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藻:纂修《曹州府志》、 文有韩柳遗风

刘藻:纂修《曹州府志》、 文有韩柳遗风

一道秦淮水,长桥觅旧踪。

无边衰柳院,不尽夕阳钟。

人去三秋夜,客逢十月冬。

空闻船上笛,欲访竟何从。

这是清雍正丙午举人、乾隆丙辰召试博学鸿词,官至云贵总督、文有韩柳遗风、著有《渡江集》的封疆大吏刘藻的一首五言律诗《秦淮》。


刘藻:纂修《曹州府志》、 文有韩柳遗风


刘藻:纂修《曹州府志》、 文有韩柳遗风


刘藻:纂修《曹州府志》、 文有韩柳遗风


刘藻:纂修《曹州府志》、 文有韩柳遗风


刘藻:纂修《曹州府志》、 文有韩柳遗风


刘藻:纂修《曹州府志》、 文有韩柳遗风


刘藻散闻轶事

清朝雍正年间,巨野西南50多华里的苏集村,一户农家的孕妇即将临产。就在临产的前一天夜里,男主人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看见一只麒麟.这时,他被妻子分娩的叫声惊醒。不久,他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回想梦境,他认为儿子不同寻常,于是给儿子取名玉麟,字麟兆,这个新生儿就是几十年后有名的清朝大臣刘藻。

玉麟的出生经历,使他的父亲对他抱着很大的期望。小玉麟从小也表现的非常的聪明,所以6岁便被送进学堂.小玉麟聪颖好学,深受先生喜爱.10年寒窗,终于满腹经纶,已经到了科考的年纪,但是玉麟的家境不太好,缺少去北京赶考的盘缠.在本家借了一圈,没有人肯出手相助,于是玉麟想起村里的苏财主.苏财主平时慈眉善目,乐善好施,相信他能帮助自己.但是进北京赶考,需要30两银子,不知他老人家会不会帮助。

再说苏财主这天夜里做了一个梦,见一只老虎在自己前面摇头摆尾,好像有求自己。梦醒后感到有些蹊跷.于是一早做到门口,希望看个究竟.早饭以后,苏财主看见本村的玉麟在自家门前不远处来回转悠,想过来又犹豫,回想梦境,苏财主想玉麟是不是想求自己啊!于是主动和玉麟打招呼,玉麟趁机把借盘缠赶考的事情对苏财主说了。苏财主非常的爽快,马上从家里拿了30两银子给了玉麟。

刘玉麟从苏财主那里借了银子,赶紧收拾行头进北京赶考,结果还是耽误了考期。他赶到北京的时候,科考刚好结束.刘玉麟很失望,但是,千里迢迢来了,不能立即返乡,只好先住下来.打算在北京盘桓一天两天,也不枉来北京一次。

话说雍正皇帝在科考结束的当天夜里也做了一梦。他梦见一片汪洋之中有一个黑点从远处漂来。近了一看,原来是水藻,而且是从没有见到过的水藻.皇帝迷信啊,第二天他就让自己的解梦师给他解这个梦.解梦师告诉他,可能是出现了耽误考试的人,而且此人一定才华出众,是个人才,所以才托梦给皇帝.于是雍正皇帝就派人寻找这个耽误了考期的人,结果找到了从巨野来的刘麟玉。

考试已经结束,雍正皇帝又不想失掉人才.当时没有补考的制度,怎么办呢?为此,皇帝决定单独设考场再考刘玉麟.清朝的法律规定,一个人不能设考场,只有一个考生当然不合清朝法律.于是雍正皇帝决定自己给刘玉麟陪考.科举考试,考试的是文章,刘玉麟才华出众,当然不在话下,文章得到了雍正皇帝的赞赏。

因为刘玉麟是雍正皇帝梦藻而得,所以皇帝给刘玉麟赐名名为藻.后来刘藻给小皇帝当过老师,因为老皇帝给他陪过考,于是有"老主同年少主师"的说法.

刘藻感念苏财主的帮助,所以发达后自号苏村,一来不望自己是苏集村人,也表明了对苏财主的恩情的不忘。

纂修《曹州府志》

《曹州府志》原序

郡有志,犹国有史,所以志时移与事异也。曹为河济间一大都会,自古国而郡,郡而州,属部不常,领县十一。

我世宗宪皇帝,厘定为府。特置首县,统辖一州十邑,而规模遂宏。则今日之曹,幅员既长, 繍错攸同,问版图以时而异;考官守以事而殊。后之视今,有非今之视昔者,是乌可弗志哉!

辛未岁,余承天子命来守兹土。退食之暇,取前牧佟公之州乘及各属邑志读之,见夫榖林、历山获尧舜之灵焉;陶丘、亳城贻禹汤之迹焉;卫、郜、胙、郕显文武之懿焉。盖自三代迄明,建邦启宇,分茅锡土,素称富庶之区、金汤之固。其间风俗人民之阜饶,山川文物之灵异,更仆难数。班氏谓土有先王遗风,厚重多君子,洵有征也。

本朝重熙累洽,声教诞敷。曹近京畿,王化所先,自昔称隆,于今尤烈。志之固甚亟,志之亦难。苟非博学君子,具良史才,老于掌故,谙于时事,其何以主纂辑之任,昭闳肆之观乎?

本朝重熙累洽,声教诞敷。曹近京畿,王化所先,自昔称隆,于今尤烈。志之固甚亟,志之亦綦难。苟非博学君子,具良史才,老于掌故,谙于时事,其何以主纂辑之任,昭闳肆之观乎?

时阁学刘公,终养里居,博通今古,素为海内矜式。余偕僚属,造庐以请。公慨然任之。比部何公亦终养在籍,偕平鲁令李君共乐勷赞,分勘协校,阅寒暑而志成。披舆图,览景物,稽建置,考风教,烺烺炳炳,足以观政治之涵濡,察疆理之规画,彰一王车书之统,垂千秋会极之谟。他如学校祠祀,则典章之旧也,赋税物产,则贡献之常也;河防经界,则带砺之雄也,而艺文之灿烂,英哲之选举,仕宦之政绩,乡贤之梗概,莫不犁然具备。后之君子,考文征献,亦庶有以综核时事,光昭圣朝治化之隆也已。

时乾隆二十一年(1756)岁次丙子仲冬月上澣谷旦

曹州府知府平江周尚质谨序

巨野有个传说

清代苏集村的刘藻聪明伶俐,能诗善文,因家境贫寒,只能步行赴京赶考,不料到达时才知考试已在前一天结束了。他在考院外徘徊时奇遇乾隆皇帝,一番问答恰与乾隆此前的一个梦境吻合,乾隆便为他单设考场。考完,天子见刘藻文章篇篇锦绣,字字珠玑,遂钦点其为独榜御进士。


  “传奇奶奶”姜淑梅的故乡在巨野县,她在新作《长脖子女人》中,也讲了刘藻的传说。说刘藻带兵打仗失败自杀,“皇帝知道了,很生气,赐他坠金死。人死了,皇帝还要见刘藻的真面,人头送到北京。皇帝见了刘藻真面,看在师生情分上,让人给刘藻做了个金头送回刘家。刘藻有个闺女,见到金头,闺女哭着说'金头、银头,不如俺爹的肉头’”。
  刘藻死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距今不过250多年,作为担任过太子太保、云贵总督、湖广总督的清朝高级官员来说,史书对他的记载实在是非常之少。家乡的这些传说与史实并不相符,是乡亲的口口相传逐渐将他神化,这与他曾给家乡带来荣耀,特别是纂修《曹州府志》造福乡梓有关。在乡亲的传说里,他一直是个好人、好官。
“天子临轩亲试之”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对于曹州(菏泽)来说是个重要的年份。
  这一年,雍正御批“陡曹为府”,曹州升格为府,其辖区与今大致相当。不久,雍正驾崩。九月初三,24岁的弘历登基,改元乾隆。两个月后,新帝颁下谕旨,催促大臣和各省应雍正两年前的谕旨,继续荐举博学鸿词之士。
  时为曹州府观城县(现聊城莘县一带)教谕(县学负责人)的举人刘玉麟(后改名刘藻)获得举荐,次年入博学鸿词科二等三名,全山东惟此一人。

  博学鸿词科是一种特别的科举考试,“天子亲诏以待异等之才”,就是为选拔在诗赋方面特别优异的人才而设立的制科考试,由皇帝下诏不定期举行。有清一代一共举办过两次,即康熙时的“乙未科”和乾隆举办的“丙辰科”。由康熙皇帝亲自主持的乙未科,称得上是中国科举史上规模最大、得人最盛的一次“制科”,所取的五十鸿儒安排优渥,大多成为颇负盛名的大儒,著述甚多。56年后,鉴于乙未科录取者得到的高官厚禄,乾隆新朝的士子们殷殷希望借助丙辰科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举跃上龙门。
  由天子亲自主持的考试所取之士,便是天子门生,何等荣耀。二科共取69人,这些博学鸿儒多数在政治上、学术上取得杰出成就,特别是在修志修史和衡文选才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散发的历史光芒已融入“康乾盛世”光辉的岁月长河。
  博学鸿词科仅设廷试,但须经三品以上官员保举才有可能获得廷试资格。举荐刘玉麟的是时任山东巡抚岳濬,其时不过32岁,比被举荐的刘玉麟还小两岁。已任职山东六年的岳濬本身就是个“奇人”,他是年羹尧得力下属岳钟琪的长子,典型的“官二代”,雍正初见岳濬就甚是喜欢,“好少年,大有可望的材料。加意开导之,如朕前谕,如亲子侄一般相待可也”。在帝王的着意栽培下,雍正任命岳濬为主政一省的山东巡抚,时年仅26岁,他应该是创造了清代一方大员年轻化的纪录。年轻的岳濬堪称刘藻的第一位“贵人”。

  丙辰科全国举荐一共267人,点录得中者区区19人,有人说刘藻真是好运气。细察这一过程,方知运气实在是为有实力的人准备的。
  保举这一任务由岳濬亲领。他先是下发通知由各府寻访“所辖内学行优异、操履清白之士”上报汇总,“济南等十府回称,各所属内悉心延访,不敢滥行举送”;然后,岳濬会同学政喀尔钦对入选士人“逐加面试”,最终选得“癸丑科进士牛运震、四氏学教授颜懋伦、观城县教谕刘玉麟、癸卯科举人耿贤举等四名均属文才优赡,试艺可观,堪备采选,理合据实保题”。
  这份由岳濬会同河东总督王士俊、提督山东学政喀尔钦亲呈,大学士张廷玉议复,乾隆批红的奏折,现在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
  通过保举这一关就很不容易。保举是科举的有效补充,但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选“亲”为能,借保举之公,以行己之私。丙辰科在保举阶段也发现了类似问题,在京有的大臣所荐举者,或为高官子弟,或为其故知亲友。江苏巡抚高其倬先后分两次保举11人,在题本中皆称“学赡文清,堪备采选”,显有滥竽充数之嫌。好在没有任何背景的刘玉麟遇上的是“务秉公心、勿狂私意”的岳濬。
  通过了严格验查、呈报后,刘玉麟启程赴京,准备参加御试。据《清实录》所载,御试的时间是乾隆元年九月,但该年早春,就已有一百余人陆续到京,刘玉麟也在其中。虽说已经当了六年的县学“校长”,但七八个月之久的盘缠,对家境贫寒的刘玉麟来说也是负担不起的。如何解决先至京诸士的衣食问题,乾隆关怀备至。乾隆下旨:“内外臣工所举博学鸿词闻已有一百余人,只因到京未齐,不便即行考试。其赴考先至者,未免旅食艰难,著从三月为始,每人月给银四两,资其膏火,在户部按名给发,俟考试后停止。”每月四两的补助,大大解决了刘玉麟的后顾之忧。

  九月,170余士子廷试于保和殿,“天子临轩亲试之”。十月,由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确定的丙辰科所取15人之名单公布(次年补录4人),一等5名,二等10名,刘玉麟列二等三名,相当于全国第八名。
  与乙未科相比,丙辰科以考试难、阅卷苛而著称。先是科目增加,在诗、赋之外,增加了经、史和策论;再是阅卷极为严苛。虽然同科应试的多为各地卓异之士,山东同来的另三人就非等闲之辈,还有已经出名的名家和大家,甚至政绩卓越的督抚,如沈德潜、袁枚、裘曰修、顾栋高、杨述曾等,都在阅卷中黜落,可见该科阅卷之严格。
  “滥举”的动向,引起阅卷大臣鄂尔泰和张廷玉警觉。果然,他们竟然发现了两张雷同卷和五张“文理荒谬”卷。在雍正朝越来越严的文字管束政策下,判为所谓“文理荒谬”者并不为奇,奇的是在天子的眼皮底下如何能打成小抄?
  官员申报,“查有两卷,其诗文系全首雷同,显有情弊,而文理亦属陋劣,应请开拆弥封,查出姓名,将本生及保举之员,一并交部议处。”经查,参考人王霖誊清文稿交卷后,遗落一张草稿,正被另一参考人徐廷槐拾得。徐考试中高度紧张,一天下来数易其稿,抄之又出错,苦不堪言,时间又快到了,情急之下“怔忡”(类似心脏病)发作,便将“拾来”的诗文抄之交上。后徐被革除进士身份,王则罚俸一年。

  刘玉麟凭的是实力闯过道道关口,一举跃上了乾隆朝的第一个“龙门”。在观城县十年的八品小官,一下成为天下士人仰慕的“硕学俊彦”、春风得意的“天子门生”。博学鸿词科由此开启了刘藻的开挂人生,也开启了乾隆与他三十年的君臣恩怨。
“毅然兴举,以成一郡之书”
  登科后,刘玉麟即获授翰林院检讨。之后,奉乾隆特旨而改名的刘藻三年一迁,到乾隆六年,升为内阁学士,任顺天乡试正考官。当年,又由乾隆亲自委任为提督江苏学政,在此任上年余,因淮安高邮生员闹赈降二级,保留宗人府府丞。
  刘藻被黜落在家,恰遇母逝,继续在家丁忧三年。恰此时新任曹州知府周尚质动议编纂府志,上门恭请刘藻出山,刘藻欣然接受。
  方志是我国独有的史学品类,清代则是方志发展的全盛时期,康乾时期为高潮的第一阶段。康乾深刻地认识到方志乃为“政事”之书,视其为“昭同轨、同文、同伦之盛”的得力工具,因此清廷要求地方官员领衔“监修”,由地方的“夙儒名贤”总纂,周尚质和刘藻正是这样分工的。
  历时两年,刘藻“尝与德政之暇,躬访书院遗址,与荆榛瓦砾间,创构而增扩之,以作育曹属士子。念吾曹考文征献,惟志乘是赖,若缓弗图,久益失据,爰鸠属邑旧志,毅然兴举,以成一郡之书”。

  总纂刘藻从体例的厘定、材料的选择、文字的起草润色,到全书的编辑定稿,无不广征博辑,条分缕析,考订详核,精益求精,使《曹州府志》具有较高的学术与史料价值。今人评价:“(《曹州府志》)撰修颇精,纵横兼顾,全书22卷,数十万字,详细展示了清乾隆二十一年之前几千年间曹州府的建置沿革、山川城池、名胜古迹、户口田赋、书院庙宇、各类人物、风俗民情以及与此有关的名家诗赋、撰著书目等方面的史料,堪称旧志上乘之作。”菏泽市档案馆现藏一套保存完好的乾隆版《曹州府志》原版。
  府志总纂不仅要把关文字,由于“文字狱”的震慑,也承担着一定的政治风险。清朝对汉族士大夫的防范很严,乾隆规定,各州县所修志书,“稿成先录草本,呈送本督院批阅裁定”。
  值得一提的是,刘藻所修《曹州府志》最早提出巨野金山为刘贺废塚,当代历史学家何兹全评道:“巨野东南的金乡山,在峭壁巉岩间有凿为三室的洞穴,邑志以为是秦始皇的避暑宫,明代还有人写诗吟诵此事。《府志》考辨有力地证明这并不是秦始皇的避暑宫,而是汉昌邑王所治寿域。昌邑王入立被废后徙封海昏侯而不得归葬此处。”这一考辨,现在得到了证实。
  博学鸿词科出身的刘藻至此可称得上“勋业”与“文章”二者兼而有之了,其流传至今影响最大的学术“建树”正是《曹州府志》。

  乾隆二十一年,刘藻丁忧结束,实授陕西布政使。数年累迁,湖北布政使、云南总督、贵州巡抚,直至乾隆二十九年,任云贵总督,进入了封疆大吏的行列。
  在云贵任上,刘藻游刃有余,官声颇佳,对当地的文化事业尤有建树。他在云南任上撰写诗歌声律著作《声调指南》并刊刻行世,在当世有一定的影响。在云南,他又一次发掘出优秀人才——钱沣。钱沣是乾隆时期著名的清官,其为官生涯最大的亮点是智破山东巡抚国泰贪污大案,沉重打击了国泰及其背后的和珅党羽,《清史稿》中赞他“以直声震海内”。
  刘藻到贵州后,感觉贵州教育比较落后,他恳请在云南卓有教名的张甄陶来贵州做贵山书院山长。为此,刘藻向乾隆上书:“滇省五华书院山长张甄陶,自主讲席以来,迄今五载,实能尽心训迪,著有成效,请令为贵山书院山长。俟满六年,抚臣就近考核,或照例奏请议叙,或送部引见示奖,临期再请酌办。”这等于给了乾隆一个建议——官办的书院山长也要考核。
  乾隆认为此议甚好,特将此题本转发各省,要求对省会官办书院“慎选山长,如果教术可观,六年之后,著有成效,奏请酌量议叙”。从此,考核官办书院山长成为定例,这促进了全国书院教学质量的提升。贵山书院是贵州省最大的官办书院,张甄陶倾心十一年,琢育人才累累,成为这一时期贵州教育史上最为著名的人物。

“此事实属大奇”
  乾隆二十九年,刘藻从贵州到昆明就任云贵总督,这是他二次任职云南。
  任职云南与贵州最大的不同,在于要处理与邻国缅甸的关系。清缅关系在乾隆时期可谓是跌宕起伏。乾隆初期,缅甸国内政权更迭,清缅两国刚确立不久的朝贡关系随之破裂,新兴的雍籍牙王朝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国势逐渐强大,随之发动了一连串对周边邻国的侵略战争。与缅甸相邻的中国,不断受到缅军的侵扰,清缅边境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终于在乾隆三十年,清缅之间的战争爆发了。
  乾隆晚年自称“十全老人”,“十全武功”是乾隆极为自豪的历史成就,持续七年的清缅战争位列其中,然该战前后四次战役,代价实在太大。第一次战役,主帅、云贵总督刘藻畏罪自杀;接着是大学士、云贵总督杨应琚被乾隆勒令自尽;第三次战役主将官、孝贤皇后的侄子明瑞吊死于缅军重围之中,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无法收场的乾隆再派傅恒主持战事,好在此次实现了罢兵议和,但傅恒染疫回国后不久也不幸死去。
  具体到第一次战役,刘藻固然举足失措,但乾隆任用刘藻这个没有任何军队履历的书生,出任正值边疆争端日益频繁的地方大吏,说明他太过轻敌。
  事态的发展很快证明,这真是乾隆一个非常错误的任命。

  四五月间,乾隆越来越频繁地接到刘藻关于边境侵扰的报告,乾隆态度渐趋强硬,谕令:“此等丑类,野性难驯,敢于扰害边境,非大加惩创,无以警凶顽而申国法。刘藻等既经调兵进剿,必当穷力追擒,捣其巢穴,务使根株尽绝,边徼肃清。恐刘藻拘于书生之见,意存姑息,仅以驱逐出境,畏威逃窜,遂尔苟且了事。”
  乾隆恐刘藻“拘于书生之见”,显示他对刘藻能否应付边疆形势有所担忧,故而谆谆教诲之。可惜,接下来发生的整控江的战事让乾隆对刘藻失望不已。
  乾隆三十一年初,乾隆本已调刘藻迁任湖广总督。然刘藻未及赴任,战事骤起,他陷入了万劫不复之渊。
  正月,乾隆接刘藻报:缅军侵入猛捧等土司所在地,肆行焚掠,次日前来迎击的官兵行至猛往时,猝然遭遇早已埋伏于此的缅军夹击,官军大败,损失惨重,“游击明浩被贼镖伤,参将何琼诏等己没于贼”,报此二员大将死于夹击。乾隆阅此大为恼火,下旨责问:“如此军机,何不即用六百里飞递?”
  反复详阅奏章后,乾隆发现刘藻所报前后矛盾,特别其表述的进攻路线与此前所呈地图的地名正好相反,哪个是对的?如果地图正确,说明刘藻的军报完全是错的。这令乾隆疑窦丛生,“其理殊不可解,此非绘图有舛,即系所报不实”。但乾隆还是耐心地指点书生刘藻,“着将朕朱笔记志之图发去,该督细看自知。仍着另绘详细清图,注明贴说呈览”。

  没想到,更荒唐的事发生了。
  没几天,刘藻呈报的已牺牲于战斗之中的游击明浩、参将何琼诏先后返回大营。
  原来,为迎击缅军,刘藻派明浩、何琼诏赴整控江防御,但二人没有严守军令,而是贸然渡江,以致遇贼失事。荒乱至极的刘藻并未核实详情,就请报何琼诏等阵亡,致不久后二人死而复生。在乾隆看来,刘藻这无疑是捏造事实,慌报军情。
  乾隆怒不可遏,严厉申斥:“该督办理此案情节甚属含糊纰缪,何琼诏、明浩等委赴整控江防堵莽匪,前至猛往遇贼败逃,又复谎报身死,此其法所难宥处。该督乃奏称冒昧前进,致失事机,是伊等反觉可嘉,何罪之有……此其支吾捏饰,难以欺三尺之童者,而刘藻竟坐受其朦混而不觉,不更可笑乎!”
  遂将刘藻降职为湖北巡抚,派陕甘总督杨应琚接任。杨应琚要从遥远的兰州赶来,乾隆同时命“杨应琚未到之先,刘藻须实力经理,若稍存五日京兆之见,以致贻误事机,必更重治其罪”。
  但这时的刘藻已经完全崩溃了,在等待杨应琚的一个多月里,进退失据,束手无策,频频失误。乾隆失望极了,将其革职查办。刘藻惊恐交加,还没等杨应琚到达,即于乾隆三十一年三月初三自杀。
  乾隆怒火中烧,致战事糜烂至此,竟还敢死给朕看?他加批的谕诣达到罕见的700多字,条分缕析,恩威并施:“此事实属大奇,刘藻办理莽匪一案,种种错谬不可胜举。朕因其本系书生,不娴军旅,所以加恩保全者倍至……刘藻自当倍加感激,于杨应琚未到之先,督率将弁益加奋勉,以期军务速竣,方不负朕始终矜全恩意。乃正当进兵决胜之际,竟忽尔自戕,实出情理之外。刘藻身任封疆,现在统兵进剿逆匪,将弁俱视其指挥,乃无故轻生,军行要务将欲委之于谁?”“(朕)屡次降旨传谕,并未有加伊重谴之语……岂可效匹夫之见,预办一死以逃法网。刘藻尚系读书明理之人,岂于君臣大义,全未讲明?”

  道理讲明,乾隆痛下苛责:“即从前朕于刘藻曲从宽典,实系格外矜全,今伊无故自刎,罪愆实由自取,不可不加以严惩。”想想还是不够,又追加谕旨:“是伊系已经革职应行治罪之员,将来旅榇回籍,止可如常人归葬,不得听其家靦颜建立墓碑,书刻原任总督及历官事实,欺诳乡愚。著传谕山东巡抚崔应阶知之。”
  至此,君臣三十年的情义恩断义绝。
  从此,刘藻成了一个近乎人间蒸发的封疆大吏,史无载,书无录,但他留下的《曹州府志》如今成为研究菏泽地区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底本”,对菏泽的文化与发展还在不断发挥着绵绵作用。


附:刘藻诗词


瓜洲 清·刘藻

五言律诗

落日瓜洲泊,春风贴水平。

片帆扬子渡,疏雨润州城。

客路莺花晚,渔村竹树清。

大观楼好在,遥对大江明。

秦淮 清·刘藻

五言律诗

一道秦淮水,长桥觅旧踪。

无边衰柳院,不尽夕阳钟。

人去三秋夜,客逢十月冬。

空闻船上笛,欲访竟何从。

十六日 清·刘藻

五言律诗

去岁皇华驿,板舆将母归。

五更村市月,一饭故山薇。

信寄江梅报,身随海燕飞。

又当箫鼓夜,千里望庭闱。

古风

惠山用东坡和王武陵窦群朱宿三诗韵 其一 清·刘藻

维楫无锡城,弥望烟云苍。

遥指惠山界,郁郁复堂堂。

故人具樽酒,扁舟如凫翔。

芰荷浮秋色,帆樯逗山光。

渐出蒹葭外,霏微闻妙香。

夙昔林泉兴,到此不能忘。

其二

言入惠山寺,不见寺中人。

石径松鳞古,玉甃泉流新。

清瘦森毛骨,水石相磨磷。

酌彼一泓乳,涤我万斛尘。

散步得胜概,意气凌高旻。

澹然忘身世,邈与泰初邻。

其三

扪萝陟东堂,空庭布修樾。

山外午炊熟,岩际钟声绝。

飒然风雨来,云水互明灭。

那能信宿留,夜煮寒泉月。

为叹岁月促,逝者如弩发。

谁是漱流人,一访烟霞辙。


驾鹤楼联联 清·刘藻

对联

一邱藏曲折;纵步有跻攀。


刘藻:纂修《曹州府志》、 文有韩柳遗风


刘藻:纂修《曹州府志》、 文有韩柳遗风


刘藻:纂修《曹州府志》、 文有韩柳遗风


刘藻:纂修《曹州府志》、 文有韩柳遗风


刘藻:纂修《曹州府志》、 文有韩柳遗风


刘藻:纂修《曹州府志》、 文有韩柳遗风


刘藻:纂修《曹州府志》、 文有韩柳遗风


刘藻:纂修《曹州府志》、 文有韩柳遗风

作者简介:

马学民,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先后在菏泽市十中、菏泽市实验中学、菏泽市开发区党群工作部、党工委政策研究室、丹阳街道办事处工作,曾任中共菏泽市开发区工委机关报《今日开发区报》主编,菏泽市民俗学会会员,菏泽市儒学研究会、牡丹区作家协会、开发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菏泽市祖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2012年主持编写《丹阳志》。主编《菏泽开发区史话》,参与编写《菏泽开发区社区概览》,《百村记忆》,《菏泽市开发区志》,2017年出版由菏泽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常健作序、150多万字的个人新闻作品集《春华秋实》一书。2011年起历时6年,牵头发起主修涉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陕西等23个省、700多个村、30万人的《开濮曹徐马氏族谱》。2017年11月份,《在“第三届中华家谱展评暨文创产品交流大会”上,经全国姓氏家谱专家综合评审,荣获“中华好家谱”最佳内容特等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