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快我们的转型之路,3个关键词:创新,制造业,消费

这一篇是回顾对最近对政策的一些观察。

挺过抗疫最难关后,刚刚过去的整个四月,中央和领导人一直紧密研究部署经济加快恢复和发展举措。虽然一季度GDP增速是负6.8%的历史低点,但绝大多数人愿意相信这是疫情给我们带来的短期冲击。疫情,不会改变我们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与长期走向。

4月初,我们听到:“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几乎同时,一部全方位推进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被颁布印发。

我们还看到一系列具体的动员与强调:思想上“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制度上“让人口、技术、土地、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充分自由地流动”,让生产活动更公平活力,带动经济发展;行动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疫情之下,全球形势极端复杂严峻,外国政客“甩锅”抹黑、产业链“搬家”、国内外需求下降。要做到有信心和定力并不容易,唯有更加加快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型才能让我们未来的步伐有力。

疫情加快我们的转型之路,3个关键词:创新,制造业,消费

而创新永远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源动力,是高效率增长的关键所在。高质量经济增长首先需要科技创新来推动。技术创新使各种要素投入发挥最大作用,实现以少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中美贸易摩擦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大力推动诸如5G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以实现经济高效增长的决策行动及取得的成就已经触及到了美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科学技术。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支撑我们从过去依靠人力、土地、水、能源、空气质量等环境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模式中转型向更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增长模式。

另外,制度创新能更充分调动各要素的积极性,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比如文初提到《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是疫情之下对生产要素的重大制度改革。户籍制度的改革让人口的流动更加自由开放,数据被正式提出为生产要素等等帮助最大化释放生产力。

疫情加快我们的转型之路,3个关键词:创新,制造业,消费

从产业政策来看,提出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产业结构上,我们过去较长时间是一种中低端增长,其结构包括传统制造业、建筑业及房地产产业等。但是,建立在更高科技创新水平上,我国现在正在向中高端结构增长转变,由战略新兴产业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中高端结构增长。新的中高端结构的支柱产业将调整为由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构成。

1. 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生物工程、互联网技术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2. 服务业,例如消费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精神服务业;3. 现代制造业,例如航天器与航空器、高铁、数控机床、核电装备制造、特高压电力传输、现代船舶制造与海洋装备等。

我们举例聊聊让我们实现绿色增长的节能环保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经过多年的努力治理,在城市我们已经罕见前些年的沙尘暴、浓雾霾,在乡村我们看到了失而复得的绿水青山。为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节能环保业是为造福后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远看来,产生污染、过度消耗资源环境的汽车、餐饮油烟都将在利用新能源等新技术替代或改善。近期,我们也看到领导人在杭州和陕西的大海、大山面前的驻足远眺......​

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都需要技术创新的发展和突破,而服务业更多受政策约束影响。《中国经济的未来》(魏杰 著)一书中写到,到2035年,通过结构调整,中国每年GDP可能达到130万亿元以上(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50万亿元,服务业:40万亿元,现代制造业:40万亿元)。

结合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要做强做优的现代制造业,是经济加快转型的重要方向。短期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8%,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0.2%,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环比升幅收窄。

疫情加快我们的转型之路,3个关键词:创新,制造业,消费

制造业PMI指数(来源:国家统计局)

疫情加快我们的转型之路,3个关键词:创新,制造业,消费

中国制造业PMI及构成指数 (来源:国家统计局)

再来看经济的需求端,扩大内需,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把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也是为适应新的内外环境,而进行的经济转型方式。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们的国际环境出现巨大改变,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地位下降,全球总需求出现收缩。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不能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有效需求,而是重新定位在全球经济的角色担当,既发挥全球制造业中心作用,又能逐步成为全球的市场大国。今年的疫情更是让西方国家俨然遭受了自二战以来最大的考验与压力,对各个国家经济带来的损失不计其数。林林种种的内外环境,让我们必须从消费端拉动经济增长。

而增强中产阶层的消费能力,最大的矛盾在于解决中产的高房价问题。大量中产阶层因为背负房贷重压导致消费力不足,学区房成了中产家庭头上的紧箍咒,让人动弹不得。4月30日,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西城区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国名校云集的西城区将实行多校划片入学。未来,学区房的高价投资很难继续击鼓传花了,因为政策的改变,历史可能再也不会有学区房曾经的垄断身份。“房住不炒”,去掉房子的附加功能,教育属性后,解救了中产家庭,释放了消费力,另外更大的意义在于,向老百姓推进了普通教育资源的公平性。有消费能力,这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国家。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疫情是严峻的挑战,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政策的发生是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真正办实事、解决问题,这些都为了经济真正的“稳中向好、长期向好”。人们因获得希望、信心而期待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