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王子陳朕冰巡訪忻州古城》

《漢服王子陳朕冰巡訪忻州古城》


《漢服王子陳朕冰巡訪忻州古城》


《漢服王子陳朕冰巡訪忻州古城》


《漢服王子陳朕冰巡訪忻州古城》


漢服復興三十年三月西曆2020年4月19日,應山西省領導金華同鄉的推薦,漢服漢文化復興開創發起者與漢服禮儀非遺傳承人中國漢族集團總裁漢服王子陳朕冰,世界漢城副總經理柳建忠,陶厚寅,柳俊源,柳瑞彪,李福元,一行考察了忻州古城。一路之上還遇到了很多著漢服的同袍,漢服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可見民心歸漢。多年前漢服王子就來過忻州,在忻州師院舉辦了漢服活動。忻州古城這地方非常好,與中國漢族集團所要作的漢服,書院,道觀,漢城,各大優勢產業項目非常吻合。漢服漢文化正是這裡需要的,也是政府所缺的這一板塊。下午諸兄弟一起在泰山廟前召開座談,議定初步規劃是:一,議由我們中國漢族集團漢族天朝北京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負責旅遊景區託管運營。或與政府一起成立山西忻州古城旅遊文化運營管理公司。建設中國漢城漢服一條街。二,議請祥雲道長紫微道長進駐泰山廟,籌備成立忻州道教協會。三,議請漢服之花華夏北京禮儀文化,中服華夏北京國際服飾設計中心,天朝教育,進駐秀容書院。建設儒學的天朝書院【香港孔教學院湯恩佳院長題字】,道學的太學書院【原中國道教協會任法融會長題字】,中國漢服漢文化博物館【聯合國李國棟老師題字】。進行漢服禮儀與漢文化研學培訓與國際交流與中國漢社漢文化產業二十大項。

忻州古城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忻州城始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至今已有將近1800多年的歷史。忻州古城是按照中華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 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晶。歷代多為郡、州治所,險關要塞,人傑地靈,商賈往來,兵家必爭,故有“晉北鎖鑰”之稱。忻州文化積澱深厚,傳統藝術源遠流長,有“摔跤之鄉”、“民歌海洋”之譽。地靈人傑,也養育了不少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頗有影響的人物,如班婕妤、楊家將、元好問、白樸、薩都剌、徐繼畲等就出自忻州。

秀容書院,位於忻府區秀容街道南街村秀容巷20號高地。創建於清乾隆四十年(1774),坐北向南,東西151.5米,南北179米,書院建成後取代了忻州儒學,成為當時忻州最高學府。清光緒二十八(1902)年改稱“新興學堂”,創山西書院改學堂之首例。秀容書院依地形而建,由上、中、下三院組成。上院為主院,中、下院為書舍。主院為三進院落佈局,中軸線上依次有樂樓、過廳和正房,兩側為廂房、耳房、生舍。八角亭、四角亭、六角亭南北一線。正房磚砌臺基,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五檁無廊式架構,斗栱一斗二升交麻葉,裝修原制不存。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有詩曰:“九龍崗上望晴川,水色悠悠接遠天,絕似江南風景好,煙波只欠釣魚船”。這是描繪古代整體忻州古城描繪蒼韻恆古秀容書院的好詩句!只是可惜現在的美景不再存在。秀容書院及秀容古城只有一個輪廓!牧馬河早己乾涸、翠綠全無。現存輪廓中秀容書院的寥天閣距城中,最底處的垂直高差在百米左右,駐足於此,俯視則古城、新街盡收眼底。雖不能與古時的美景相比,但雨後遠眺則也有牧馬河之水清漣繞城而去。在古時站在秀容書院的寥天閣放眼望去,牧水清漣波湧繞城圍之,系舟群峰滿目翠綠拱州而起的景色。那時若你,胸懷寬闊,若似詩神憑附於心。至於新綠泛野,春雨放晴,或瑞雪降落,塵埃蕩盡之時,無不令人留連忘返,遐想無盡。若是迎著夕陽的餘暉於城中仰視秀容書院,古木老樹鬱鬱蔥蔥,白牆灰瓦和並峙雙閣次第而升,令人有玉宇瓊樓、人間仙境的遙想。 古時的忻州秀容書院總佔地面積約16畝,含相對獨立、風格各異的院落15個,共計建築30座(排)計208間房屋,有戲臺1座、亭閣3座、牌樓1座、二層木樓1幢。書院總體佈局由下中上三院組成,下院有白鶴觀舊址,拾級而上即為中院。中院是書院的主體部分,又由北之柏樹院,中之棗樹院,南之槐樹院三院組成。青碧琉璃瓦覆頂的主建築就是當年文人學士祭奉文昌星的文昌祠,該祠入間最深簷下有廊,推為明代建築,古柏與古祠使得這個院落洋溢著悠遠厚重的歷史滄桑感。上院面積不大,但上院是秀容書院標誌建築所在。過“通天衢”牌樓沿坡而上,南為八角亭,北為六角亭,中為四角亭。六角亭名謂寥天閣,近年亭下土崖坍塌,文化部門搶修保護後,在高築的磚牆上題名“凌雲閣”。這裡是觀城望景的最高點,前人許多九龍崗詩作都是在這裡吟賦而成。八角亭的高度略低於寥天閣,傳說當時知州邱鳴泰是個大孝子,公務之餘思念故鄉老母,故而擇高地以築亭,常登高遠望以解思念母親之情。有感於知州的孝心,時人將此亭命名為“望萱閣”,舊以“萱堂”代指母親的居室,亦指母親,所以“望萱閣”即“望母閣”只是不如用“萱”字文雅而已。明代萬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以磚石修築忻州城,西段沿九龍崗地形蜿蜒起伏,與平地城牆連接,其輪廓像一頭臥牛,而望萱閣和寥天閣更似臥牛頭頂的雙角,所以說秀容書院是臥牛之首,雙閣是牛頭上的犄角,道盡了這兩座建築對美化忻州城的神奇作用。開發忻州秀容古城,瞭解儒道共存,文武兼容的秀容書院,對認識和開發忻州古城是十分重要的。就儒教而言,雖不像佛、道兩教有佛寺道觀供奉神靈,有僧尼道士住持其間,但無論唐宋盛行的廟會、州學、還是乾隆以降的書院、學堂,所讀之書均為孔孟之學,五經四書,所接受的教育無非儒家主張,所以秀容書院的主體文化是“儒教”,就道教而言,秀容書院有呂祖廟,廟毀前供奉的神祗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又有天慶觀(建於唐天寶八年),觀中除供奉上聖祖玄元皇帝(**亦叫青牛師)外,還有唐朝的七位皇帝,故又名七聖觀。“七聖觀”本名“紫微觀”,後有白鶴之異,又稱白鶴觀,今觀址猶存。 文武相容指的是院內有文昌祠,崗下遠處有關帝廟即武廟。武廟內有懸山頂式大殿5間,中間過殿3間,戲臺一座、後殿若干間和鍾、鼓二樓,現有僧人住持,可謂晨鐘暮鼓,香火不斷。書院的文昌祠早於書院建成,每年二月初三、八月初八遵部頒吉期致祭,地方主管必祭拜文昌先代。道教傳說,天上文昌星(亦名文曲星)專掌文昌府和人間福祿之事,因此後人立碑紀念,唐宗時屢封至“英顯王”。讀書人把科考高中,加官晉爵的希望,寄託在文曲星的庇佑之下。秀容書院在忻州乃至山西的教育史上扮演過十分重要的角色。近300年來,從這裡走出去的秀才、舉人、各類人才數以萬計。

歷年來忻府發展啟動實施了規模浩大的忻州古城保護改造建設工程。泰山廟、財神廟、關帝廟保護性修復與改造一期項目工程建設已竣工。泰山廟、財神廟、關帝廟三廟做為忻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悠久,遠近聞名。

泰山廟亦稱東嶽廟,作為道家場所泰山廟掌管著人間吉凶禍福,主司生死,調節風雨的一個綜合職能。泰山廟位於泰山廟巷西北側。俗稱岱嶽廟。始建於初唐,宋代和明嘉靖十年擴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重修,佔地面積東西31.3米,南北73米。原泰山廟建築宏大,從北到南,有大殿,獻殿(過殿),戲臺(樂樓)、山門、影壁。戲臺和獻殿中間有三思橋,兩邊有鍾亭、鼓亭、牌樓,現存殿宇屬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泰山廟屬道教正一派宮觀廟宇,供奉著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主教義是東嶽大帝的公正無私,善有善報的道教思想。東嶽大帝又稱泰山神,其身世傳為虞帝媯舜,皇后娥皇娘娘為碧霞元君。泰山神作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與人間溝通的神聖使者,是歷代帝王受命於天,治理天下的保護神。此泰山之神,掌管人間吉凶禍福,主司生死,調節風雨的一個綜合職能神祗,泰山也成為道家場所。曾經的古城泰山廟遠近聞名,香火旺盛,信徒眾多。民國以來成為忻州最大的錢市,各種交易和貿易在這裡興旺發達,貨幣的兌換和投機熱鬧非凡。店鋪林立,車輛輻輳,人氣旺盛。泰山廟,修繕了大殿,新建了牌樓、戲臺、管理用房、東西碑欄、鐘樓、鼓樓、東西廂房、兩個垂花門、過殿、東西配殿、寢殿、一對石獅、東西圍牆、廁所等設施,並對院面鋪磚綠化。

忻州城區關帝廟,俗稱老爺廟,是祭祀三國名將關羽的寺廟,是忠義神武的化身,民間稱為武財神。位於忻府區南城辦事處南街村關帝廟巷4號,緊挨著存留的南門樓和秀容書院。坐北朝南,東西長75米,南北寬30米,佔地面積3032平方米,現存為明清建築。中軸上線依次有戲臺、山門、過殿、關帝正殿和後殿,兩側有東西配殿、鐘鼓樓。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忻州財神廟,位於忻府區財神廟巷,民間傳說,有古城就有了財神廟。財神廟原有的“宣平樓”為康熙皇帝賜匾。與泰山廟呈丁字相交處,坐西向東,東西長55.6米,南北寬25米,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中軸線上現存過殿、大殿、兩側存有鼓樓、偏殿。過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捲棚頂懸山式。大殿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五檁後廊式構架,斗栱三踩單昂。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漢服王子陳朕冰巡訪忻州古城》


《漢服王子陳朕冰巡訪忻州古城》


《漢服王子陳朕冰巡訪忻州古城》


《漢服王子陳朕冰巡訪忻州古城》


《漢服王子陳朕冰巡訪忻州古城》


《漢服王子陳朕冰巡訪忻州古城》


《漢服王子陳朕冰巡訪忻州古城》


《漢服王子陳朕冰巡訪忻州古城》


《漢服王子陳朕冰巡訪忻州古城》


忻州古稱“秀容”,從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開始活動,至今已有將近1800年的歷史。春秋時期大部分為晉地,戰國時屬趙。秦漢屬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隋為新興郡、雁門郡,唐、五代、宋為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門郡,金、元、明、清為忻州、代州、保德州。相傳漢高祖北上抗擊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突圍時大軍南撤,到忻口方擺脫追兵。高祖歡顏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自唐宋以來,一直設有州治,有“晉北鎖鑰”之稱,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1949年成立忻縣專區。1970年更名為忻縣地區。1978年改名為忻縣行政公署。1983年改忻縣為忻州市(縣級市),改稱忻州行署。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忻州行署改為忻州市(地級市)。 1937年被日本侵略者飛機炸損的北城門樓 城,是古代保護政治治所和關隘要道的軍事設防設施,忻州城是二者兼有的一座老城。它始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置新興郡(今麻會村西側),同年置九原縣(今忻州城)。《讀書方輿紀要》:“(忻)州西北五十里有秀容城。”《辭海》:“秀容,古縣名,治所在今山西忻縣西北,隋開皇移至今忻縣,為忻州治所。”《元和志》:“劉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此為名。”故名秀容。《忻州直隸志》:“州城築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因州北有忻口而名。”實際忻州城廓早在東漢建安二十年時已築之,隋開皇只是修葺而已。忻州城西陀螺山一帶,山形秀拔,怪石凌空,其仞有九,故名九龍。九龍蜿蜒伸出直至牧馬河畔,臨牧馬河時,九龍合為一體,爭飲牧馬河水,忻州城就坐落在九條龍頭之端。 忻州與省府太原緊相毗鄰,如同唇齒相依。是偏頭關、寧武關、雁門關的可靠後方。“三關與忻州之間,構成犄角之勢,形成扇面,連能一氣。三關像指,忻州如掌,進則如掌使指,迅速有力;退則堅實如拳,牢不可破。”因此,南城門樓匾書“三關總要”。忻州北據忻口,南有石嶺、赤塘二關險隘,忻州古城築於中心地帶,背依九龍崗,西臨牧馬河,憑山襟水,一覽無餘。古城平面勢成橢圓,俗稱臥牛城,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堅固堡壘。城內南北大街是太原以北唯一的通道。因此,忻州老城為“晉北咽喉和門戶”,北城門樓匾書“晉北鎖鑰”。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忻州古城歷來為兵家必爭的軍事戰略要地。忻州老城“跨西崗而城,崗占城之半,是為九龍之塬”。“明萬曆二十六年十月,忻州城牆修竣後,四座城門,連同洞門八座,洞門城門重重相對,彼此相通。”又載:“鳩工庀材,始建於同治七年四月,迄於同治九年十月,前後將及三年,修繕完竣。於是,雉垛斯偉,樓櫓崇煥。”同治七年修葺,共用白銀六萬餘兩,城牆之上增修了垛口,重建了門樓,並建堙門,形成多重。今日所見忻州老城面貌,蓋是同治七年修葺後的遺物。城門樓是古代警戒、指揮必建的軍事設施,“舊多劫盜,諸州縣置城樓,盜發四面皆守要路,便爾擒送。”“大哉斯樓之作,上可以陳列鼙鼓,下可以禁限中外,近可以張皇斯眾,遠可以戒勵大軍。”

忻州古城文化旅遊區包括:北門、南門、東門、西門、城牆。主要建築秀容書院、文廟、元遺山祠堂、財神廟、關帝廟、泰山廟、古鐘樓。

北城門樓

現在的北城門樓8米,寬7間,深4間,四周圍廊重簷三滴水,歇山式屋頂,簷下高懸“晉北鎖鑰”門匾。樓內無柱,樑架結構簡潔,連接嚴實,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整個城樓紅柱藍瓦,富麗堂皇,甚為壯觀,具有很高的文物保護價值。

南門

南門為“景賢門”,始建於明萬曆24年(1596)。城樓面闊7間,進深4間,重簷歇山頂,四角飛簷,樓梯三層,構思精巧,樓內無柱,拇指臺階,三層簷下正中懸掛“三關總要”匾額。1972年拆毀,2002年重建。

東門

東門為“永豐門”,始建於明萬曆24年(1596)。城樓匾額“獻佳合北”。1945年城樓被毀。

西門

西門為“新興門”,始建於明萬曆24年(1596)。城樓匾額“九峰雄峙”。城樓毀於解放前。

城牆

忻州城牆始建於東漢末年,唐宋時擴建,至清末成為完整城池。城牆周長2190丈,高4.2尺,全部用磚石包砌。此城在解放戰爭時期,由於閻錫山挖戰壕,修碉堡,有較大損毀。解放後,由於城區建設,城牆逐步有所拆除,現東南西北四面仍有斷壁殘垣。

秀容書院

秀容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當時忻縣稱秀容縣,故以此得名,為忻州市第一所學府。原書院東邊是文昌寺,後書院逐漸擴建,文昌寺並於書院中。在書院西坡上先後修建三個風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為三亭中之最,每邊長約三米,亭高約九米。六角亭舊稱寥無閣,為全城最高點,立於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磚拱門,稱天之衢,意取書院讀書人,通過天之衢,登上寥天閣,飛黃騰達。

文廟

文廟始建於明弘治五年(1492),坐北朝南,琉璃碧瓦蓋頂的照壁上龍飛鳳舞,三進大門欞星門雄偉壯觀,單簷頂式大成殿依然聳立。大殿面闊7間,進深5間,殿內木閣中塑有先師孔子巨型雕像。1977年3月8日大成殿不幸毀於大火。

元遺山祠堂

元遺山祠堂,位於城內南北大街,分內外倆個院落。由於道路拓寬和舊城改造,現祠堂大門已被拆毀。但整體結構仍保持祠堂原貌。2010年元遺山祠堂重建。

古鐘樓

位於城東古鐘公園內,據鍾銘文記載,大鐘鑄於金大定(1161-1189)年間。

南城甕城及城牆

南城牆全長1351米,2017年修復238米,南甕城以西修復100米,南甕城以東修復100米,甕城修復38米。總用地面積:16689平米新修城牆長:238米。

財神廟

位於忻州市忻府區南域辦事處西街村財神廟巷。財神廟整體坐西向東,其創建年代不詳,現存文物建築有中軸線上的大殿、獻殿及兩則的鐘樓、北配殿,均為清代遺構。在對現場詳細勘察的基礎上,對戲臺、望海樓、石旗杆、石獅、石牌坊、廟門、影壁、鼓樓、南配殿、南耳殿、北耳殿進行設計,並新建廁所、管理用房,共計13座。財神廟用地面積:2150㎡(合3.23畝)總建築面積:864.55㎡文物建築面積:494.1㎡新建仿古建築:370.45㎡仿古建築合計:13座。

關帝廟

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南域辦事處南街村關帝廟4號。關帝廟坐北向南,佈局規整,是一組規模龐大的建築族群,現存主要建築為明代至 明國期間建造,中軸線建築由前而後依次為樂樓、山門、大殿,兩側附屬建築由南而北分別建東西掖門、西側碑廊、鐘鼓樓、東西廊房、西配房、西耳殿、西配殿、共計14座文物建築。復建建築包括:過殿、寢殿、東配殿、東耳殿、東配房及東側兩座碑廊,共計7座仿古建築。關帝廟用地面積:3737.52㎡(合5。61畝)總建築面積:1404㎡文物建築面積:990.02㎡新建仿古建築:414.63㎡。

秀容書院

位於藍牆底巷以南、南北大街以西約100m秀榮巷以北、文昌寺北一巷以東。書院佔地30250.1㎡,規劃建築面積9612.25㎡。現有房屋208間,多數為舊制,院地形西高東低,高低錯落,依自然地貌可分為上、中、下三個院落。秀容書院上、中院修繕面積3829.86㎡,包括白鶴大殿、桂香殿、廖天閣、魁星閣、望萱閣、牌坊、龍崗第一景等建築。秀容書院重建面積5782.39㎡,其中上中院包括老書院、六藝園、藏書樓、呂祖閣、碑廊等;下院包括展稱館、國學館和服務中心等佔地面積:30250.1㎡總建築面積:9612.25㎡新建建築:5782.39㎡文物建築面積:3829.86㎡。

泰山廟

位於忻州市忻府區南城辦事處西街泰山廟巷。對牌樓門、戲臺、獻殿、東廂房、西廂房、鐘樓、垂花門、東配殿、西配殿進行設計,並新建廁所、管理用房,共計12座。泰山廟用地面積:2324㎡(合3.49畝)總建築面積:1067.13㎡文物建築面積:254.58㎡新建仿古建築:812.55㎡仿古建築合計:12座。

祝福中國漢族集團早日進駐忻州古城,利用忻州古城旅遊區特色的旅遊資源優勢,以統一管理、經營、開發的形式,進行漢文化內容開發與建設運營,重現這一最具代表性的漢代古城歷史文化風貌,對該景區資源進行行業結構優化、打造、開發,盤活資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延伸旅遊產業鏈,引導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推進當地經濟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忻州古城旅遊區的對外影響力、知名度及品牌價值,從而實現景區走向市場、走向國際這一戰略發展目標。

《漢服王子陳朕冰巡訪忻州古城》


《漢服王子陳朕冰巡訪忻州古城》


《漢服王子陳朕冰巡訪忻州古城》


《漢服王子陳朕冰巡訪忻州古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