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近日,广东某中学的一名学生在班级微信群中向老师询问问题时,发送了两个“

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老师认为该表情不礼貌,是想“敲打”自己,批评并责令学生写检讨。学校副校长表示,学校很多人都认为“

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是“敲打对方”,事后学生解释自己没有这个意思,双方也已消除误会。


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敲打”真的是代表敲打吗?


甚至随着交流的升级和年代的变化,很多表情背离了初始的“官方定义”,比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

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本来官方是想“微笑”,现在却常被年轻人用来表达令人无语的“呵呵”,而很多长辈似乎还未跟上这波节奏,仍旧时常用它来展露友好善意的微笑。


同一个“敲打”,不同的理解。确实,面对不同的语境,或者不同的交流对象间,即使是同一个表情,也很有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因此,“

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是想表达敲打对方还是“论文让我头痛”,产生类似误会也不难理解了。


微笑&呵呵

↓↓↓


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再见&拜拜

↓↓↓

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图片来源:CareLife凯尔生活


什么导致了青年人和长辈的表情包分歧呢?


表情包在中老年之间不够流行吗?开玩笑,现在爸爸妈妈们的互联网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超过八成的中老年人已经学会在微信中发表情包、在朋友圈点赞、收发红包,近七成会拍摄和转发小视频。还有接近六成的中老年人喜欢用手机看视频,25%会制作手机相册,19%会用手机听音乐。


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事实上,表情理解分歧主要原因是中老年人更多根据表情本身结合文字,尤其是官方名称去理解这个表情的含义,而年轻人往往不会理会官方名称,全凭图案形象来定义表情含义,同时这种定义往往会因为年轻人的圈子迅速定性一个特定的含义。缺乏对年轻人圈子的了解,中老年人自然也闹不明白这些“年轻人的东西”。


表情包除了弥补文字无法表达出的语气和情绪,很多时候可能包含着一个故事或者一个特定的“梗”,但并非所有的聊天对象都能在第一时间读懂它们。大概就是,“如果你能读懂我的表情包,我们就能做朋友。”从这个层面说,表情包不单是聊天信息的载体,其中也伴随着潮流的演变和文化的认同。


表情包作为媒介,将两代人紧紧连接


很多时候,上一辈人在跟年轻人聊天的过程中使用表情包,也是为了既表达清楚自己的中心思想, 同时能不被年轻人嫌刻板啰嗦。


很多人从之前“能发表情不打字”,到现在“能缩写不拼全称”,可见,沟通方式本来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在这个报道中,老师和学生因为一个表情在沟通中产生误会,有网友评论,“要是90后老师,可能会是大型斗图现场。”


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就这样,表情作为一个媒介,将两代人的心紧紧相系。每一代皆有每一代的语言,就如同接头暗号,是形成集体记忆的重要一环。年轻人更是不必将两代人的交流形容成火星撞地球,不断夸大交流代沟,这本就是一个互相尊重和理解的过程,老年人之间也有他们的交流方式,不一定以当下潮流为正解。


没有不可逾越的代沟,只有不肯坦诚的爱。在这里祝愿所有的长辈与年轻人,能能早日建起交流的桥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