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巴倫週刊》撰稿人張曉添
編輯 | 康娟
隨著歐美國家新冠肺炎疫情逐漸進入穩定期,市場對於後疫情時代的發達經濟體的走勢有了不同的預期。率先走出疫情、逐步復工復產的中國被一些人認為是值得參考的對象。但《巴倫週刊》的最新報道指出,中國的經濟結構仍側重於製造業,歐美經濟體則以消費為主導,這種經濟結構在短期能為中國企業和工人提供保護,也意味著歐美將中國作為參照來預判經濟前景可能不是一個好方法。
西方國家走出疫情將比中國更難
《巴倫週刊》4月23日的報道指出,隨著歐洲和美國的一些州正試圖緩慢地使經濟正常化,人們一直高度關注中國經濟“重啟”的情況。"作為第一個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國家(我們希望如此) ,世界正帶著極大焦慮關注著中國。"文章稱。
法國興業銀行證券的多資產策略師索菲·胡恩(Sophie Huynh)說,希望從中國獲得一些線索的投資者需要認識到,中國的疫情與其他地方所經歷的情況之間有一些顯著差異。
“以中國為參照對象是有道理的,但我們需要記住的是,只有武漢所在的湖北省受到了衝擊。”胡恩在接受採訪時說。中國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該省, 其他城市的案例要少得多,儘管隔離措施已經擴展到全國各地。
“那不是像上海或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而在發達國家我們談論的是巴黎、倫敦、馬德里和洛杉磯。這些都是在相應國家GDP中佔有巨大份額的大城市。”她說。這些相關國家的病例數和死亡人數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國疫情最嚴重時期。
她說,如果說中國正在走向V 型復甦——先是急劇下降,然後是低谷,然後快速復甦——那是因為中國的復甦是由供給側推動的,即龐大製造業的訂單積壓,“而不是消費者需求,後者復甦仍然相當緩慢”。這對美國和歐洲部分地區來說是個問題,因為這些地區依賴消費者來支撐經濟。
《巴倫週刊》在另外一篇文章也比較了中美兩國的不同經濟結構。中國約40%的經濟活動集中在製造、採礦,公用事業(統稱為“工業”)和建築業中,而美國的工業和建築業僅佔經濟產出的18%。因此,即使生產和建築業反彈的速度與中國一樣快(考慮到缺乏出口市場和政府支持的需求,這將是一個挑戰),對整體經濟的推動也要小得多。
相比之下,美國家庭的消費量約佔美國GDP的68%,大部分花費在了受疫情影響嚴重的服務業上。而家庭消費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相對較小,僅有39%的國民收入用於商品和服務,其中近一半用於食品和住房。這反映了中國社會的深層問題,但在短期內,它可以在流行病對消費型經濟的顛覆性破壞中,為中國的工人和企業提供保護。
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王黔也認為,將中國的復甦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復甦相比是行不通的。她給出的三點理由包括:中國的隔離封鎖措施比其它任何地方都要強大;中國仍是以製造業為主導的“世界工廠”,這減輕了服務業的影響力;中國比大多數發達國家更有能力實施刺激需求的財政政策。
中國刺激政策規模比看起來的要大
截至目前,中國已經多次降低利率,並承諾延長貸款期限。《巴倫週刊》4月24日在題為“中國的刺激政策可能比外界認為的規模更大”的文章中稱:“這與美國和歐洲的大規模財政應對措施相去甚遠,然而,加在一起來看,自2月中國經濟遭遇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衝擊以來,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已經實施了一系列廣泛的支持措施。”
4月以來的政策尤其關注資本注入和就業支持。4月24日,中國央行通過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向銀行體系注資561億元人民幣(合79億美元) ,將其一年期利率從3.15% 降至2.95% 。此舉使這一數字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4月21日,政府決定將中小銀行撥備覆蓋率監管要求階段性下調20個百分點。幾個小時後公佈的數據顯示,不良貸款比率(NPL)在3月底已經攀升至2.04% ,自去年12月以來逐步上升。政策制定者表示,他們預計這一比率在二季度將繼續上升。
這些措施是在此前兩次降低貸款利率之後採取的。4月20日,銀行降低了一年期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和五年期抵押貸款利率,並表示將再發行1萬億元(1430億美元)專項債券,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此外,4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向貨幣體系注入了1000億元(140億美元)的中期資金,並削減了貸款成本。
中國領導人近期還強調了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這些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力、證券和貸款。國泰君安證券證券首席分析師花長春表示: “對生產要素進行全面市場化改革,可以增強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最令人期待的改革之一是放鬆中國所謂的戶口制度。
另一方面,官方公佈的3月失業率為5.9% ,略低於2月的6.2%(有紀錄以來最高水平)。官員們近期則公開強調他們即將推出的就業支持政策。4月23日,中國國家領導人在陝西省進行考察時重申了高層對就業問題的關注,特別提到了對農民工、大學畢業生和退伍軍人的支持。中國國務院總理此前曾表示:“只要今年就業穩住了,經濟增速高一點低一點都沒什麼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