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造假”深思:為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沒有價值觀,只有方法論?

瑞幸咖啡這個昔日風光無限、藉助“催肥”成長的明星公司,讓我們反思:為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沒有價值觀,只有方法論?


本期“管理百家”特約觀察家:

葛甲(互聯網輿情分析師)

米磊(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

汪俊(北京明和達諮詢有限公司創始合夥人)


文:本刊記者 史亞娟 責任編輯:辛國奇


陽春四月,能讓公眾暫時從疫情中移開注意力的,瑞幸咖啡財務造假,絕對算其中一個。


4月2日,隨著瑞幸COO劉劍和部分員工財務造假22億元一事的敗露,瑞幸這一僅用18個月就閃電上市、頭頂無數光環的明星中概股,跌落凡塵。一時間輿論譁然,彷彿對其創立以來的所有質疑,都在一夜間被喚醒、發酵……


這場因信任危機而引發的中概股衝擊波並未按下休止鍵。


4月7日,瑞幸盤前宣佈停牌,等待披露更多消息,股價停留在4.39美元;對比1月17日51.38美元的股價峰值,盤前暴跌80%,市值更是從超百億美元,陡降至十幾億美元。


4月10日,瑞幸停牌狀態又從“待發布消息”更改為“按要求提供更多信息”。這意味著,在沒有達到納斯達克要求前,瑞幸交易將被無限期中止,下一步將面臨美國證監會(以下簡稱SEC)的嚴厲追責。


在瑞幸捨命狂奔的三年中,鮮有對其“打敗星巴克,打造專屬咖啡王國”野心的拷問,甚至連其背後的投資方,以及集結國內外知名公司的第三方機構,也對“中國存在快速增長的‘咖啡藍海’”深信不疑。


而今,在資本裹挾下倉皇上市的明星瑞幸,還來不及修補商業上的短板,就已誠信盡失,轟然崩盤……驚愕之餘,我們更要深層思考:能促成瑞幸這麼做的,除了創業者的價值觀,更重要的還是其催生“土壤”——創業環境和資本環境。如果這些“背後因素”都失去了監管、監督,幾經媒體曝光就被拋之腦後,那將變相降低造假成本,助長更多“瑞幸”類企業長出“邪惡之花”。此外,“瑞幸事件”必將是一個拐點,它將終結一個“唯快不破”“矇眼狂奔”的時代。


受此啟發,《中外管理》與互聯網輿情分析師葛甲、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以及北京明和達諮詢有限公司創始合夥人汪俊,做了一次深入交流。


“瑞幸造假”深思:為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沒有價值觀,只有方法論?


1

誰讓中概股成為高風險品種?


《中外管理》:4月2日瑞幸財務造假爆出後,寺庫、尚德、人人網等中概股當日股價全部大跌10%以上,愛奇藝、好利來也先後遭遇做空壓力……無論日後瑞幸的調查結果如何,資本市場對中概股信譽的質疑,又一次顯露,怎麼評價這次造假事件的影響及未來走勢?


葛甲:瑞幸財務造假不僅波及神州系公司,那些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企業,也會因此面臨市值重估、股價下跌等風險。這麼多年來,中概股被普遍看低,不是沒有道理的——相同的股本結構、估值,中概股的股價總要比其他板塊低50%-100%。


這次造假引發譁然後,中概股本就頹勢的局面可謂雪上加霜。未來,中國企業想要赴美上市,也可能會受到牽連而被拒之門外——這次造假事件後,SEC對中概股的監管條款一定會增多,上市費用和承銷費用也會隨之上漲。


米磊:自“渾水”2010年第一次爆出中概股造假後,2011年下半年,迅雷、拉手網、凡客等多家企業取消了赴美IPO計劃。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發佈的報告也顯示:2011年赴美上市的中企只有14家,退市卻多達41家。


印象中“渾水”阻擊的中概股中,近一半都退市了,但瑞幸是否退市,還要看SEC的調查情況和相關法律安排,但總體上我對瑞幸未來走勢並不樂觀。


《中外管理》:會計師事務所若有證據證明與瑞倖存在造假共謀行為,是否也難逃SEC重拳打擊?對那些本分做生意的中概股而言,是否將迎來更為嚴苛的審計環境?


汪俊: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都要對此事引以為戒。專業機構憑藉專業素養獲取市場、生意,若連專業性都遭到質疑,公信力將大打折扣。後續發展中,瑞幸若被SEC認定為“帶病”上市,會計師事務所至少會被追究未做盡職調查的責任。“安然造假”就是前車之鑑,直接導致為其做審計的全球五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安達信破產。


葛甲:一家公司的上市成本,約佔融資總額的10%,今後中概股上市成本肯定會提高。會計師要為中概股上市的高風險負責,為保險起見,他們會對中概股施加更多壓力,以讓更多真相浮出水面。


“瑞幸造假”深思:為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沒有價值觀,只有方法論?


2

資本能捧你走上神壇,也能脅迫你走向深淵


《中外管理》:瑞幸自2017年成立以來,被資本驅動快速擴張,依靠融資補貼、快速開店,成立18個月便閃電上市,刷新了中概股IPO的紀錄……這個以資本運作為特長的創業團隊,是以怎樣的心態經營企業的?是否一開始就是為了做局、圈錢?


米磊:瑞幸未必一開始就想著造假,他們的確做出了一些新東西。比如:倡導“外賣式咖啡”,把整個交易過程數字化,改變了一部分人喝咖啡的習慣。所以創始人最初也是想做出一些事情的,只是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瓶頸,比如前期一心求快,後面每兩天就要確定一家店面,這勢必導致店面質量極差,更無暇去經營管理。


如何帶團隊都拋之腦後了,何談什麼願景、使命、價值觀?最後只剩一盤散沙,管理層已經無法控制。於是到了想不造假都難的地步,因為你不這樣做,就無法兌現當初給投資人的承諾,創業者前面的心血也將付之東流。


資本能捧你走上神壇,也能脅迫你走向深淵。“掙快錢”的思維害了瑞幸,在這種思維的引導下,創業者極易走火入魔。我們要批判的,也是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這種思想不根除的話,還會出現更多類似事件。


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追求規模的時代已經過去,以前企業家總喜歡追求規模、比拼銷售額,從來不在乎在某個領域扎得是否足夠深,也不去比較產品是否有市場競爭力。但未來的趨勢,應該是“先做強再做大”,做強、做深是第一位的,追求規模是第二位的。


汪俊:長期以來,中國的創業市場,大佬們培育創業者就像飼養場養豬——通過“估值”的方式,把初出茅廬的創業者快速“催肥”,動不動就身價上百億,這與養豬場給豬打激素一個道理。


上市之後,股權質押、增髮套現、關聯交易等戲碼連番上演,但在SEC嚴密監管下,傳花遊戲戛然而止。大佬們早已上岸,只剩中國企業一地雞毛的國際形象和利益盡損的中小投資者苦苦掙扎。


“瑞幸造假”深思:為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沒有價值觀,只有方法論?


3

“矇眼狂奔”的互聯網企業,是時候停下來思考價值觀了


《中外管理》:瑞幸大股東——神州系投資人,早已通過股票質押兌現了49%的股份,使投資者面臨由追加保證金引發的價格暴跌風險。由此看,瑞幸事件值得反思的,絕不只有財務造假,還會有一些看不見的風險,如合規經營等根植於企業家價值觀的重要理念。怎麼評價這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統攝企業未來發展的“道法”?


汪俊:若創始人上市後就開始質押股票套取現金,甚至對外勾連,一起做空企業獲利,這類人就是以逐利為目的的,價值觀層面的內容在他們眼裡根本不值一提。


對於所有企業家而言,價值觀的核心是:要問自己“做企業究竟為了什麼?”是為了撈點錢就跑,還是為了開創一個事業,為社會做有意義的事情?陸正耀曾說:“我不想做生意人,我只想做一個企業家!”但目前其所做所為,可能連“生意人”都談不上,公眾自然對其價值觀持否定態度了。


葛甲:大多數互聯網企業都沒有價值觀,它們只有方法論,只會做事兒,很少去思考形而上的東西。這就造成了一個窘境——互聯網企業雖然跑得都很快,但也最容易“咯噔一下”就轟然倒地。


“瑞幸造假”事件給了中國互聯網企業一個很大的警示:只顧往前衝,忘了價值觀建設,遲早要摔跟頭。以後誰還敢說:“文化沒有用?價值觀是虛無縹緲的?”這些才是關乎企業長遠發展的“基本硬件”。


“瑞幸造假”深思:為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沒有價值觀,只有方法論?


4

“瑞幸事件”是拐點:“唯快不破”的互聯網思維將終結


《中外管理》:

“模式創新”曾是很多企業競逐藍海的船票,這些手握“模式神器”的創業公司,在互聯網放大器下被舉上神壇,又被迅速打落凡間;但也不乏成功案例,比如美團。只是,現在再靠這種思路去做大做強,已經很難!“瑞幸事件”是否是一個分水嶺,代表著“模式創新”將退出歷史舞臺?


汪俊:我們不能因為瑞幸造假帶來的“黑天鵝”結果,就全盤否定“模式創新”在商業世界存在的合理性,畢竟往往一個行業裡很多問題沒辦法突破,通過新模式就快速打通了。比如滴滴,儘管也出了很多負面事件,但因為滴滴的誕生,才帶來出租車行業服務狀態的改變。


所以,未來“模式創新”還是會存在,只是成功的難度將大大增加。相信經過“瑞幸事件”後,互聯網企業很難在資本助推下如此肆無忌憚地逾越紅線。


另一方面,互聯網這種快速成長的模式,無形中給踏踏實實做實業的傳統行業以巨大壓力,假如瑞幸這類快速擴張的企業沒有造假,勢必會衝擊那些“走”得慢的傳統企業。那麼,實業企業家是否也應從戰略上思考:“如何快速跟上時代的腳步?”。


葛甲:瑞幸造假不是“模式創新”的錯,“模式創新”還是需要提倡的,只是不提倡用它去幹蠅營狗苟的事。好比拿菜刀殺了人,壞的是拿菜刀的人,關菜刀什麼事?


至於瑞幸跑馬圈地,很多互聯網公司都這麼“打”,有的比瑞幸還要誇張。比如美團上市前補貼用戶的開支,每個月就有十幾億,就是為了做大市場。假如美團當時資金鍊斷了,無法繼續補貼下去,甚至破產了,它一樣會被口誅筆伐——只是美團後來做起來了,人們都去稱讚它。


只要互聯網企業沒有損害公眾利益,對於其經營策略或打法,沒有必要過分指摘。補貼就是正常的補貼,它們也沒有補到自己口袋裡去,也沒有像瑞幸大股東那樣把資產轉移出去。


而且像美團、摩拜這類互聯網企業,某種程度上讓人們的生活愈發便利。它們的“模式創新”僅是經營戰略上的考量,無所謂好壞,只會有得失。商業模式無所謂對錯,只有是否適合:錯了,疼在創業者自己;對了,創業者自己受益。


米磊:“瑞幸事件”將是一個拐點,代表著“唯快不破”的互聯網思維將終結。未來應提倡“前慢後快”的發展節奏,比如技術創新或硬科技就屬於“前慢後快”:前期研發到一定程度,後期將翻倍創造價值;那種依靠所謂“模式”快速成功的公司,過了拐點後就會掉頭向下。

來源:中外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