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湖鎮“組織聯建+產業聯創”模式有效破解村集體增收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現場學、實地看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有啥不明白的或有啥疑問,就提出來大家相互探討一下,我覺得這個辦法切實可行!”日前,濱州市委組織部組織三科科長、市派無棣縣海豐街道李八里村第一書記張傑帶領海豐街道鎮村幹部一行十幾人到三河湖鎮大營劉村葡萄種植產業園實地考察學習該鎮“組織聯建+產業聯創”村集體經濟增收模式。

三河湖鎮屬純農業鄉鎮,全鎮77個村中,有49個村集體收入在5萬元以下,佔比達64%,其中21個掙扎在3萬元及格線上,村集體面對增收,無計可施、無錢可投、無人可用“三無”問題突出。2019年初區委組織部將“集體經濟增收”課題作為“書記項目”點選給三河湖鎮,三河湖鎮以主題教育推進為契機,由黨委書記牽頭,深入走訪調研,制定實施了黨建引領下的“雙聯驅動”工程,創新推行“組織聯建+產業聯創”工作體系,加速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力求全鎮村集體增收全面破題。

“雙聯驅動”就是在鎮黨委引領下,通過黨組織聯建促進產業聯創。組織聯建的核心是“1+21+X”工作體系,即由黨委牽頭,聯合中科院濱州分站駐站黨員專家、農業企業黨員負責人、21個經濟薄弱村支部書記共30人,組成守正科創聯合黨支部,以該支部為核心,薄弱村積極融入,農業企業參與運營,匯聚有限財力,研究破解村集體增收難題。

黨組織聯建模式下的產業聯創模式,有思路、有規劃、有資金、有技術、有市場,企業+集體、科技+集體的乘數效應不斷顯現,有效破解了各村面對增收無計可施、無人可用的難題。目前,三河湖鎮在全鎮範圍內6個社區規劃建設了韭菜、中草藥、果蔬、小麥等佔地1.5萬畝的8大產業片區。

以三河湖鎮優質葡萄基地為例,項目一期投資350萬元,種植優質葡萄150畝。其中,區委區政府、區委組織部和相關區直部門為項目注入啟動資金200餘萬元,區級鄉村振興工作隊幫扶21個經濟薄弱村每村以股金形式注資3萬元,馨湖農業投資60萬元,並負責日常技術指導、營銷管理。項目分紅鎮政府主導成立控股公司與馨湖農業簽署合作協議,控股公司佔股65%,馨湖農業佔股35%。在畝平均收益不足6000元的情況下所有利潤歸控股公司,畝平均收益在6000至9230之間時,控股公司每畝留足6000元后,剩餘利潤歸馨湖農業,畝平均收益超過9230元,雙方按照0.65:0.35的比例進行分配。

從當前情況看,該項目運行存在三大優勢。一是品種優勢,項目所用的葡萄種苗均是中科院在西安培育的最新品種,十幾年內不會落伍;二是技術優勢,項目聘請了農科院研究葡萄種植35年的專家李立軍教授常駐基地指導;三是銷售優勢,馨湖農業已與北京華冠、深圳新一佳等簽署訂單,年均銷量在百萬斤以上,並且銷量還在持續增長。“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我們發展的底氣所在”,馨湖農業負責人張忠說,“從基地3年的運營經驗來看,第一年以投入為主,無收益;第二年即可實現投入、收益持平;第三年,畝產葡萄可達4000斤以上,畝均收益可達1.3萬元左右。這樣,控股公司可分紅126萬左右,21個村即可實現增收6萬元以上。”

截至目前,21個村支部書記分組分區域參與項目運營,350萬元的項目資金全部到位,已完成投資150萬元,完成葡萄育苗多少萬株, 5月份開始栽植。為充分調動21個薄弱村支部書記的參與積極性,制定了績效方案,單獨設立了“助力集體增收”表現指標,以畝產論英雄、以收益定績效。

這樣以來,三河湖鎮通過深化組織聯建,把支部釘在項目上,有限的資金髮揮“刀刃”作用,發揮了基金槓桿作用,撬動集體經濟持續增收,使該項目成為集體增收的實踐教學、產業孵化基地,21個村都能以示範項目為樣板,引領群眾發展起村級產業,實現薄弱變堅強。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放‘組織聯創+產業聯創’工作體系的乘數效應,引導更多村居、群眾參與到高效農業項目中來,為推動農業提效、壯大集體經濟提供全市樣板。”三河湖鎮組織委員尹立波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