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步讀懂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的全部套路


文章導讀大綱

1、供應鏈金融風險的起因

2、6大常見供應鏈金融風險

3、不同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風險點的識別方法

4、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控機理

5、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管控手法

6、供應鏈金融風險特點


01供應鏈金融風險的起因


商業銀行具有內在的脆弱性,這是商業銀行風險產生的理論根源。宏觀經濟政策與泡沫經濟、金融放松管制與自由化、內部管理與道德風險、經營環境與非經濟因素等是商業銀行風險的現實起因。而供應鏈金融業務與傳統信貸業務相比有一些不同的特質,構成了供應鏈金融業務特殊風險的起因。

1、授信企業具有產業鏈相關性

基於供應鏈的供應鏈金融為融資業務帶來了更廣闊的融資空間,風險也就由傳統的單一貿易環節向供應鏈上下游拓展,意味著供應鏈上下游的不確定性也為貿易融資帶來了風險。特別是當供應鏈金融的覆蓋範圍達到“端到端”時,供應鏈金融的風險也就隨之覆蓋了整個供應鏈。

此時,風險不再單純來源於客戶信用風險、貿易背景真實性等傳統的風險來源,而是由貿易環節為出發點向供應鏈上下游擴散,因此不僅是客戶自身的信用水平和還款能力應繼續得到關注,對客戶的上游供應商、下游客戶的關係、商譽、信用度、財務報表真實性等都應當進行關注。

且銀行現階段發展的供應鏈受信對象多集中在幾個大型的產業鏈上,如汽車業、醫療器械類、電力類等。當這些大型產業鏈上的任意一個重要結點發生使銀行撤出資金的風險問題時,不僅銀行在鏈上其他企業的授信業務會受到影響,甚至整個產業鏈的發展也會受到波及。

2、供應鏈上主要授信企業規模較小

在傳統的信貸業務中,銀行偏向於選擇大型信用評級較高的企業作為授信對象。而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最需要資金支持的往往不是一條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而是其上下游的供應商、分銷商等相對小的企業。

由於中小企業在供應鏈中處於買方或賣方的劣勢地位,流動負債在其報表中所佔份額很大。銀行給這些中小企業放貸,面臨著授信對象規模小、信用評級歷史短或有空缺的情況,相較規模大的企業而言風險較大。

銀行授信以交易為基礎決定其風險與傳統業務不同。供應鏈金融是基於企業間的實質性交易來發放貸款的,這就決定了交易的可控性、真實性成為貸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


02六大常見供應鏈金融風險


傳統業務中,銀行會將目光放在企業的評級、財務狀況上,不會對企業的每筆交易都做調查。而供應鏈金融業務中,授信因交易而存在,如果企業造假交易信息而銀行又沒有及時發現,就會產生巨大的信用風險。在控制企業的交易過程中,銀行也容易處於被動地位,所以說授信以交易為基礎給銀行信貸帶來了與傳統信貸不同的風險。

1、核心企業信用風險

在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掌握了供應鏈的核心價值,擔當了整合供應鏈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關鍵角色,商業銀行正是基於核心企業的綜合實力、信用增級及其對供應鏈的整體管理程度,而對上下游中小企業開展授信業務,因此,核心企業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決定了上下游企業的生存狀況和交易質量。

一旦核心企業信用出現問題,必然會隨著供應鏈條擴散到上下游企業,影響到供應鏈金融的整體安全。

一方面,核心企業能否承擔起對整個供應鏈金融的擔保作用是一個問題,核心企業可能因信用捆綁累積的或有負債超過其承受極限使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出現整體兌付危機;

另一方面,當核心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發生重大不利變化時,核心企業可能變相隱瞞交易各方的經營信息,甚至出現有計劃的串謀融資,利用其強勢地位要求並組織上下游合作方向商業銀行取得融資授信,再用於體外循環,致使銀行面臨巨大的惡意信貸風險。

2、上下游企業信用風險

雖然供應鏈金融通過引用多重信用支持技術降低了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信貸風險,通過設計機理弱化了上下游中小企業自身的信用風險,但作為直接承貸主體的中小企業,其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技術力量薄弱、資產規模小、人員更替頻繁、生產經營不穩定、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仍然存在,特別是中小企業經營行為不規範、經營透明度差、財務報表缺乏可信度、守信約束力不強等現實問題仍然難以解決。

與此同時,在供應鏈背景下,中小企業的信用風險已發生根本改變,其不僅受自身風險因素的影響,而且還受供應鏈整體運營績效、上下游企業合作狀況、業務交易情況等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導致企業出現信用風險。

3、貿易背景真實性風險

自償性是供應鏈金融最顯著的特點,而自償的根本依據就是貿易背後真實的交易。在供應鏈融資中,商業銀行是以實體經濟中供應鏈上交易方的真實交易關係為基礎,利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存貨為質押/抵押,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在融資過程中,真實交易背後的存貨、應收賬款、核心企業補足擔保等是授信融資實現自償的根本保證,一旦交易背景的真實性不存在,出現偽造貿易合同、或融資對應的應收賬款的存在性/合法性出現問題、或質押物權屬/質量有瑕疵、或買賣雙方虛構交易惡意套取銀行資金等情況出現,銀行在沒有真實貿易背景的情況下盲目給予借款人授信,就將面臨巨大的風險。

4、業務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當前業界普遍認同的供應鏈金融業務中最需要防範的風險之一。供應鏈金融通過自償性的交易結構設計以及對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有效控制,通過專業化的操作環節流程安排以及獨立的第三方監管引入等方式,構築了獨立於企業信用風險的第一還款來源。

但這無疑對操作環節的嚴密性和規範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並造成了信用風險向操作風險的位移,因為操作制度的完善性、操作環節的嚴密性和操作要求的執行力度將直接關係到第一還款來源的效力,進而決定信用風險能否被有效屏蔽。

5、物流監管方風險

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為發揮監管方在物流方面的規模優勢和專業優勢,降低質押貸款成本,銀行將質物監管外包給物流企業,由其代為實施對貨權的監督。但此項業務外包後,銀行可能會減少對質押物所有權信息、質量信息、交易信息動態瞭解的激勵,並由此引入了物流監管方的風險。

由於信息不對稱,物流監管方會出於自身利益追逐而做出損害銀行利益的行為,或者由於自身經營不當、不盡責等致使銀行質物損失。如個別企業串通物流倉儲公司有關人員出具無實物的倉單或入庫憑證向銀行騙貸,或者偽造出入庫登記單,在未經銀行同意情況下,擅自提取處置質物,或者無法嚴格按照操作規則要求盡職履行監管職責導致貨物質量不符或貨值缺失。

6、抵質押資產風險

抵質押資產作為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對應貸款的第一還款源,其資產狀況直接影響到銀行信貸回收的成本和企業的償還意願。一方面,抵質押資產是受信人如出現違約時銀行彌補損失的重要保證;另一方面,抵質押資產的價值也影響著受信人的還款意願,當抵質押資產的價值低於其信貸敞口時,受信人的違約動機將增大。

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抵質押資產主要分為兩類:應收賬款類和存貨融資類。應收賬款類的風險主要在於應收賬款交易對手信用狀況、應收賬款的賬齡、應收賬款退款的可能性等。

存貨類融資的主要風險在於質物是否缺失、質物價格是否波動較大、質物質量是否容易變異以及質物是否易於變現等。


03不同供應鏈金融模式的風險點的識別方法


整體來看,供應鏈金融服務是對當前銀行貸款融資方式的強化,金融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及其互聯網金融平臺)通過引入核心企業、第三方企業(如物流公司)等,實現對信息、資金、物流等資源的整合,有針對性地為供應鏈的某個環節或全鏈條提供定製化的金融服務,達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各方創造價值的目的,並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

根據資產種類的不同,商業銀行主導下的供應鏈金融在又主要可分為應收賬款融資、預付款項融資、動產質押融資三種模式:

● 應收賬款融資模式:上游的中小企業將核心企業給它的賒賬憑證轉讓給金融機構,進而取得融資用以繼續自身再生產,若到還款期限中小企業不能還款,則金融機構可憑應收賬款向核心企業收款;

● 預付款項融資模式:下游的中小企業向金融機構上繳一定押金並憑藉核心企業的信用向金融機構貸款,所獲貸款用以向核心企業進貨。而為確保中小企業的融資是為了進貨,通常會引入第三方物流企業對貨物進行監管;

● 動產質押融資模式:中小企業利用手頭上的貨物抵押申請貸款,貨物存放在第三方監管公司,由第三方監管公司負責貨物的監管、貨價的評估以及貨物的發放等,金融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借鑑監管公司給出的評估結果發放貸款,中小企業用運營所得還貸。

6步讀懂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的全部套路

6步讀懂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的全部套路

6步讀懂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的全部套路

1、應收賬款融資模式的風險點

應收帳款融資是主要針對核心企業上游供應商的融資方式,是債權人將其應收帳款轉換成銀行應收帳款的過程。商業銀行在進行應收賬款融資業務設計時,應該注意審查和識別以下幾個風險點:

◆融資企業的經營狀況。應收賬款模式下,融資企業的資信狀況由於核心企業的信用擔保與傳統業務相比變得不是特別重要,但元立方金服研究員認為,融資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直接關係著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行,關係著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持續性和風險性。商業銀行在授信審核時應重點考察融資企業借款的原因、企業的發展狀況、企業的經營績效、技術情況及產品競爭力、履約記錄及能力、核心企業對該企業的依賴程度等;

◆ 核心企業的資信狀況。應收賬款模式下,核心企業是債務人,是銀行貸款得以順利回收的最為重要的保障,其規模實力以及信用狀況直接關係到風險的大小。商業銀行在授信審核時重點考察核心企業在整個行業中的地位及市場份額、企業規模與實力、股東結構、主營業務收益、資產負債情況、信用記錄、發展前景以及核心企業對於銀行的協助能力等。

◆ 應收賬款的質量。應收賬款模式下,應收賬款是該模式下融資企業向銀行借款的唯一質押物,其質量的好壞關係著風險的大小。商業銀行在授信審核時重點考察核一下幾點:一是應收賬款的真實性,核心企業與融資企業的交易是否真實存在,相關合同以及票據是否真實,應收賬款是否得到核心企業的承認,相關票據有沒有承兌,應收賬款的要素是否明確具體等;二是應收賬款的合法性,即雙方簽訂的買賣合同是否符合《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各民事主體是否符合法律所承認的資格,應收賬款有沒有超過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以及是否多‘次質押等;三是應收賬款的可轉讓性,即債券債務雙方是否允許轉讓,有無雙方約定或者法定的禁止轉讓的事實存在,應收賬款的告知流程等。

◆ 供應鏈的整體狀況。供應鏈是供應鏈金融得以開展的基礎,其狀況的好壞對於供應鏈金融風險的高低意義重大。商業銀行在授信審核時重點考核以下幾點: 供應鏈所在行業的成熟度及特點;供應鏈的長度以及資金流狀況;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的關聯程度、合作時間、交易頻率,信息共享程度以及核心企業對於上下游企業的管理能力等。

2、預付賬款融資模式的風險點

預付賬款融資主要針對核心企業下游經銷商,其與應收賬款融資最大的區別是質押物由應收賬款轉為實物。除了融資企業的經營狀況、核心企業的資信狀況、供應鏈的整體狀況外,其特殊的風險控制點主要有以下特徵:

◆質押物的選擇。預付賬款融資模式下,銀行對於融資企業的授信時間較長,需要經歷“預定—生產—運輸—存儲—銷售”等環節,對於質押物的特性以及價格穩定性要求較高。

除此之外,抵押物是融資企業違約後銀行減少損失的最為重要的保證,應當容易變現。因此,預付賬款融資模式下,質押物應當具備以下幾個特徵:

1)穩定性。作為抵質押的貨物最好具有比較穩定的物理化學特徵,不宜接受易碎、易爆、易揮發、易黴變等貨物做質押,否則容易造成質押物價值的減損;

2)流動性。一旦融資企業違約,銀行需要把質押物進行變賣或拍賣,因此,質押物應當易於轉讓和出售;

3)保值性。質押物應當價值和價格穩定,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小,貨物價值要始終高於貸款的額度;四是產權明晰。融資企業提供的抵質押物應當符合法律規定,允許抵質押,而且權屬清晰,不存在任何爭議。

◆ 質押權的實現。預付賬款融資模式下,參與主體較多,各主體之間物流、資金流以及信息流縱橫交錯,操作風險加大,一旦發生將導致銀行質押權難以實現。例如,銀行在支付了預付款後,如果核心企業無法供貨、不及時發貨或發貨不到以及物流企業監管出現漏洞均會造成銀行質押權的延遲或者落空。

3、動產質押融資模式的風險點

動產質押融資與預付賬款融資類似,同樣針對核心企業下游企業,但元立方金服研究員認為,在這種模式中更加強調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作用。

◆ 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資信狀況和監管能力。動產質押融資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業負責對質押物進行監督管理和評估,有時甚至直接參與貸款授信和風險管理,因此,其資信狀況和監管能力與該模式下的風險關係巨大。商業銀行在授信審核時重點審核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管理運營能力(重點審查出入庫程序、規章制度的完善性和執行情況),規模實力,倉促、運輸和監管條件,信用記錄,與核心企業以及銀行的業務聯繫和數據信息共享程度等。


04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控機理


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管控機理與傳統業務一樣分為風險識別、風險度量和風險控制,但是側重點不同。

1、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風險管理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銀行對可能帶來風險的因素進行判斷和分類。這部分做法和傳統信貸業務基本一致,但識別風險時,要注意與傳統業務風險種類的區別。

2、風險度量

風險度量則是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與評估風險事件的發生概率。傳統信貸業務有開展多年積累的數據基礎,各銀行都有完備的數據庫,量化分析時有比較成熟的模型。而供應鏈金融業務是一個比較新的金融服務領域,數據積累少,且客戶群中小企業較多,所以目前並不具備量化模型評估的條件。這就要求銀行在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度量時注意數據的積累,逐步推進風險量化與模型構建。

3、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指銀行採取相應措施將分析結果中的風險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通常意義上,銀行對於風險可採取的措施包括風險迴避、風險防範、風險抑制、風險轉移和風險保險等。

在我國供應鏈金融業務中,風險轉移和保險還很不普遍,風險防範和風險控制主要通過操作控制來完成,因此風險控制在此業務風險管理中是很重要的步驟。


05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管控手法


1、創建獨立的風險管理體系

健全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是實現全方位、全過程風險管理的組織保障,也是完備的風險管理制度和科學的風險管理流程的基礎載體。

因為供應鏈金融信貸業務具有與傳統信貸業務不同的風險特徵,所以在對其進行風險管理時,要創建獨立的風險管理體系。把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風險管理系統獨立出來,可以使風險管理系統的整體運行更有效率。不要用傳統的財務指標來約束供應鏈金融信貸業務的發展,要引入新的企業背景與交易實質共同作為評判因素的風險管理系統。

2、審慎選擇擬授信的供應鏈群

供應鏈金融信貸業務以供應鏈群體企業之間良好的合作關係為信用風險管理的主線,優勢行業與暢銷產品是維護良好的供應鏈合作關係的前提,也是銀行有效控制供應鏈信貸業務信用風險的重要前提。

銀行應事先選擇允許開展供應鏈融資的行業和產品,將貸前的市場準入為控制供應鏈信用風險作為第一道防線。

3、建立快速的市場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饋體系

買方市場時代,產品的質量、更新換代速度、正負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響著質押商品的變現價值和銷售。因此,物流企業和銀行應根據市場行情正確選擇質押物,並設定合理的質押率。

一般來講,選取銷售趨勢好、市場佔有率高、實力強、知名度高的產品作為質押商品,並對其建立銷售情況、價格變化趨勢的監控機制,及時獲得真實的資料避免由信息不對稱引起對質押貨物的評估失真,控制市場風險。

4、強化內部控制防止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主要源於內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機制的失效。因為貸後管理是供應鏈金融信貸業務中重要的一步,所以發生操作風險的概率比傳統業務要高,這就要求銀行成立專門部門負責貸後跟蹤與對質押物的管理。

質押物管理環節多由物流公司或倉儲公司負責,銀行要加強與這些企業的聯繫,注意對其資格的審查,並且隨時進行抽查。

具體地說,就是要督促物流企業不斷提高倉庫管理水平和倉管信息化水平,並制訂完善的辦理質物人庫、發貨的風險控制方案,加強對質物的監管能力。有針對性地制定嚴格的操作規範和監管程序,杜絕因內部管理漏洞和不規範而產生的風險。

5、明確各方的權利義務,降低法律風險

因為供應鏈金融業務涉及多方主體,質物的所有權在各主體間進行流動,很可能產生所有權糾紛加之該業務開展時間較短,目前還沒有相關的法律條款可以遵循,也沒有行業性指導文件可以依據。因此,在業務開展過程中,各方主體應儘可能地完善相關的法律合同文本,明確各方的權利義務,將法律風險降低到最小。

由於動產的流動性強以及我國法律對抵質押擔保生效條件的規定,銀行在抵、質押物的物流跟蹤、倉儲監管、抵質押手續辦理、價格監控乃至變現清償等方面都面臨著巨大挑戰,這一矛盾曾一度限制了銀行此類業務的開展。

因此,在儘量避免對“物”的流動性損害的前提下,對流動性的“物”實施有效監控,將是供應鏈金融服務設計的核心思想。

第三方物流企業在動產抵質押物監管及價值保全、資產變現、和貨運代理等方面具備優勢,在與了對貸款後的抵、質押物提供全面的監管服務外,還將為銀行提供一系列面向提高抵質押物的授信擔保效率的增值服務。包括對授信對象所在行業的發展前景及抵質押物的價格走勢分析,對抵質押物的價值評估,銀行不良資產項下抵質押物的處置變現等。

這些專業化的服務有利於降低銀行抵質押擔保授信業務的交易成本,為銀行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提供風險防火牆,拓寬了銀行的授信範圍,也為供應鏈節點企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融資機會。

6、逐步構建完善的供應鏈金融風險評估模型

在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同時,也要注意信用評級系統數據庫中數據的逐步積累。當今銀行風險控制的發展趨勢是數量化、模型化,供應鏈金融作為一項新的信貸業務,風險評估模型更是不可或缺,而構建完善模型的基礎就是具有代表性數據的收集。

所以銀行要注意投入物力人力開發供應鏈金融風險的評估模型,使此業務今後的風險管理成本減少、更有效率。

7、組建專業的供應鏈融資操作隊伍

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不僅需要掌握傳統融資的方法與技巧,更需要具備創新型融資的知識與技能,以及深層次的從業經驗。從事供應鏈融資,需要對產品特性的深入瞭解,也需要有卓越的風險分析能力與交易控管能力,以使銀行能夠掌控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


06供應鏈金融風險特點


1、業務閉合化

業務閉合化指的是供應鏈運營中價值的設計、價值的實現、價值的傳遞能形成完整、循環的閉合系統,一旦某一環沒有實現有效整合,就有可能產生潛在風險。

值得指出的是業務閉合不僅指的是作業活動如技術、採購、生產、分銷、銷售等作業活動的有效銜接,而且也涵蓋了價值的完整結合、循環流動,亦即各環節的經濟價值能按照預先設定的程度得以實現,並有效地傳遞到下一個環節,產生新的價值。

影響業務閉合性的另一類因素是行業或區域性系統風險。供應鏈金融一定是依託於一定的行業供應鏈而開展的金融創新活動,因此,供應鏈服務的行業和區域特徵必然對供應鏈能否穩定持續運行產生作用。

具體講,供應鏈金融只能在持續或者穩定發展的行業中實施,對於限制性的行業或者夕陽型行業,實施供應鏈金融會具有較大的風險,這是因為行業走低或者低迷會直接使供應鏈運營遭受損失,進而影響到了金融安全。

供應鏈本身的業務結構也是保障閉合的主要方面,一個穩定、有效的供應鏈體系需要做到主體完備到位、流程清晰合理、要素完整有效。主體完備到位指的是供應鏈設計、組織和運營過程中,所有的參與主體必須明確,併發揮相應的作用。

供應鏈金融活動是基於生態網絡結構的金融性活動,網絡中涉及到諸多的參與主體,如供應鏈上的成員(上下游、合作者、第三方等)、交易平臺服務提供者、綜合風險管理者以及流動性提供者,如果某一主體缺失,或者沒有能夠起到預期的作用,業務的閉合性就會產生問題。

2、交易信息化

交易信息化原本指的是將企業內部跨職能以及企業之間跨組織產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流等各類信息,能及時、有效、完整反映或獲取,並且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清洗、整合、挖掘數據,以便更好地掌握供應鏈運營狀態,使金融風險得以控制。

而今,交易信息化的含義進一步得到擴展,為了實現金融風險可控的目標,不僅是能夠獲取和分析供應鏈運營中直接產生的各類信息和數據,而且能實現信息全生命週期的管理,實現有效的信息治理。

顯然,信息治理行為包括了交易管理、規則確立、信息安全、數據流管理以及信息的全生命週期管理等。有效的供應鏈金融信息治理,需要解決好幾個問題:

第一,確保供應鏈業務的真實性。即所有在供應鏈中發生的業務是真實、可靠的,並且產生的價值是持續、穩定的。要做到前一點,就需要通過對交易憑證、單據和供應鏈運營狀態的查驗,來確保交易的真實。

此外,還可以運用大數據輔助判斷供應鏈業務真實可靠,即關、檢、匯、稅、水、電等間接性數據挖掘分析,例如,供應鏈參與企業一般納稅人取得資格的時間、納稅等級與繳稅情況、結匯狀態、常年用電用水的程度等,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能夠間接地瞭解生產經營的真實程度。

第二,確保供應鏈物流能力和質量。即在從事供應鏈物流服務過程中,物流作業的質量、數量、時間、地點、價格、方向等明確、清晰,例如,物流運營的能力、庫存週轉率、物流網絡等能否完全符合供應鏈交易或者相應主體的要求,此外單貨相符也是需要關注的重要信息。

第三,確保供應鏈中資金財務風險清晰可控。交易信息化管理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能清晰地瞭解供應鏈中資金流和財務的狀態,否則該信息的缺失就會直接導致供應鏈金融風險。

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採取各種渠道把握幾個方面的信息:一是現金流和利率狀態,二是企業自身的財務管理和內控體系;三是借貸狀態。

3、收入自償化

收入自償化是指供應鏈金融活動中所有可能的費用、風險等能夠以確定的供應鏈收益或者未來收益能覆蓋,否則一旦喪失了自償原則,就很容易出現較大的金融風險。而決定自償原則的因素就包括了供應鏈運營中相應的貨物、要素的變現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供應鏈金融運營互聯網化、網絡化的條件下,可能對收入自償產生影響的因素,不僅僅是靜態地考察貨物、要素的變現,還要動態地分析影響變現和收益的時空要素。

所謂時間要素指的是供應鏈金融活動中融資借貸的長短時間匹配問題。融資週期也是產生風險的因素,週期時間越長,可能的風險就會越大。具體而言,在供應鏈融資過程中,長借長還(即借貸時間長,還款時間長),甚至長借短還(即借貸時間長,分階段償還)都有可能對收入自償產生挑戰。

如果借貸時間較長,就有可能因為外部環境或者其他各種因素,產生行業或業務的波動,對產品或業務的變現能力和程度產生消極影響。尤其是在中國信用體系尚不完善、中小企業不穩定、不規範的環境下,短借短還應當是收入自償化遵循的準則。

空間因素指的是產生供應鏈收益的來源地。由於不同的國家、地域因為政治、經濟等因素的作用,會有不同程度的風險,這種風險必然影響到了交易主體的信用和行為,以及交易產品價值的變動和交易的安全,這些都是收入自償化原則需要關注的要素。

4、風險結構化

風險結構化指的是在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過程中,能合理地設計業務結構,並且採用各種有效手段或組合化解可能存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在理解風險結構化的過程中,同樣有兩點需要考慮:

一是針對於不同的風險來源,因應和降低風險的手段和途徑是具有差異性的。供應鏈金融是供應鏈風險和金融風險的雙重疊加,具有高度的複雜性,因此,在結構化分散風險的過程中,必然需要多種不同形態的手段和要素。

顯然,針對於不同狀態的風險類型,就需要採用多種手段加以彌補,並且還需要考慮這些手段的組合效應;

二是儘管存在著各種化解、分散風險的手段,但是應當看到不同手段和要素的重要程度和風險分散能力是不盡一致的,也就是說風險手段存在著優先級,例如,在特定的供應鏈金融業務中,保險可以作為分散風險的手段之一,但是往往不能成為化解風險的最後或唯一方式。甚至作為擔保方的主體也存在著優先順序,這是因為不同主體的信用狀況具有較大的差異性,自身的經營歷史、文化、對法規和契約精神的理解都會影響到對風險出現之後的應對方式。

5、聲譽資產化

首先是企業基本素質。企業基本素質是影響企業信用狀況的內部條件,較高的企業素質可以保證企業具有較好的法律合規意識,以及良好的契約精神,保障企業正常、合理、持續地發展,獲得合法的經濟效益。

其次是償債能力。企業償債能力是企業信用狀況的最主要表現,也是企業信用評價的首要指標。企業償債能力及反映企業經營風險的高低,又反映企業利用負債從事經營活動能力的強弱。

第三是運營能力。營運能力是指通過企業生產經營資金週轉速度等有關指標所反映出來的資金利用的效率,它表明企業管理人員經營管理、運用資金的能力。企業生產經營資金週轉的速度越快,表明企業資金利用效果越好、效率越高、企業管理人員的經營能力越強。營運能力的大小對盈利的持續增長與償債能力的不斷提高,產生決定性影響。

第四是盈利能力。企業的盈利能力是企業信用的基礎,企業只有盈利,才有可能按期償還債務。盈利能力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獲取利益的能力,使企業管理水平和經營業績的集中體現。

第五是創新能力。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對於形成競爭優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對於科技型的中小企業尤為重要。

第六是成長潛力。成長潛力是推動企業不斷前進,改善資信狀況的作用力,只有成長潛力大的企業才能保證盈利的持續性,其信用狀況才會好。這包括三方面:一是企業所在行業的發展前景,以及企業能否真正從事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的供應鏈運營;二是企業能否獲得關鍵利益相關方的支持,特別是國家政策支持;三是企業自身的成長能力。

第七是信用記錄。信用記錄是企業以往借貸和履約狀況,它不僅反映企業的償債能力,同時也客觀的反映企業的償債意願。我國的信用基礎非常薄弱,對中小企業進行信用評價,必須注重企業的借貸渠道、借貸的狀況以及償債意願分析。

值得指出的是在對企業聲譽進行評估的過程中,企業主個體的生活行為和要素也是需要關注的重要方面,這是因為中小企業主的個體行為往往對整個企業的運營產生直接影響,也決定了供應鏈金融中的潛在風險。

來源:整理自FinancialTea、保理人、元立方金服、物流金融、供應鏈管理與運營等公開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本文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