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本溪县革命委员会及“远学大寨,近学碱厂堡”运动

原创:李冬岩,来源:老本溪研究 2016-05-04。

上世纪60年代,本溪县革命委员会及“远学大寨,近学碱厂堡”运动

本溪县革命委员会 , 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的发表,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正式开始。

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本溪县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全面发动起来。县内相继成立的各种形式的群众组织,在“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的“打到一切”、“全面夺权”、“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及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批斗、罢官,使县委和政府领导多数被罢官、批判和游斗,无法坚持工作。

1967年3月13日,在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三支(支左、支农、支工)两军(军管、军训)”运动中,“本溪县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委员会”夺取了全县党政财文大权,县委、政府及其职能机构均陷入瘫痪状态,广大党员被停止了组织生活,县委的党务活动随之中止。随着全国范围内全面夺权运动的开始,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1968年5月10日,在全国一片红的大形势下,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成立,紧随其后的6月15日,本溪市革命委员会成立。

1968年12月28日,经本溪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军、干、群”三结合的本溪县革命委员会(简称县革委会)成立,治所在小市,统揽全县“党政财文”大权,实行“一元化”领导。县革委会下设办公室、政治部、生产服务部,后来又改为办事、政治工作、人民保卫、生产指挥四个组。县革委会成立后,在“左”的路线影响下,先后在“清理阶级队伍”等一系列政治运动中打击、迫害了一大批干部和群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广大干部和群众坚决抵制“派性”斗争,坚持搞好生产,使全县在工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1968年12月成立中共本溪县整党建党领导小组,均由军代表、县革委会主任丁元功任组长。

1970年9月,召开中共本溪县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本溪县第四届委员会。新的县委仍与县革委会合署办公,继续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在此期间,按照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先后开展了“一打三反”(即打击现行反革命分子,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批林批孔”、反击所谓“右倾翻案风”和追查所谓“反革命政治谣言”、“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粉碎“四人帮”后,文革结束。

1978年宪法进行修改, 第五次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于1979年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各级人民政府。

1980年6月,根据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本溪县革命委员会改为本溪县人民政府。附:本溪县革命委员会历届主任更迭表丁元功 1968.12-1975.7崔朋万 1975.7-1977.11张德魁 1977.11-1978.9王中时 1978.9-1980.6

上世纪60年代,本溪县革命委员会及“远学大寨,近学碱厂堡”运动

“远学大寨,近学碱厂堡”运动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社论,号召全国农业战线开展学习大寨经验的运动。不久,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号召。

1968年,在驻本溪县解放军的帮助下,山城子公社碱厂堡大队以大寨为榜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硬是把一个沙石窝里的“减产堡”建设成了土地肥沃的丰产村,由缺粮队变成了余粮队。在短暂的3年里,粮食亩产和总产都翻了番,跨过了“黄河”(即亩产粮谷400斤),向国家交售粮食32万公斤,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成为辽宁省“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

本溪县革命委员会总结和推广了碱厂堡大队“学大寨先进典型”,作出“远学大寨,近学碱厂堡”的决定,并通过组织参观访问,召开现场会和报告会,以及“派进去”、“请出来”等各种形式,学习碱厂堡的先进经验。县革委会抓一点带多点,以多点带全面,经过一年多时间就由一个碱厂堡带出29个碱厂堡式的大队,进而又达到“一带五十四”,即54个碱厂堡式的大队。

在此期间,全县在“农业学大寨”和“远学大寨,近学碱厂堡”运动中,曾开展了学习小靳庄、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批判“小生产”自发势力和“割资本主义尾巴”等活动,并在总结和宣传碱厂堡经验时,把其归结为大办毛泽东思想大学校、走解放军政治建队道路和深入持久开展革命大批判,使其增添了极“左”的政治色彩,在群众中一度造成了不良影响。 但在这个时期中,“两杂”种子的普及,科学种田的应用,对全县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特别是在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上,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本溪县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促进了本溪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推动了全县农田基本建设的迅速发展。一些地方修筑堤坝,修建梯田,改造中低产田,治理荒山秃岭,取得了一些实际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