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劉備,曹操,有沒有自己的主公,難道一開始自己就是別人的主公嗎?

燕園紅袖


三國札記:三國時代的主公是誰呀?

(作者(筆名):神兜兜)

小說《三國演義》深入人心,不僅是普通民眾,甚至還影響到了一些專家,尤其是突發爆紅的(原本非歷史專業的)三國專家,也往往將小說當作歷史,更引導聽眾,混淆了小說與歷史之間的嚴格界限,從而用小說或小說家之言,去探究歷史,發出許多疑問。本人只想效仿歷史專家先賢,作一些《三國志》札記,將現在熱門的三國話題與史書相結合,力求枯燥但又有閱讀趣味性,同時更要保持“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原則。

“主公”這個稱呼,《三國演義》迷們都應該熟知的,在小說中,屢屢出現主公,並且使得讀者們,將主公與上級混為一談,似乎覺得,上級或高級別的上級,就是主公了,誰是上級,誰就是主公了,甚至連一些“主公”詞條解釋,也被小說誤導了。

一、《三國演義》中的主公們,都有哪些人?

在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中,屢屢用到“主公”一詞,能夠被別人堂而皇之稱為“主公”的,按小說的章節順序,大致如下:

1、董卓:在第三回中,董卓看見丁原手下的呂布,神勇超群,頗為忌憚,當時董卓還不認識呂布,旁邊的李儒說到:“此丁原義兒:姓呂,名布,字奉先者也。主公且須避之”。這是小說中第一次用“主公”這個稱呼,把董卓稱呼為“主公”,從此開始,董卓就被帳下人員,都稱呼為“主公”了。

2、孫堅:第五回,孫堅被華雄打敗,被人追殺,頭上的紅色頭巾比較鮮眼,容易辨識,孫堅手下的祖茂說“主公頭上赤幘射目,為賊所識認。可脫幘與某戴之”,孫堅被手下人稱呼為“主公”了。

3、袁紹:第七回中,袁紹大戰公孫瓚,公孫瓚帳下跑出一個趙雲,把袁紹殺個措手不及,田豐慌對紹說“主公且於空牆中躲避”!袁紹也被叫作“主公”了。

4、劉表:同樣在第七回中,袁術將派孫堅去攻打劉表,劉表帳下的蒯良曰:“不必憂慮。可令黃祖部領江夏之兵為前驅,主公率荊襄之眾為援。孫堅跨江涉湖而來,安能用武乎?”,劉表被手下稱之為“主公”。

5、曹操:第十一回,曹操為報父仇攻打徐州,公孫瓚派遣劉備來協助徐州牧陶謙,曹操手下的謀士郭嘉進言道“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曹操也被稱為“主公”。

6、孫策:第十五回,孫策大戰太史慈,雙方勢均力敵,孫策手下的程普說“不須主公勞力,某自擒之”,孫策成“主公”了。

7、袁術:第十六回的“呂奉先射戟轅門”中,袁術派遣紀靈追殺劉備,紀靈說“吾奉主公之命,提十萬之兵,專捉劉備”,袁術成“主公”了。

8、呂布:第十九回,呂布被曹操圍困在下邳城,手下的陳宮說“容某先到關探曹操虛實,主公方可行”,呂布被稱為“主公”了。

列舉太麻煩,且數量太多。總而言之,“主公”的稱呼,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出現多達六十次以上,幾乎凡是一方大員或主要人物,都被手下人員,統一稱呼為“主公”,主公主公滿天飛。

二、史書中,尤其是《三國志》中,有沒有主公呢?

在二十五史正史中,極少出現“主公”稱呼。《史記》、《漢書》、《後漢書》中都絕對沒有出現過“主公”兩個字,而後晉朝的《晉書》中,出現過一次“主公”稱呼,都集中在《張軌(家族)列傳》中,張軌及其子孫,是依附於晉朝的涼州地方割據勢力,被手下人稱呼為“主公”。

從《史記》到《晉書》,其中,只有在《三國志》正文中,“出公”出現得最多,多達四次,《三國志》首創“主公”這個稱呼。全部列舉如下:

1、左將軍劉備被稱為“主公”:在《蜀書-法正傳》中,左將軍劉備打敗劉璋,佔領大部分益州(除漢中張魯外),劉備嫌棄老名士許靖,法正直言勸解說:"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老名士許靖雖然華而不實,但考慮到他的聲譽與名望,尤其是作為天下讀書人(士)的模範,法正向劉備建議,必須要重用許靖,劉備對於法正,那是絕對的言聽計從,毫不猶豫的就重用許靖,從而使得劉備留下了“寬能容士”的美譽。法正稱呼劉備為“主公”,這是《三國志》中第一次出現“主公”這個稱呼,法正是喊出“主公”的第一人。

2、左將軍劉備被稱為“主公”:還是在《蜀書-法正傳》中,蜀郡太守法正,為人縱橫,其他官員有些無法忍受,鼓動軍師將軍諸葛亮向劉備打小報告,"法正於蜀郡太縱橫,(諸葛)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而此時左將軍劉備在荊州公安城,正忙於和孫權分割荊州地盤事情。諸葛亮審時度勢,沒敢向劉備打小報告,回答那些人說“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在此時此處,左將軍劉備帳下的人,包括諸葛亮,都稱呼劉備為“主公”。

3、左將軍劉備被稱為“主公”:《蜀書-彭羕傳》中,龐統、法正兩人都將奇才彭羕舉薦給劉備,劉備對於彭羕的才能,是絕對認可的,並超級提拔,“拔(彭)羕為治中從事”。不過,彭羕為人比較驕橫,恃才傲物,和法正一樣。諸葛亮屢屢進言劉備,導致彭羕受到徹底冷落,而後的彭羕與平西將軍馬超的對話記載中,兩人都將左將軍劉備稱呼為“主公”。

4、左將軍劉備被稱為“主公”:《蜀書-蔣琬傳》中,擔任”廣都(縣縣)長”的蔣琬,經常喝酒不幹正事,左將軍劉備對他非常不滿意,想找個罪名殺死蔣琬,“將加罪戮”,軍師將軍諸葛亮認為蔣琬有類似當年龐統的能力,就勸說“願主公重加察之”,希望劉備再加以觀察。劉備應該是重用觀察後,認為蔣琬能力遠不及當年的龐統,最終採取折衷辦法,既沒殺死,也沒留用,罷官為民算了,“(劉備)乃不加罪,倉卒但免官而已”。此時此處,左將軍劉備被諸葛亮稱為“主公”。

三、在《三國志》中,只有特定時期的劉備,才被稱為“主公”。

上面列舉的《三國志》記載,全部出自於《蜀書》,在《魏書》和《吳書》中,都沒有出現過“主公”這兩個字。而且,用“主公”來稱呼劉備,都是集中在左將軍劉備打敗劉璋到當漢中王為止的這一時間段內。在此之前的劉備,沒人稱呼他為“主公”,劉備當上漢中王后,也沒人再稱呼他為“主公”了。

在史書《三國志》中,只有一個人被稱為“主公”,那就是劉備,且是在特定時間、特定時期的劉備,才會被手下人或史書稱呼為“主公”。

四、應該是《三國志》作者對劉備的保護或尊重。

在古代,尤其是史書中,對於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往往用“官職”或“爵位”來尊稱或代替。而三國時代的劉備,身份有些特殊,在劉備打下益州到稱漢中王之間,劉備的官職太多了,左將軍、益州牧、荊州牧、豫州刺史等四個職位,若按官銜來直接稱呼,那實在太麻煩了;且這些官職,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論官職,都無法達到“三公”級別,不能明正言順的稱之為“公”。而此時的曹操,早已當上“大將軍”或自動降級為“司空”了,史書中,就堂而皇之的稱他為“公”,那個是明正言順的“三公或三公級別的”公。

而此階段的劉備,稱呼上比較麻煩,官銜太多,卻又沒到“三公”級別,也許,陳壽首創了“主公”這個稱呼,或者,是法正首創“主公”這個稱呼,專門用在劉備身上,屬於對先主劉備的格外照顧吧。

在二十五史正史中,《三國志》首現“主公”這個稱呼,是《法正傳》中的法正最早提出這個稱呼,這個稱呼,是特定時期的劉備專用稱呼。

五、史書中極少出現,明清小說中卻大量湧現各式各樣的主公。

“主公”這個稱呼,在《三國志》之後的史書中,極少出現,似乎就在《晉書》中出現過一次,是指晉朝涼州地方割據勢力的張軌及其子孫。而歷朝歷代的皇帝或諸王、諸侯們,都沒被稱為“主公”的,公主一直有,主公卻沒有。

史書中沒有主公,在明清小說中卻湧現大量“主公”,除《三國演義》外,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吳承恩的《西遊記》等,都出現“主公”這個稱呼。

主公,在明清小說中,往往是下級對(高級)上級的統一稱呼,似乎像電影裡的“老大”這個稱呼一樣了。

一些網站對於“主公”這個詞條的解釋,比如:“主公:1、臣下對君主的稱呼;2、僕役對其主人的尊稱;3、賓客對男主人的尊稱等意思。”,但是,對於“臣下對君主”或“僕役對主人尊稱”的引用詳解時,引用的,都是明清小說而已,沒有任何史書文獻為依據。

故按明清小說中的用詞或理解,“主公”就成為“臣對君”或“僕對主”的專用稱呼了,反過來,一旦尊稱誰為“主公”,那也就是自認為是“臣”或“僕”了。在小說中,呂布稱呼過董卓為“主公”,那呂布就是董卓的“臣”或“僕”了,而不是史書中的直屬上、下級關係,呂布殺董卓,自然被引申為“臣弒君”或“僕殺主”了,成為“不忠”的形象代表了。

小說是小說,史書是史書,曾看見一些網文,提及“張遼的主公”、“徐晃的主公”,覺得有些怪異,只是想說明一點歷史而已,別無他意。

參考書目

《史記》

《漢書》

《三國志》

《後漢書》

乃至《清史稿》等二十五史等。





神兜兜三國


《三國演義》中的三個國家形成於漢代未年,由於朝廷裡官遼腐敗,各地豪強並起,引起社會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艱難了,就引起“黃巾軍”起義。朝廷就號召各地軍民起來抗擊黃巾軍,各地豪強逐漸互相征伐,擴大自己的地盤,形成了一箇中央集權衰弱,難以節制各地豪強的局面。漢宣帝時就受十常侍的控制,後來何太后的侄兒何進當了大將軍,想誅殺十常侍,邀董卓進京勤王,由此開始了各地軍閥逐鹿中原控制漢朝幼年皇帝的爭奪戰爭。

他們三人中僅有一個人有自己的主人公,另外兩個人一開始便是別人的主人公?

東吳的諸候孫策文武雙全,接父親的班後,到朝廷議事,因得到漢朝傳國玉璽與董卓爭執不下而咀咒賭氣回江東,佔據江東四州四十五郡,後來又增加四郡,處於割據一方的諸侯,孫策死後孫權繼承;

曹操因王允用計誅殺了董卓後,西涼起兵殺到京城又殺了王允,控制了朝廷漢幼帝又被一些宦官偷出到處躲藏,後來朝廷一些官員就邀請曹操帶兵入朝保架,正中曹操下懷,從此曹操就控制了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了逐鹿天下的的討伐戰爭;

劉備在沒有地盤,沒有封號的情況下,為了恢復漢室江山,驅逐曹操控制朝廷的局面,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硬是在劉章的領地蜀中打出一片天地成立了蜀漢政權。

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僅僅只是曹操由漢獻帝封為丞相,號令全國,但是東吳的孫權、蜀漢的劉備都不受曹操的節制,跟朝廷沒有隸屬關係。因此而引起的年連征戰不休。

綜上所述,孫權,劉備,曹操三人只有曹操擁有“名義上”的主公一漢獻帝,而孫權和劉備由於漢獻帝受曹操的控制,漢獻帝劉協沒有實際權力,所以他們二人就沒有主公,一開始就自己是主公。其實漢獻帝劉協受曹操的控制,實際上曹操也是自己是別人的主公。


崑崙之柏


魏蜀吳三國的領袖中,劉備是混得最慘的,而且是從頭到尾都很慘。曹操是官三代,家大業大,還有倆龐大的家族作為支撐。

孫權那就更不用說了,江山都不用自己打,還沒20歲就成了江東之主,典型的富二代,父兄給他把基業搞得結結實實,一出生就走到了別人的終點。

再看看劉備,那是真的慘,掛著個漢室宗親的名號,卻只能依靠賣草鞋過日子。為什麼?因為東漢末年至少有100萬漢室宗親,你這一號連根毛都算不上。

因此劉備投靠的主公,那就多了去了。從最早的公孫瓚,到後來的陶謙,再轉投曹操門下,繼而投奔袁紹,最後南下到達劉表處,這才建立了自己的旗幟。


這傢伙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奮鬥的前20年一直過著漂泊的苦日子。反觀曹操,一出場就是西園八校尉之一,那是皇帝身邊的親信,此後直接回家招兵買馬建立自己的隊伍,絲毫不含糊,為啥?

家大業大你比得了?人家父親的太尉都是花錢買的,你劉備做一個小縣令都需要靠在戰場上拼命,這就是差距。用川建國的那句話來說:這或許就是人生吧!

換一般人也就認命了,找個靠譜的單位上上班,朝九晚五,小日子勉強還能過得去。曹氏公司和孫氏公司,都是上市公司,去哪兒上班都行。可劉備非要做常人不敢做的事情,他整合了天下剩下的那些小公司,最後組建成了自己的上市公司,實在是讓人讚歎。


曹操和孫權,一出場就是主公。

  • 官三代曹操:

曹操的爺爺曹騰,那是東漢著名的大宦官,把持朝政多年,撈了大把大把的票子。因此他收養的兒子曹嵩,也就有錢給自己買官了。

東漢末年這政局簡直讓人哭笑不得,三公這種級別的官位,居然也能花錢買?曹嵩自己沒什麼本事,但是靠著義父留給他的家產,一路買官,青雲直上,做到了太尉的職位。

一下子成為了天下兵馬大元帥,看來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此後曹嵩退休,還不忘拉兒子一把,他將曹操也安排到了官場之中。

曹操剛出仕,那就是洛陽北部尉,洛陽是東漢都城,一出場就成了天子腳下的官員,可見曹嵩還是出了不少力的。此後曹操一路飆升,成為了漢靈帝身邊西園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三國志》

在董卓亂政以後,曹操不願跟著他為禍人間,所以主動離開洛陽,回到家鄉招兵買馬,聯絡上了曹家和夏侯家的宗室們,因為錢多,所以很快就拉起了一支隊伍。

所以說曹操從起兵開始,就一直都是主公,只有別人給他打工的份,他從來沒有給別人打過工,這就是曹操的特別之處。


  • 富二代孫權:

再看孫權,其實孫權最初是沒有繼承權的,因為江東的基業,不是他老爹孫堅打下來的,而是他老哥孫策打下來的。

而且孫策是有兒子的,雖然年紀小,但完全可以找人輔佐。可是江東局勢動盪,天下大勢不明,孫策不放心幼子上位,只好將大位傳給了孫權。

因此孫權最早還是有主公的,這個主公就是他哥哥孫策。雖然是親兄弟,可還是要明算賬的。孫權屬於撿了個漏,要不一輩子還是得服侍自己的哥哥和侄兒,成不了真正的主公。

孫權字仲謀。兄策既定諸郡,時權年十五,以為陽羨長。郡察孝廉,州舉茂才,行奉義校尉。漢以策遠脩職貢,遣使者劉琬加錫命。琬語人曰“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三國志》

在孫策死後,19歲的孫權立刻就成為了江東數百萬人的主人。19歲的劉備還在賣草鞋,19歲的曹操才剛剛成為洛陽北部尉,可見孫權的起點是他們倆可望而不可及的。


劉備的起點,低得有點可怕。

相比較曹操和孫權來說,劉備真的是啥也不是。他們一個村的人,全都是漢室宗親,上到七八十歲耕地的老農夫,下到剛剛呱呱墜地的孩童,都可以自稱為漢室宗親。

因此劉備這種平民出身的貴族,根本就不值一提。別說靠著這個招牌出去招搖撞騙了,就連一口飯他們都未必能吃得飽。

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三國志》

劉備的父親死的早,因此家裡都靠劉備的母親操持,隔壁的叔叔也時常接濟他們家。劉備稍微長大了一些以後,便跟著母親一起做起了手工藝品,那就是草鞋。

一般都是母親在家編制草鞋,劉備再拿到市集上去賣,靠著這點手工藝品,劉備勉強能活下來。可這不是長久之計,劉備一直在想著出路。


人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從來不考慮未來的路怎麼走。被動地過日子,和主動地思考未來,在今後的日子裡,絕對有天壤之別。

顯然劉備是後者,在叔叔的資助下,劉備得以出去遊學,這是劉備改變人生的契機。這期間他認識了著名的富二代公孫瓚,和他成為了同學,為以後的日子鋪路。

遊學歸來以後,其實劉備還是啥也不是,混得太慘,依舊只能靠賣草鞋過日子。如果沒有黃巾起義,劉備可能就被埋沒了。

  1. 黃巾起義後,劉備在張飛的資助下,協同關羽、張飛一起招募了幾百人,開始對付黃巾軍,因功得到了一個縣令的職位。
  2. 此後他不滿被收取賄賂,鞭打都郵,掛印而走,估計關羽掛印封金就是跟劉備學的。劉備辭職後投奔了老同學公孫瓚。
  3. 在徐州牧陶謙求救的時候,劉備向公孫瓚借了三千人馬前來支援陶謙
    ,此後陶謙居然將徐州牧的位置讓給了劉備。
  4. 好景不長,劉備的徐州被前來投靠的呂布給佔了,劉備只好轉投曹操門下。得知曹操的野心以後,劉備果斷與之決裂,重奪徐州不成後,隻身逃亡到了袁紹處。

關羽戰敗後投降了曹操,幫著曹操殺了袁紹不少兵馬,因此劉備覺得很危險,便再次逃竄,這才到了荊州之地,成為了劉表的部下。


總結:靠自己的努力,沒什麼不好的。

很多人在怨天尤人的時候,其實可以看看劉備的人生經歷。前半生劉備基本都在顛沛流離中度過,從來沒有一個安穩的棲息地,但是劉備沒有放棄過。

他可以不斷轉投主公,但是他心裡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這才是一個人在奮鬥的過程中,應該要擁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