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记忆——忘记方方和她的日记,是结束言论纷争最好的方式

起初,因为回老家过年,对突然爆发的疫情十分惊讶和关注。这是第一次了解到对方方日记的争论。找来看了几眼,实在不对口味,迅速弃了。现在想起来,应该是自己对惨烈的事物本能的回避,还有对国内影视文学作品惯用的重度煽情的极度反感所致。

新冠疫情记忆——忘记方方和她的日记,是结束言论纷争最好的方式

随着国内疫情的发展,每天发生的冲突矛盾层出不穷,先是封城,民生问题,武汉和湖北人民的扩散,后来又有国外人员回国,留学生回国,外国人隔离,等等等等。但是随着问题一点点的解决,这些当时看来激烈的矛盾,都在化解后渐渐就消失了。刷刷新闻,方方日记的评论还是不停的充斥过来,挑拣着评论高,写的好的看了几篇,发现事情并不复杂,于是想了一下为啥这个话题会这么有生命力。

新冠疫情记忆——忘记方方和她的日记,是结束言论纷争最好的方式

从传播性上看,整个事件表面上是踩中了疫情热点,但是根子上其实是压到了我们民族的敏感神经(不知道方方她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国内疫情之初,国内人民惶恐不安,心急如焚;国外隔岸观火,幸灾乐祸。方方的日记以个人听说的内容加深了人们心底的惊恐,击中了在大灾难时人们心底对痛苦通感的神经。于是即便政府已经迅速调整了行动策略,方方继续以极度的痛苦为切入点,坚持着她的微观聚焦式的写作。国内疫情后期,国内人民的情绪渐定,渐渐有能力冷静审视疫情的发生过程;国外却逐渐陷入了比当初武汉更恐怖的状态,出于对自身严重缺陷的惶恐,转而攻击中国要承担各种异想天开的责任。这时方方继续将视角放在对国内,抓住疫情过程中的慌乱,咬定灾情是人祸,忽略已经问责官员的行动,坚持所谓的责任追究。回头看方方日记的轨迹,让人们隐隐的看见了她迎合西方视角,寻找所谓中国责任的脉络(国内很多的文学影视作品长期都是这个调调,很多国内寂寂无名,国外却赞誉有加,弥漫着吊诡的氛围)。至于后来神速的在国外出版,更是确认坐实了人们心中之前不安的猜测罢了。

新冠疫情记忆——忘记方方和她的日记,是结束言论纷争最好的方式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说,方方的日记这是什么呢?起初我以为是非虚拟性写作,应该算是纪实文学。可是通篇的据说和听说,令人不觉生疑,即便你写的再惨痛再动情,难免让人以为是作家的想象力在发挥作用。如果不算纪实,这是什么呢?算是写写个人所听所感的杂文吧。这倒是没问题,不过从文字表达和思想的启发性和突破来看,实在是乏善可陈(方方的朋友们居然拿鲁迅和乔姆斯基来做比,实在让人无言失笑)。所谓的文字力量,其实还是对善意感知的缺乏,对政府的作为不满,依据就是灾情中人们顾此失彼的凄惨,想想这和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恶俗煽情其实很相似,所以才让很多人一读就倒胃口。一个作家,文学作者,居然以这样的方式让人关注了她的作品,想想也是蛮尴尬的。要说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经常聚焦人民的凄惨,但至少文字精准,想象力层叠丰富,也不乏给人以思索的空间。而众人调侃方方也会得到诺奖,仅仅从作品而言,那实在是滑稽之极了。

新冠疫情记忆——忘记方方和她的日记,是结束言论纷争最好的方式

从贯穿始终的争议性来看,支持者众,反对者更多,正方反方都据理力争,各有道理。不过始作俑者方方本人的态度很有点意思。从一开始就怒目相向,给批评者冠之以“极左”“红卫兵”这样过时的称谓;在日记里明里暗里的指向是政府对她的打压,一开始还是对准一些有名气的批评者,不过一直没有等到官媒的批判,也就气势不足,直到环球时报的胡锡进的点评出现,方方终于如获至宝,将矛头集中对准胡锡进,像是得到了她要的实锤。不过我看胡锡进的两篇点评,也只是劝她平和些,批判的意味倒是没有,反倒提醒大家要宽容不同的声音。不过方方说胡的宽容说是恩赐,她不需要。这种怒目金刚,谁劝我我就打谁的态度实在是有些不堪了。突然想起来李敖这种以笔为矛的文人,学识之渊博,文字之丰富,就算要给别人扣帽子,也绝对不会扣的这么没有想象力,这么依据苍白。最近方方又很迷恋于转一些支持她的文字点赞,转一些骂她骂的比较不堪的文字证明反方全都是对她的迫害者,哎,这个人的形象实在是又在等而下之了。

新冠疫情记忆——忘记方方和她的日记,是结束言论纷争最好的方式

从她的支持者来说,有很多是武汉和湖北的本地人,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我们很多人不是亲历者,无法体会亲历者痛之深沉,需要擅长文字的人代他们宣泄内心的苦痛,这一切只有时间能平复。而方方的一些文人支持者们却让人感到形态可憎。有代表性就像张抗抗的鲁迅说和乔姆斯基说,读了以后感叹,这些人就是骂人也是站在庙堂之上,脚下的愚民们不足与辩的架势。动不动就看别人就是人性之恶,看自己就是伟大的批评者,看别人就是不懂反思的民族,看自己就是民族的良心。要我说真是够了。中国的文学走到今天这样无人问津的地步,话语如此的凋零残破,一个地方作协主席和一个国家作协副主席还要踩疫情的热点,才能得到些关注,你们也真是可耻的很了。中国各行各业突飞猛进之时,只有文学领域还故步自封,自以为是,自娱自乐。这些既得利益者拿着和时代不相称的名词对准别人,把持着话语权,自鸣得意的样子实在是恶心极了。互联网把大家拉到一起的同时,也把不同的意见推到眼前一尺的距离,以前也许只能和村头老王吵吵架,现在却要面对全球亿万人汹涌的不同的意见。方方和她的文人盟友们还抱持着落伍的思维,对互联网的趋近极度的不适应,见到批评者就忙不迭的扣帽子,要给人家启蒙启蒙,我只想送他们一句:您玩儿去吧(去字重读)。

新冠疫情记忆——忘记方方和她的日记,是结束言论纷争最好的方式

最后,我想劝劝还在关注这个话题,还在继续批判方方的朋友们(不想劝方方那样的文人,没有意义),疫情终将结束,生活还在继续,比批评方方这样的人更有意思的事情很多很多。时代在进步,中国不会因为几只嗡嗡的苍蝇停下脚步,这个世界好不好,取决我们大家共同实实在在的努力。放下方方,彻底遗忘她,让她在网络世界里彻底的自生自灭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