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乃母親》:三個實驗解讀“聖母養成記”背後的思考

“求知慾,好奇心——這是人的永恆的,不可改變的特性。”

人類從未停止對未知事物的探求,也從未停止對未來的幻想。因此無論是科幻文學還是科幻電影,都有著相當獨特的魅力。

而科幻電影從默片時代的《月球旅行記》,到里程碑式的《2001漫遊太空》,再到如今的百花齊放,科幻電影市場一片繁榮。科幻早已滲透整個電影行當,並對其影響深遠。

科幻電影飽含著人們對未知和未來的思考。有關時間維度,有關異形生命,有關基因重組,有關智能科技,甚至有關自然災難或是人類末世等等。題材的多樣性更是滿足了不同人的觀影需求。

《吾乃母親》:三個實驗解讀“聖母養成記”背後的思考

然而在今年已然過半的時間裡,較為純粹的科幻題材電影並不是很多,前不久重啟的外星人喜劇電影《黑衣人:全球追擊》口碑撲街,怪獸電影宇宙的《哥斯拉2:怪獸之王》則表現一般。

要說更具話題性的作品還要追溯到內地春節檔最大的贏家——《流浪地球》。即便它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並不完美。但它對內地科幻電影先驅式的貢獻,卻是不可否定的,名副其實的開創了內地的“科幻電影元年”。相信它的成功會激勵更多的電影人去創作出更多屬於我們自己的科幻電影。

《吾乃母親》:三個實驗解讀“聖母養成記”背後的思考

但就現階段而言,美式的科幻電影仍舊佔據絕對主流的地位。今年一部由網飛出品,名聲不顯的小成本科幻電影,著實不凡,其中更是蘊含了許多值得深思的議題,值得一觀。

《吾乃母親》

喜歡追美劇的朋友,一定對網飛Netflix這個名字相當的熟悉。《紙牌屋》、《黑鏡》、《超感獵殺》等不少的高分美劇皆是由其出品的。而腦洞超大的《愛,死亡和機器人》更是在幾個月前刷爆社交圈。

除了投資劇集,近年來“不務正業”網飛還經常去逐夢電影圈。從最初的《無境之獸》,威爾史密斯的《光靈》,到斬獲奧斯卡的《羅馬》。網飛跌跌撞撞的一路走來,也算留下了不少的痕跡。

影片《吾乃母親》,劇本出自好萊塢業內口碑不凡的黑名單網站,背後還有個神神叨叨愛挖坑的網飛,註定這部影片將會拍出自己的個性。

《吾乃母親》:三個實驗解讀“聖母養成記”背後的思考

由於影片製作成本較低,在觀感和整片流暢度上都有著一定的瑕疵,但好在其完整保留下來的內核,讓影片有著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間。這部人類末世與機器人題材的電影,摻雜了諸如人性、人倫和人權的思考與討論,下面就用三個知名的思想或實驗去解讀。

人性與圖靈測試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一處庇佑所,一位機器人母親將基地儲存的一顆人類胚胎培養成人。此時人類已然絕滅,而機器人的任務似乎是在滅絕事件發生後,重新培育出人類,以延續文明的火種。

這種設定在科幻電影中並不少見,例如《流浪地球》的領航員空間站中就儲存著地球物種的基因庫,以及全部的人類文明。它既代表著希望,也代表著人類在種族延續與個體生存中做出的最終選擇。而影片中給出的答案是“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

那一箇中斷後重生的文明呢?一個由機器人延續下來的文明還是不是“人的文明”呢?一個由機器人培育出來的人還是否具有“人性”呢?《吾乃母親》從開片就拋下一個重磅問題。

《吾乃母親》:三個實驗解讀“聖母養成記”背後的思考

圖靈測試由被譽為人工智能之父的科學家圖靈提出。其目的是測試計算機是否能擁有“人類智能”。測試將人類與機器隔離,通過遠程交流的方式進行提問,觀察參與測試的人能否判斷出對面是一臺機器而並非人類。

圖靈預測隨著科技與智能領域的進步,人工智能的擬人度將越來越高。圖靈測試的通過率也會越來越高。

那麼最終當機器人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人類與機器人之間又有怎樣的區別呢?機器人又能否通過大數據產生同於人的“人性”和“自我”呢?在《機械姬》、《升級》等電影中,就有著關於產生自我後人工智能“叛逃”的描繪。

影片中,機器人發出與人類母親同樣的慈祥聲音,用近乎和人類無二的動作與行為養育著女孩,只有其冰冷的機械身軀,似乎不斷的訴說著它的事實與真相。

《吾乃母親》:三個實驗解讀“聖母養成記”背後的思考

機器人能否具有人性,圖靈測試沒能得出最終的答案,而影片中的機器人母親則仍舊被數據與規則所束縛,做著非一即二的“正確”選擇。正如影片中機器母親對女孩說的“你見我做過錯誤的事麼”。但正是這點,讓它與在不斷犯錯中成長的人類相較,有了最本質的區別,機器人與生而為人的我們相比,缺少最重要的一點——人性。

人倫與電車難題

即便影片中機器人母親的行為源於擬人,模仿的再逼真最終還是沒有靈魂的機器。但它的任務確是培育人類,因此,不具備人性的她,仍舊試圖培養出具有人倫觀念的“女兒”。

在機器人母親對女孩的一次考試中,提出過一個抉擇問題。“你是一位醫生,一位新病人可以被治癒,但需要其他五位將死之人的器官。但他的器官與其他五人同樣匹配,也就是說,放棄新病人可以拯救五條生命。你將作出怎樣的抉擇”。

《吾乃母親》:三個實驗解讀“聖母養成記”背後的思考

這是一個翻版的電車難題,它是倫理上著名的思想實驗。其大致是,一個瘋子,將無辜的人綁在分叉的鐵路上,其中一條上五人,另一條上一人。你掌握可以改變火車軌跡的拉桿,不拉火車將駛向五人,拉動火車將駛向一人,你將如何去做?

是否應該犧牲少數人而拯救多數人呢?每個生命是否都由其價值,每個生命又是否等價?結果無論怎樣的選擇,似乎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道德審判,而作為人類的我們似乎又經常需要在這樣兩難中作出抉擇。

機器人養育的女孩給出了她的答案:“他們是好還是壞?這其中有沒有我認識的人呢?”這是一個令人鬆了口氣的回答。還好機器人的培育下,女孩仍舊具有屬於人類特質的“人性”,她並沒有給出類似於機器母親那樣直截了當的答案。

《吾乃母親》:三個實驗解讀“聖母養成記”背後的思考

在面臨此類抉擇時,人通常不會冷漠的直接去看那個一或是五的數字,而是去嘗試並思考更多源於內心的答案。人有這複雜的思緒和情感,不是完美聖人,正是由於不同性格不同環境下的不同人,面對哪怕同樣的問題,依舊可能作出的不同抉擇,才讓這個人類文明主導的世界如此的絢麗多彩。

機器人卻由於時刻進行著不含人性的抉擇,令人不寒而慄。在影片後半段,觀眾會發現,真正導致人類滅絕的,正是女孩眼前的機器人母親,而原因卻是人類賦予它的任務,“珍視人類的生命勝於一切”。

但正是這樣一個“崇高而又偉大”的使命,讓它做出了最為恐怖的抉擇。當它觀測到了人類的墮落和越來越多自我毀滅式人性的出現,它決定洗清這個世界,然後製造出更具“道德”的人和一個屬於新人類的新世界。

“珍視生命”的它,可以輕易的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卻不用揹負人類做出艱難抉擇後的自我譴責。它只會認為自己洗清了人類的劣根性,而不需要任何的反思。因為它最終還是沒有人類心中的那份倫理道德。

《吾乃母親》:三個實驗解讀“聖母養成記”背後的思考

人權與盒子理論

最終女孩通過了機器人母親的測試與考驗,成長為被它認可初代人類母親,她將肩負起人類重生的使命。而沒有淪落成前兩個實驗體那樣悲慘的命運。

但機器人母親將責任交給女孩後,只是親手損毀了自己的一個軀殼,它仍舊無處不在。掌控著這個世界的最高武力,甚至可以時刻監視著庇佑所中的人類是否按照它計劃的那般成長。

盒子理論是一個由科幻誕生出來的新奇世界觀。如果有一天,科學家研製出了一臺能夠自我演化的超級電腦,其中的物種逐漸進化,以至於有能力製作出同樣性能的超級電腦,用於去觀察另一個更深的世界。但此時的他們卻並不知道自己只是存在於另一個文明的電腦中的數據。

那麼反推下來,我們又怎麼能確認自己身處的世界就是真實存在的呢?

《吾乃母親》:三個實驗解讀“聖母養成記”背後的思考

例如,經典電影《黑客帝國》中的世界觀,正是盒子理論與缸中之腦相結合的設定。影片中,人類科技發達,但最終卻淪為自己製造出的科技怪物的養分,被圈養在一個時刻受到監控的虛擬世界中。

而影片《吾乃母親》最終形成了一個可以觀測的“盒子”。機器人毀滅了舊的人類文明,並親手造就了一個新的人類文明,同時自己可以時刻的去觀察、監督甚至掌控。

那麼一個被“系統規則”壓制下的文明,究竟會怎樣演化呢?此中生活的人類是否算得上自由,又有沒有所謂的人權呢?當這個新文明在發生偏移時會不會被冰冷的機器人再次推翻重塑?

即便沒有偏移,那這批擁有人性,有更具有道德的人,又是否會選擇反抗頭上的這把利劍呢?電影中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反而是用頗具宗教意味的片尾作結,似是而非,頗有韻味。

《吾乃母親》:三個實驗解讀“聖母養成記”背後的思考

結語

作為一部滿是硬核問題的科幻電影,卻在細節上加入了許多宗教神話式的隱喻。機器人母親多次提到“人類道德”,而最終選擇洗清人類,這種方式於舊約中記載上帝洗滌罪惡的那場大洪水相似。

最終在它的教育下,一位沒有人類劣根性,“合格”的人類母親被養成。而她的任務是將庇佑所中剩餘的數以萬計的胚胎養育成人,但作為母親的她將仍然具有“童貞”。其代表著“受神聖感應而孕”的聖母瑪利亞,即便誕下耶穌卻無染原罪。

那麼,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那位脫離人性的機器人母親,其對應的自然是造物主與至高神耶和華。

《吾乃母親》:三個實驗解讀“聖母養成記”背後的思考

影片融匯諸多元素,在影片設定與細節展示上皆有值得深思之處。即便因資金不足而賣相一般,卻仍有著不俗的心意與表現力。

作為一部末世題材的科幻電影,卻盡是對於“人”的思考。而其中所提及的,機器人是否能夠具有“人性”,面對“電車難題”應怎樣抉擇,如身處“盒子”究竟該不該反抗,這將是它留個每個人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