”確實沒有讓我選錯前進的方向。

從福州地道“麻筍乾炒肉”,看小孩教育

從當下社會看“麻筍乾炒肉”的現實意義。

為人父母后,大家應該都有共識,養小孩如同升級打怪,還得跟小孩鬥智鬥勇。現在的小孩身邊有IPAD、手機、智能電視、消息的攝取量比我們多得多。小孩的成長速度也十分驚人。但是在大信息量衝擊的環境下,作為小孩是沒有甄別能力的,一併的吸收和模仿。當信息吸收到一定程度時,小孩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所謂的判斷能力,在家長眼中就是“叛逆期”。這個時候道理聽不進,怎麼對著幹怎麼來,當道理講不通的時候,又要及時制止他的時候,父母只能通過強制措施,強行剎車。尤其在7歲左右的小孩,性格習慣的養成期,如果任其自由發揮,極有可能性格會長歪。

適時的應用“麻筍乾炒肉”,讓小孩在性格成長期有正確的方向指引,並不是強調一定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手段。只是在道理講不通的情況下,適時的應用。會有比較理想的效果。

從福州地道“麻筍乾炒肉”,看小孩教育

從福州地道“麻筍乾炒肉”,看小孩教育

從福州地道“麻筍乾炒肉”,看小孩教育

作為父母,當然也希望孩子成龍成鳳。

我們努力給她們提供比較好生活學習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