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圓子美食

自古至今,飲食文化淵遠流長。既世代傳承,又與時俱進;既去次留精,又不斷更新。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所創作與品嚐的味道和叫法自然不同,酸甜苦辣鹹,各有持色。桐樅屬文都,無論味道與名字,多取中庸之道。

01

糯米飯圓子

北方人稱的丸子,在我們家叫圓子,有團圓和圓滿之意。亦稱大菜,合雞魚肉三牲為四牲。紅白喜事,及其他正經飯必備之餚。這種圓子稱糯米飯圓子,亦有年的味道,每年臘底,家家戶戶必然要炸上幾鍋,過年慶團圓。也成為正月拜年時,酒桌上的墊肚之物。

炸糯米飯圓子,大多在小年與大年之間。先煮上幾升糯米飯,飯熟後盛在大盆中稍冷片刻。並準備一碗左右的山粉,將姜、蒜剁碎。至糯米飯不燙手時,將這些佐料撒入盆中,用雙手翻動搋揉至均勻時,將手洗淨開始搓圓子了。若沒有大的案板,用兩板凳架一簸箕,用潮抹布擦淨風乾,撒層山粉,搓好的圓子放在簸箕裡擺上一層。同時往鍋中倒油點灶。

各種圓子美食


待油燒沸時,香味四散。圓子便可以下鍋了,剛入鍋的圓子與滾油相遇,哧哧嗞嗞,響聲不斷,油更沸騰。並用鍋鏟子將圓子在滾油中不斷翻動,以防炸焦。一會兒功夫,白色的胚子在滾油中逐漸放黃變深。頭一鍋若不識成色,可用筷子夾開一丸,看看中間的炸製程度。如果熟透,即用笊籬撈起,用大一點的碗具裝好,置於灶廟或堂心大桌子上,添上筷子,先招待已故的老祖宗嚐鮮,小孩子們縱然垂誕欲滴,也不敢得罪祖宗去分一杯羹,因為太忌諱祖宗那無形的大手,會關愛晚生後輩,不露痕跡的撫摸會讓你頭痛無比。對美食只能饞而遠之,強嚥口水。

晚輩品嚐要到第二鍋出鍋,且稍等片刻,與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的情景雷同。不要餓都巴心的,小孩子總想伸手躍躍欲試,大人怒目圓瞪,大聲制止:“一副饞樣,都是五八年餓死鬼投胎的。”待大人嘗試無誤後,一鍋圓子就被小孩子們三下五除二了,從開始邊吃邊吹到狼吞虎嚥,甚至吃撐。也有在外鬧腳鄰居,聞香而至,蹭上幾個熱乎的毛圓子,遇到家裡還沒有炸的,主人還讓他捧上幾個,或者用碗裝上,帶回去給家人嚐嚐。

各種圓子美食


02

元霄

元霄,也是圓子的一種,時至臘月,濃濃的年味充滿了千家萬戶。中旬前後,開始浸糯米,數九寒天溫度低,約需浸一週時間,中間換兩次水,便將這發脹臃腫的米粒,用小瓢舀到石磨的磨眼裡,用人工磨成米糊。一般都是老年人下磨子,兩個年輕的推磨子,磨下用大洗澡盆接住。磨完後清洗好磨子,如果有其他人接著磨,就不用清得太乾淨。盆中的米糊,上面鋪上漿幅子或被單,於鍋洞裡掏些草本灰放在床單上,將米糊中的水分給吸收掉一部分。如果天氣好,還要曬乾一部分,保存好留著以後食用。

潮粉最先是下湯果,是搓成李子大的圓球,沒有餡,下到有水的鍋裡燒開就差不多了。有謎語云:嘎婆家裡一班鵝,搖搖擺擺下江河,沉的沉來飄的飄,嘎婆就來鏟子撈。只要鍋裡的湯果隨著沸水翻動上浮,就能夠食用了。湯果盛在碗裡,不需油鹽,上面撒上一層糖即可。有人愛吃糯米食,會撈上三大碗。自然也有不好這口的,用小口嘗試或吃些其他。


各種圓子美食



元宵,搓得大些,藍邊碗只能裝上三個。還得裝餡,餡是芝麻粉子,用炒好的炒米和炒熟的芝麻合在一起,用小石臼搗制而成,也有用純芝麻搗制的粉子,在搗的時候甭提有多香了。裝餡時將胚子捏成碗狀,芝麻粉還要加糖拌勻,每個裡挑一勺就行,然後將上口封好搓圓,也有封得不合格的,下鍋後露餡了。

元宵是隨做隨吃的,也有在炸糯米飯圓子時,做幾鍋用油炸的,油炸的元宵能保存一段時間,是用來在飯頭上蒸或下爐子鍋當菜吃的。糯米粉還要焊些大粑和芝麻芯的小粑,早上搭在稀飯裡,吃下去熬飢禁餓,不至於下地幹活時,未到飯點時就餓得沒有力氣幹活。

各種圓子美食


03

小麥圓子

小麥圓子,大多於端午時節,大、小麥相繼成熟,也正是青黃不接的糧荒之時。大麥還可以炒熟後磨成焦面,不算正餐,常作打尖充飢之用。小麥做法挺多,小麥糊,下疙瘩湯,發粑,扯麵,絞面,擀切面……最上等的美食就是炸圓子。

此時油菜已經收割,再衡量一下油壇裡的香油,距陳接新是否尚有多餘。若能綽綽,便可大方一回,美餐一次。小麥圓子不用搓,和粉時加入發粉和糖精,還要餳一下。待油燒沸,用手抓,一個一個放入鍋,或用湯匙挽,放進鍋裡的疙瘩不拘一格,形態各異,但也叫成圓子。

各種圓子美食


嘗有炸圓子打算之初,先必準備些小河魚或螃蟹。到時裹上面粉糊,放在油中一炸,就連平時吐掉的魚刺魚骨,也被炸得酥軟可口,一嚼即碎,平時卡喉的威力如同利箭,頓時變得如此柔和。

螃蟹那身金剛鐵甲,也禁不住高溫炮炸,立馬改變性質。那雙令人畏懼的大螯,在嘴中與牙齒相遇時,嘎嘣清脆,說剛還柔。細咀時如鍋巴,脆香有味,狼吞虎嚥時如大米炸的泡泡糖,不一堪擊,顯得用力過猛。

04

山粉圓子

山粉圓子,桐城特產。在六尺巷公眾號裡,篇幅挺多,飽受歡迎。其中描述製作全過程的甚少,今日就此話題,討論一下,不當之處還望行家不吝賜教,讓不會操作的人們能夠全面瞭解。

有兩種做法,其一,山粉圓子,看上去軟軟的,吃起來軟軟的,是其名號。將山粉用冷水和成糊狀偏稀點,倒香油抹鍋,灶下點火。至油嗞時,將糊狀物倒入鍋中,然後用鍋鏟子將鍋底的山粉糊快速地往鍋四周趕,趕著趕著,白色的山粉變成了近醬色。這時用鍋鏟子沿鍋四周往中間鏟,鏟得差不多的時候,用鍋鏟子將其托起,給它翻一下身,弄個底朝天。少許時間,一鍋山粉圓子就好了,這是媽媽的味道與手法,攤得挺薄的那種。

也有人喜歡厚一點的,粉和得稠些,下鍋後往四周攤慢一點,就形成厚墩墩的那種。攤好後起鍋放在砧板上摺疊,用刀切成塊狀。配上姜蒜等作料,最主要的還是紅燒肉或較多的豬油,加水燴入鍋中,燒沸即可。

各種圓子美食


手搓的山粉圓子,取山粉若干,用小火於鍋中烘焙。因山粉曬乾以後,仍多顆粒狀,下鍋焙時,用鍋鏟子翻炒,並將顆粒狀用鍋鏟子摁碎,因為要摁碎,焙時一鍋不宜太多,火不宜太大。至微黃時,顆粒狀也摁完了,盛起再炒。候全部炒好後用開水快速攪拌,山粉頓時變成醬色。若還有少許顆粒狀,開水進不去,就是菜做好後始終都是生粉,還是白色的,俗稱自俺睛。

全部攪拌均勻後,就可以搓成杏子大的圓子了。然後夥上紅燒肉及一應作料,在鍋里加火燜熟。吃起來讓人無法形容和下定論,看上去軟軟的,又並非入口即化,還有些筋道與嚼勁。雖然飽吸肉湯,但又油而不膩,據網絡相傳,有桐城人在的地方,就有山粉圓子陪伴,一道美味,與桐城人緊緊相連。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魚圓子和肉圓子,還有其他新型圓子不斷湧入市場。但傳統的圓子也沒有被淘汰,是因為已經在人們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含有地方持色與節日的氣氛。還有一門特長,既能作菜下飯,又可當飯飽餐,兩全齊美,這就是桐城的美味與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