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全球疫情下產業鏈承壓,債務風險長期化加劇

李揚:全球疫情下產業鏈承壓,債務風險長期化加劇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週一帆 隨著疫情造成影響的不斷深化,對於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向,各界人士眾說紛紜。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第一創業債券研究院理事長李揚認為,目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對疫情延續以及對經濟衝擊的嚴重性要有必要的認識。這是4月22日,李揚在“中國債券論壇季度峰會”就疫情相關主題發表的觀點。

“在疫情之前,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都處在下行的通道,而疫情的衝擊,則使得這一通道走下了臺階。”李揚表示,“影響主要體現在七方面:一是需求衝擊;二是供應衝擊;三是金融衝擊;四是生命損失的衝擊;五是勞動力市場的衝擊;六是中小企業破產的衝擊;七是全球產業鏈斷裂的衝擊。”

對於此次疫情,很多人將戰爭進行相比。但在李揚看來,疫情衝擊其實比戰爭嚴重。“戰爭是一種消費刺激型災難,而疫情是一種需求抑制型災難,戰爭對各種資源和需求迅速增加,但瘟疫不同,瘟疫減少了消費,減少了經濟活動,給我們留下的是一個狼藉的哀鴻遍野的局面。”

“大家看到一季度的數據出來之後,中央的政策在做調整。原來我們講‘六穩’,現在叫‘六保’(保就業、保民生、保企業、保供應、保產業鏈、保基層政府的運轉)。大家可以看到復工比較快,但是達產比較難。”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教授劉玲玲表示,“比如說線下的消費,一季度餐飲業確實損失慘重,下降了44%。而另一方面,這些年我們在互聯網+、智能+方面做了工作,有了這些平臺,電商就能做出很大貢獻。大家從數據就可以看出,網上消費同比下降的不是特別大,只有0.8%。”

劉玲玲進一步談到,具體結構裡面,“吃”增長了32.7%,“用”增長了10%,這些都是疫情下的保命式消費。“穿”肯定是下降的,所以就排不到前面來了。與此同時,產業鏈的堵點和斷點增多,汽車業更為明顯,這也對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世衛組織對於2020年全球貿易下降幅度的預測留下了較大空間,據悉可能是13%-32%。如果更壞的情況發生,對中國外貿企業的打擊一定是雪上加霜。從這個角度看,不管是美國、歐洲國家還是日本,他們基於自己國家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跟中國人也沒有區別。”

“目前,我們需要重點防範糧食生產安全、能源安全、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等風險點,要加快高新技術產業戰略突圍,運用‘中醫’療法應對風險,採取財稅金融政策組合拳的方式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同時要防範中長期的政府債務風險。”劉玲玲坦言。

但李揚也強調,債務風險是長期化的,當前一輪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施下來,會加劇原來已經嚴重存在的債務風險,“在未來,債務風險的長期化恐怕也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財務部原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在新冠發生之後,中國經濟發展不應該拘泥於不確定性很高的年度增速,但可以把相對增速作為一個觀察指標。如果美國今年是-3%的話,中國能夠達到3%,這仍然是6個百分點的差距。“相對增速也就意味著中國明顯在縮小和美國這個世界頭號強國的經濟規模的差距,在縮小和發達經濟體的距離的軌道上繼續前行。”賈康表示。

“疫情使得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劇烈了,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中國可能會獲得新的增長機會,而我們要去抓住它。”李揚在最後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