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聖人孔子所提倡的禮樂,今天是否還有現實意義?搏鷹人告訴你

搏鷹人讀先秦諸子百家之摩登聖人(二):復興禮樂

在上一篇“吾少也賤”中,搏鷹人為大家分享了與孔子同時代人對先師孔子的諸多評價,並且為大家講述了孔子的身世與少年時代的坎坷經歷。

談到孔子,我們不能不談的,就是他一生執著於恢復的禮樂制度(也可以說是禮樂文化,因為這種文化直到現在有很多內涵都仍然影響著中國人、比如喪葬中的五服制度)和仁愛之道。在本篇當中,搏鷹人將帶大家結合時代背景去看孔子所堅守的禮樂制度。

要講仁愛,就要先講禮樂。看看孔子一生所維護的禮樂制度到底是什麼,到底有什麼深刻的意涵。

什麼是禮?

儒家聖人孔子所提倡的禮樂,今天是否還有現實意義?搏鷹人告訴你

孔廟大成禮樂


1.首先,夏代、商代各有其禮,孔子為什麼卻單單對周禮如此情有獨鍾呢?孔子也給出了答案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篇》)

也就是說,周朝借鑑了夏商兩代,周朝的禮樂制度豐富多彩,所以我選擇周朝的制度。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並不是因為周禮有什麼獨特魅力,也不是因為周禮中反映了什麼特殊的價值取向,他才遵從周禮的。他遵從周禮的原因只在於,它完備

2.那麼孔夫子自己對禮的作用持以什麼樣的觀點呢?

子曰:”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子貢退,言遊進曰:”敢問禮也者,領惡而全好者與?“子曰”然。“(《禮記仲尼燕居篇》)

什麼叫”制中“呢?就是制約和調節。什麼叫”領惡而全好者“呢?就是去除醜惡的東西保留美好的東西,簡言之就是去偽存真。

也就是說,在孔子這裡,禮的作用有三:制約、調節、去偽存真

3.孔子自己對禮的定義是什麼?

子曰:”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禮記仲尼燕居篇》)

也就是說,孔子認為,所謂禮,就是對事情的處理方法。君子有要做的事就必然有做這件事的方法。總而言之,禮就是處理事情的方法

什麼是樂

儒家聖人孔子所提倡的禮樂,今天是否還有現實意義?搏鷹人告訴你

曾侯乙編鐘複製品


1.孔子對樂的定義是什麼?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之心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鏚、羽旄,謂之樂。(《禮記樂記篇》)

也就是說,”音“的緣起,是從人心產生的。人心的活動是由外界的觸動造成的。人心動了,表現出來就是聲。那麼”聲“和”聲“所產生的變化,用一定的規律把它表達出來,就是”音“。把音用樂器演奏,再加上手持干鏚和羽旄的舞蹈,這就叫樂了。從這個定義我們不難看出,在先秦時代,樂不僅僅指音樂,而是泛指娛樂(因為除音樂之外,還有舞蹈等在其中)。

2.孔子看來樂為什麼在社會生活中如此重要呢?

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之,節奏和以成文。

(《禮記樂記篇》)

所以,樂的重要性表現在社會生活方面,在於”和“,和的最高境界,就在於人心的和。為什麼這樣說呢?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時候不同,心情也不同,心情不同,必有宣洩。觀文諸公心情不好的時候,是不是也要去KTV,是不是也會想要引吭高歌或者哀怨婉轉的低吟一曲?要注意的是,並不是統一人心,而是人心。二者的區別在於人和人之間是否還有差異性,是否是不同的個體,是否有著不同的思維。如果在強調差異和多元的基礎上還能使大家凝聚起來,這就叫做和,正所謂”和而不同“,其意涵也正在於此。

3.樂在政治方面有沒有表現呢?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禮記樂記篇》)

樂和治國一個道理,都講君民和順,政令暢通

禮和樂的關係

儒家聖人孔子所提倡的禮樂,今天是否還有現實意義?搏鷹人告訴你

祭孔大典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也。(《禮記樂記》)

禮和樂其實是辯證的關係,世界是多元的,人也是多元的。首先要肯定的是,個體之間是有差異的,不論是在性格、性別、年齡、種族、社會關係方面都是以差異和多元為前提。正如德國哲學家所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脫離了這個前提,就陷入了形而上學。

那麼禮和樂,作為一片樹葉的正反兩面,一個是同,一個是異;一個是發自內部的,一個是發自外部的;樂就是情感,是先天的;禮是約束,是後天的。

禮記的樂記篇,是儒家美學的代表性作品。其文辭優美,意涵深遠,值得一讀。結合樂記和仲尼居燕兩篇,我們不難看出,儒家的禮和樂是相輔相成的。

但是搏鷹人在此要強調的是禮和樂不可作狹義化的理解。誠然,禮樂有著周禮那一套繁文縟節的意涵,但是其更加廣泛的意涵在於,禮就是理,是人們用來約束自我的行為的規則樂是人情,是人們心中的情緒。

而孔夫子為什麼強調周禮,那就要追溯到儒家所處的時代背景。時代背景是什麼?那就是東周,是春秋戰國,是禮崩樂壞。所以說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實際上是指用來約束人們行為的規則和秩序沒有了,百姓的宣洩渠道沒有了。正如墨子所言”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也正如墨子所言”國相攻,家相篡,人相賊。“

儒家聖人孔子所提倡的禮樂,今天是否還有現實意義?搏鷹人告訴你

墨子銅像

那麼在搏鷹人看來,傳承中國禮樂文化,是可以賦予其新的時代意涵的。

怎麼賦予?拋棄周朝禮樂的時代背景,拋棄對禮樂的狹義理解,定義我們新時代的禮和樂,就能賦予她新的生命。至於如何定義我們新時代的禮和樂,那就不是搏鷹人一人之力所能及的了。而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對待傳統文化的心態問題。中華兒女們,你們有什麼看法呢?

兩千年前的禮樂文化,直到今天仍然生生不息的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倚仗者,正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不信宗教,但我們崇拜我們的祖先和聖賢,薪火相傳,方能生生不息。

我是搏鷹人,一個愛好傳統文化,並熱衷於傳承、弘揚我們傳統文化的人。搏鷹人寫作不易,還望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