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成為疫情防控新挑戰,多國認識不充分,中國如何防範物“傳”人?

中國多地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近日檢測出新冠病毒,為及時阻斷疫情傳播風險,中國積極採取行動:海關總署陸續暫停多國多家企業冷鏈產品進口,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要求在進口冷鏈食品首次與境內人員接觸前實施預防性全面消毒處理。



冷鏈成為疫情防控新挑戰,多國認識不充分,中國如何防範物“傳”人?


雖然冷鏈安全被中國視為疫情防控新挑戰,但世界多國認識尚不夠充分,甚至出現個別歪曲中國檢測進口食品意圖的言論。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回應:“在全球疫情形勢仍然嚴峻的情況下,中國政府主管部門本著生命至上理念,著眼於切實維護人民身體健康,對進口食品採取了有關檢測措施,這是完全必要、合理和正當的。”


冷鏈成為疫情防控新挑戰,多國認識不充分,中國如何防範物“傳”人?


對病毒零容忍 中國迅速行動


冷鏈成為疫情防控新挑戰,多國認識不充分,中國如何防範物“傳”人?


北京推出“冷鏈食品追溯平臺”,顧客可掃碼追溯冷鏈食品來源。圖GJ


為有效防範疫情輸入,全國海關進一步加大進口冷鏈食品檢疫力度,目前已與有冷鏈食品輸華貿易的全部109個國家主管部門進行溝通和磋商,累計抽查50個國家140家進口冷鏈食品生產企業,對查出問題的22家企業採取暫停或撤銷註冊資格等措施,並對有員工感染的20個國家99家企業採取暫停產品進口的措施,其中82家企業是在出現疫情後自主暫停對華出口。
對於中國的舉措,厄瓜多爾和德國是為數不多作出回應的國家。
7月3日,中國海關從厄瓜多爾三家公司生產的凍南美白蝦外包裝上檢測出新冠病毒。中國海關總署對這三家企業暫停在華註冊資格,暫停產品進口,並對暫扣貨物採取退貨、銷燬等處理措施。
對此,厄瓜多爾政府表示已同中國政府舉行了至少四次會談,保證將履行必要程序,確保出口到國際市場的產品安全性。
不同於厄瓜多爾,德國的反應是立即否認關於感染源的說法。
11月8日,天津海聯冷庫一名工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查證發現一批從德國不來梅進口的冷凍豬肘外包裝核酸檢測呈弱陽性。第二天,德國聯邦農業部就回應稱,天津的疫情不太可能是德國豬肘造成的,因為根據德國掌握的情況,尚未發現有因食用或接觸沾染新冠病毒的肉類及肉製品而被感染的先例。24日,天津疾控中心通報,海聯冷庫感染來源為北美豬頭。


這似乎是一個縮影: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對進口食品進行全面檢測的國家之一,但冷鏈食品安全並未在全球範圍得到足夠關注。
不僅如此,對於中國採取的相關措施,一些西方國家還投來質疑的目光,不僅認為中國多此一舉,還譴責中國擾亂國際貿易秩序。
有歐洲官員稱,出口商需要更多有關中國檢測方法和結果的信息。但事實上,在中國多地關於冷鏈食品外包裝檢測出病毒的通報中,都列出非常詳細的時間、地點、患者基本信息和活動軌跡,甚至還包括涉及商品數量、所屬公司等信息。
面對惡意揣測和無端指責,中國立刻作出回應。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中國的行為是完全必要、合理和正當的。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畢克新指出,對進口冷鏈食品開展核酸檢測是預防新冠病毒傳入的重要舉措,符合世貿組織規定,國內法律依據充分,不影響國際正常貿易開展。

冷鏈成為疫情防控新挑戰,多國認識不充分,中國如何防範物“傳”人?


冷鏈或將成為最為脆弱環節


也有一些專業人士替中國說了公道話。
美國頂級科學家、前哈佛醫學院教授哈茲爾廷在《福布斯》雜誌發表題為《冷鏈產品會攜帶新冠病毒嗎?有可能!》的文章指出,儘管世衛組織和美國疾控中心稱食品包裝引起的感染風險很低,但物傳人的概率也許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低。他在文章中肯定了加大進口冷鏈食品監管對於中國控制疫情的積極作用,“每當出現新病例,中國就努力防疫並加強對進口食品檢測”。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安德森博士指出,病毒可以在低溫下存活較長時間,而冷凍設施的條件往往更利於病毒生存和傳播。“這是個令人擔憂的問題,生產冷鏈食品的工人們往往彼此距離很近,口罩在較冷的溫度下也可能因為潮溼而失效。”他認為,冷鏈確實有可能成為全球抗疫中最脆弱的環節。


冷鏈成為疫情防控新挑戰,多國認識不充分,中國如何防範物“傳”人?


波蘭工人在倉庫內搬運準備出口的食品。圖GJ


全球疫情警報和反應網絡主席費舍爾正在研究新冠病毒能在冷凍肉和冷凍三文魚上存活多久,他沒有否認冷鏈食品及其包裝上存在新冠病毒的可能。“中國等亞洲國家之所以更有可能發現冷鏈食品及包裝上的病毒,是因為這些國家已經基本控制住疫情,目前沒有大規模感染的情況。但西方仍在和疫情作激烈的鬥爭,你不會在歐美等國有這樣的發現,因為只有當‘零感染’超過一百天後,再發生小規模感染病例,你才可能重視它。”


冷鏈成為疫情防控新挑戰,多國認識不充分,中國如何防範物“傳”人?


全球齊心協力 不能因噎廢食


正如專家們所說,隨著時間推移,新冠病毒可能會刷新人類認知。
中國是全球為數不多對冷鏈投入關注的國家之一,有關部門6月開始就開展對進口冷鏈的抽檢。截至9月15日,全國24個省份報送298萬份檢測結果,僅在22件樣品上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但病毒核酸載量較低,未能分離到活病毒。


10月,中國疾控中心在溯源青島疫情時,從進口冷凍鱈魚外包裝上首次分離到活病毒。這是首次在實驗室外證實,在冷鏈運輸條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裝上存活較長時間,具備跨境輸入的可能。


冷鏈成為疫情防控新挑戰,多國認識不充分,中國如何防範物“傳”人?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認為,新冠病毒喜歡冷的環境,溫度越低存活時間越長。冷鏈為新冠病毒提供了遠距離傳送的載體,特別是隨著北半球冬季到來,病毒存活時間更長。


那麼,是否應該對進口冷鏈產品“一刀切”呢?業界人士認為,就目前而言,這是因噎廢食,並不現實。
原因在於,冷鏈產品風險防控已進入防疫新常態階段。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玉鳴表示,中國需要大量進口產品彌補國內供應不足,絕不能把進口產品拒之門外。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微生物實驗室主任李鳳琴提醒消費者無須過度擔心,注意食品衛生,做好日常防範。
冷鏈問題從來不是某一國的問題,從勞務輸出,到食品加工,再到物流運輸,最後到達商場冷櫃,這條產業鏈上所有人都是命運共同體。冷鏈帶來的挑戰再次揭示一個道理,疫情防控需要全世界齊心協力。


延伸閱讀:什麼是冷鏈


冷鏈是指產品在產地採收或捕撈之後,經過加工、貯藏、運輸、分銷和零售,直到消費者手中,各個環節始終處於產品所必需的低溫環境下,以保證產品質量安全,減少損耗,防止汙染的特殊供應鏈系統。


冷鏈產品首先要被速凍設備進行急凍保鮮,然後被囤積在冷庫裡,有需要時被裝進冷藏集裝箱,上船遠距離運輸,或者被冷藏車拉出來,就近送達各個商場的冷櫃。這樣,產品在各個設備保護下,一路都處於低溫的新鮮狀態,形成一條完整的“鏈”。
冷鏈運輸的產品,大致有食品(果蔬、肉類、水產、速凍食品等)、醫藥(疫苗、血液用品等)和化工(精密儀器等)三類。其中醫藥和化工類加起來佔比不足一成,食品獨佔九成。
在世界冷鏈物流的發展過程中,美國、日本、德國、加拿大等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它們根據本國農業的特點和需求,開展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在醫藥冷鏈物流上也掌握著先進的技術。
不過,這些國家也多是疫情嚴重地區,比如美國,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已突破1200萬,居世界首位。
為何風險大?
專家指出,冷鏈產品成為疫情風險點有多種原因。
首先,新冠病毒耐低溫的特性使它在冷鏈產品表面更易存活。


其次,進口冷鏈產品數量多,抽檢難以發現所有病毒。


此外,受封存場地、檢測能力、消毒設施、人員配備等因素限制,難以對所有批次取樣檢測。
專家建議,冷鏈相關從業人員要增強防護意識,避免皮膚直接接觸可能被汙染的冷鏈食品。裝卸工人在裝卸來自疫情地區的進口冷鏈產品時,務必全程規範戴好口罩,避免貨物緊貼面部、手觸摸口鼻。穿戴多個防護用品時,務必確保防護口罩最後摘除。
消費者不要採購沒有明確來源信息的冷鏈產品,選購時應正確佩戴口罩,避免徒手接觸產品表面,購物後應及時清洗雙手,洗手前雙手不碰觸口、鼻、眼等部位。



撰稿 王若弦

責編 杜雨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