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暴政會不會是因為漢朝篡改歷史抹黑秦始皇?

叮咚145553985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來打破了三十幾代的秦國法律以及秦國人的習性,包括後來始皇帝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統一這統一那,到時候人吃人的社會不暴力執法怎麼辦?難不成要民舉?就拿現在來說國家想統一個啥都不是很簡單的事,尤其是動某些人奶酪的事情,更別說以前了。但是說秦皇暴的,沒殺過一個功臣,這也算暴嗎?充其量也就是後來給摸黑了而已。


飢餓的麵條


其實秦始皇跟其他昏君的暴政不是一樣的暴政,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鞏固帝國的萬世長存,修築長城,修馳道,以及南征南越,這些按理說都是一個皇帝該做的,但是他太急了點兒,想把所有事都幹完,又感覺時間不夠所以他一邊找長生不老藥,一邊催著全國把他的這些大工程在他有生之年都完成,這就導致了秦法嚴苛。從功過上,秦始皇才真正算的是千古一帝,他在中國人心中牢牢的打下了“統一”的烙印,中國2000年的封建帝制年代,不管分裂多少次都總能再統一。歐洲就是缺乏秦始皇這樣的人,所以歐洲到如今依舊不能從國家概念上完成統一。


Silencer59594376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秦始皇的暴政真的沒有冤枉他。

就拿陳勝吳廣造反來說,他們是戍邊的壯丁,共有900人。

他們日夜兼程趕往漁陽,但到了大澤鄉,出現了暴雨洪水,道路被阻斷,無法通行。

根據秦朝的法律,凡所征戍邊兵丁,不按時到達指定地點者,是要一律處斬的。

這樣陳勝吳廣這夥人將橫豎是死,乾脆直接造反了。

大家注意,要求壯丁儘快趕到部隊,本身沒有什麼問題,甚至誤期嚴懲也不能說錯。

但是,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看看是人為故意延誤,還是客觀環境厭惡。

怎麼能一概而論呢?

這種法律就屬於惡法,不近人情,逼人造反。



再說,秦始皇統一六國期間,僅僅軍人就死亡接近200萬,平民死亡不計其數。而當時秦朝總人口才2000到3000萬,死了相當一部分人。

當時中國還是封建社會剛剛開始,生產力不發達,人民在和平時期也就是勉強餬口。

在連年戰爭後,各國老百姓包括秦國百姓,都已經精疲力盡、掙扎在死亡線上。

這種情況下,應該仿效劉邦一樣減少大規模戰爭,休養生息,恢復國力,緩解人民生存壓力。

但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連續發動秦攻匈奴之戰、秦攻百越之戰。

其中秦攻百越之戰,前後持續五六年,秦朝使用70多萬兵力,其中死亡40萬,動搖了國家的元氣。而百越其實不足為患,總人口才50萬人,適戰青壯年大致有5萬人。

對於這種敵人,完全在幾十年內慢慢消滅,秦始皇卻急於一時。

尤其第一次戰役,使用50多萬大軍妄圖一口吃掉面積龐大的百越,最終自己卻因為戰爭和疾病失望了30多萬人,差點崩潰。

除了作戰以外,秦始皇還大興土木。

修建長城動用近百萬勞動力,也就是全國約20分之一的人口,約三分之一的青壯年勞動力。

而長城修建持續了多年,死者不計其數。

如果說,長城還算是國防工程,有實際的意義。那麼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就完全是為了他自己。

其中阿房宮,共徵用七十萬民夫用了四年時間只建好了土夯,最後秦始皇到死都沒有建成。



我們可以算一個賬,對付匈奴和百越的武裝部隊,總數超過100萬。

而修建長城、阿房宮、驪山的民夫又有200多萬。

當時全國人口不過2000多萬,而其中400萬人處於戰爭和苦役中,隨時可能死亡。

而根據人口比例來說,秦朝可以使用的青壯年男丁應該只有200多萬。

也就是說,幾乎全國可用的男丁都用了,甚至少年和老人也被徵用。

試問,這麼胡搞,國家能吃得消嗎?

人民不起來造反也就有鬼。


薩沙現在整天普及基本歷史常識,感覺很累,本來是不想說的。

既然有人提了,我還是多說一句。

奉勸對歷史一知半解的朋友,還是以聽為主,少發表意見。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殹(也),及詣。水雨,除興。(出自:《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徭律》)

上面說的是徭律,也就是針對徭役。

而陳勝吳廣為衛戍的戍役,並非徭役,法律是完全不同的。

其實,漢代也是如此,

徭役用今天的話來說只是做工,參與者身份為民,處罰較輕,主要是罰款罰物。

戍役則是當兵,是要打仗的,參與者身份是軍人。

秦代對於戍役是非常嚴格的,動輒處以死刑。

《嶽麓書院藏秦簡》已經明確記載:戍律曰:戍者月更。君子守官四旬以上為除戍一更。遣戍,同居毋並行,不從律,貲二甲。

這說的很清楚了。

漢代相關法律已經比秦代要減弱,但如果不能按期到達衛戍地區或者在到達前壯丁逃走,一律是要斬刑的。

這並不起,因為軍隊是關係國家的存亡,歷朝歷代都是嚴刑峻法,斬首又算得了什麼。


就說這麼多了。

以後薩沙是不會修改回答,做額外解釋的,沒這個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