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之德育:中学德育工作就是要返璞归真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女儿,叫卡丝·戴莉,一直想当个歌手,不幸却长了满口龅牙。第一次公开演唱的时候,为了显得有魅力 ,她一直想用上唇盖住突出的门牙,看起来十分可笑,结果演出失败了。

有人听了他的演唱,认为他很有天赋,便坦率地告诉他:“我知道你不喜欢自己的那口牙齿。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张开你的嘴巴,只要你自己不以为耻,观众是不会在意的!”卡丝·戴莉接受了他的建议,从此,她演唱时关心的只是观众,而不是自己的牙齿,后来她终于成了著名的歌星.

卡丝·戴莉是幸运的,她遇到了能够通过她的外在表现,窥测其心理特征的人.他可以通过卡丝·戴莉的心理特征,用她可以接受的方式、鼓励她勇敢地面对观众,观众是可以接受她的不足之处。卡丝·戴莉当时的心理我认为就是一种心理障碍,这个人非常高明,高明之处在于能够把握卡丝·戴莉的心理特征,通过卡丝·戴莉的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开导,并且语言和语气恰到好处,既不伤害她的自尊,又能起到激励作用。

我们现在的学生就没有这么幸福了,我们的学生德育工作很多都是强制化教育,也可以说一种“圣人”教育,目标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现代的“圣人”,大多数是教育者的把学生都当着“圣人”,这就严重的违反了人的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对于教育来说,也就违反了最基本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假如就按照“圣人”教育理论我们社会能够把每个学生都能培养成为“圣人”或是“君子”,那么又会出现什么情形呢?《镜花缘》里有一个“君子国”的故事,很值得我们思考:

 一个叫唐敖的人,由于宦途受挫,跟随他的妻弟林之洋到海外去游历。途中经过了许多国家,见识了许多奇风异俗。他们经过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君子国”。君子国里的人,个个都以自己吃亏让人得利为乐事(也就是孔融让梨式的“君子”或“圣人”)。小说的第十一回描写了君子国里一名隶卒(在衙门里当差的小兵)购物的场景:隶卒手中拿着货物道:“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低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卖货人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敝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只听隶卒又说道:“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方为公允。试问哪个腹中无算盘,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谈了许久,卖货人执意不增。隶卒赌气,照数讨价,拿了一半货物。刚要举步,卖货人那里肯依,只说“价多货少”拦住不放。路旁走过两个老翁,作好作歹,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接着小说又描写了另一笔交易。这笔交易中的买方认为货色鲜美索价太低,而卖方则坚持自己的货色既欠新鲜,又属平常。最后成交时买者尽挑了次等货物,引起公众议论,说买者欺人不公,买方只好将上等货下等货各携一半而去。第三笔交易的双方是在银子的成色和分量上发生了争执。付银的一方硬说自己的银子成色欠佳,分量不足,而收银的一方则嫌成色超标,戥头又过高。无奈付银人已走远,收银人只好将他觉得多收的银子秤出,送给了过路的乞丐(乞丐是从外国来的,君子国里不可能有乞丐)。

由此可见,按照我们现在的德育要求,我们的德育就是一刀切地把我们的学生统一化要求,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谦谦君子。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按照我们的要求变成君子,固然是好,但君子国也矛盾重重,也就更容易产生“专门利己,毫不利人”的小人,“君子国”也就变成“小人国”了(乞丐就会充满我们的社会)。另一方面,我们目前很多学校把不能量化的德育量化了:按开始成绩分类,每次考试后,我们的任课老师和班主任都会认真研究研究学生的学业成绩,每科90分以上为尖子生、每科80分以上为优等生、每科60—80分为中等生、每科60分以下为差生或者是后进生;按纪律表现分类,对老师唯命是从和积极替老师与学生排忧解难为优等生(从来不迟到旷课)、表现一般为中等生(偶尔迟到几次但是不旷课)、经常迟到旷课和上课不注意听讲破坏课堂教学次序的为差生或者为后进生。于是乎,尖子生成为每个老师的骄傲、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丢了!也就是老师眼中的“君子”,他们所组成的一集体就是“君子国”,于是“小人国”(差生集团)也就相应的出现了。

当学生成为我们认为的差生时,我们又不能正确对待,对于老师认为的差生,就是当头棒喝,一棒子打死完事。这样老师图个痛快或者发泄自己的愤懑,学生可能因此被激怒由顺服的绵羊变成愤怒的饿狼,从此到处流浪,魂不附体,成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眼中钉、心中刺,老师和这样的学生就分道扬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差生”在老师眼中就越来越差,老师和班主任在他们心中也就成了万恶的“旧社会”。这就是老师的不对了,也可以说这样的老师不配做老师,因为他连最基本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就不懂。学过心理学的人就知道:人在儿童时期依赖性很强,这是他对老师是言听计从;到了少年时期,由于身心的发展,他们的依赖性逐渐减弱,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就极力想摆脱社会、家庭和学校老师的束缚,又由于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我们就更不可能对把所有的学生放在一起统一化要求了;到了高中阶段,也就是学生基本成熟阶段,这种意识就更加加强,我们就更不应该这样做了。

有人可能又要说:“不那样做?又应该如何做啊?”其实,我们的学生不能这样来分类的,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的,不能因为他的分数低一点、纪律差一点、与老师顶撞了一下嘴等就把他化为“差生”。大家是想一想,如果我们老师偶尔迟到或与领导顶一下嘴,领导把您化为“差师”,您又如何着想?我们早就该抛弃过去陈旧的观念,学生有点错是很正常的,当他们做的不对时,您用“听了卡丝·戴莉演唱的人说:‘我知道你不喜欢自己的那口牙齿。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张开你的嘴巴,只要你自己不以为耻,观众是不会在意的!’”一样的方式来告诉您的学生他的不足和错误,他应该如何做。这就是说老师必须遵循人的心理发育规律和教育学规律,否则,适得其反,您痛苦,学生也痛苦,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君子国”,当然也没有“小人国”。

孔子曾经说过:“有教无类”。实际上,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首选要掌握好专业知识,一切事情按规律办事,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这才是德育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中心”!遵循规律,遵循真理,也就是我们的德育工作要回归真理,返璞归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