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勞動者 來聽這一雙雙手的故事

致敬勞動者 來聽這一雙雙手的故事

圖源視覺中國

#讓勞動者上頭條#勞動者的一雙手,能夠為我們的生活創造多少奇蹟?春去秋來,他們用雙手,打拼出了現在的生活,為社會的發展構築了堅實的力量,也為我們的生活點亮了色彩。

4月30日,2020年杭州市五一勞動獎狀(章)名單正式出爐,共有85家集體獲得市五一勞動獎狀,188人獲得市五一勞動獎章。我們選了其中四位獲獎者,做一組關於手的報道,以這種形式向新時代的勞動者致敬。

這雙手常沾泥土:

春華秋實中,女農技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36歲的吳燕君是杭州市植保土肥服務總站的農技人員,她的主要工作是做植物保護以及農作物病蟲監測防控,這一干已是12年。

她的手上,總是沾染著泥土,還時不時和很多蟲子“打打交道”,不過,各式各樣的蟲子拿在她的手裡,卻從來沒有讓她害怕過。


致敬勞動者 來聽這一雙雙手的故事

季節的變化,對於農技人員來說,也是考驗。


冬天裡再冷的天,吳燕君照樣穿梭在田間地頭,光著一雙手在地裡翻查。


“工作中不太方便戴手套,時間長了,手上的水分很容易流失,也很容易長凍瘡。”也因此,這雙手有一塊皮膚顏色有點不太一樣,就是以前長凍瘡留下的痕跡。


獲評2020年杭州市五一勞動獎章,吳燕君還是挺高興的,也真心感到榮幸,作為一名年輕的農業技術人員,她覺得這個獎既是鞭策也是肯定。

吳燕君的師傅洪文英說,有一年夏天,她第一次帶吳燕君去蔬菜大棚做調查和監測。夏天的大棚裡面溫度很高,空氣不流通非常悶熱,呆個兩分鐘,汗水就嘩嘩譁下來了,吳燕君實在受不了了,就跑到外面透口氣,再跑進去繼續做監測,就是沒有放棄。

這個踏實勤奮負責的女徒弟,讓洪文英很是讚賞。


致敬勞動者 來聽這一雙雙手的故事

“現在夏天還是要經常跑大棚,每次至少要在裡面呆兩三個小時,雖然熱,但已經習慣了。”吳燕君說。

今年正月初三一大早,吳燕君從老家趕回了杭州,她知道在抗擊疫情這樣一個特殊時期,農技服務更不能鬆懈。

“整理數據是一個很浩大的工程,很多工作都是她一人包攬的,每次都是很認真完成,還會主動來詢問有什麼任務可以分擔。”洪文英說,她的很多標記符號,別人都看不懂,只有吳燕君能夠明白,“我們配合的時間長了,已經形成了這種默契。”

就這樣,師徒倆默契配合,保障監測預警任務順利完成,為疫情防控期農業生產和農產品供應保駕護航。


致敬勞動者 來聽這一雙雙手的故事

那時候,不少蔬菜基地的工人在外地一時回不來,人手嚴重不足,吳燕君所在的單位決定成立搶收採摘志願服務隊去幫助農民採摘,吳燕君想都沒想,第一個報了名。


吳燕君負責給番茄整理枝條,一整天她站起蹲下,幾乎沒有停過,晚上回到家已經腰痠背痛。

和很多行業相比,農業工作的辛苦肉眼可見。

經常得風裡來雨裡去,還要下田進大棚,當初怎麼就入了這一行?

吳燕君想了想,很認真地回答:這個工作很有意義的,能夠了解農民的需求並且幫他們,能看到春華秋實,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成就感和獲得感吧。”

這雙手總在消毒:

腫瘤內科女醫生,要給患者帶去溫暖和希望

張媛慧是杭州市腫瘤醫院的一名腫瘤內科醫生,她是一位80後。她的這雙手,除了時常需要拿著一副聽診器外,還常常要為病人觸診,每一次位給人檢查,換藥,就得洗手,用消毒液消毒。


致敬勞動者 來聽這一雙雙手的故事

張媛慧說,一天下來,數不清要洗手多少次,消毒液也要噴很多次,所以手一直挺乾的,工作的時候,她基本不塗護手霜,因為剛剛塗上,馬上就得洗掉了。“其實,我覺得我的手一點不好看,特別是到了冬天,手上全是幹皮,還經常乾裂。“張媛慧笑著說。而她就是用這雙手,給無數患者帶去了健康和希望。


張媛慧說若非不得已誰都不想來醫院的,所以“說話聲音溫柔點,性格耐一點,是一個醫生能給病人的第一份安慰。”

她的“鐵桿粉絲”不少,有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家住醫院附近,每半個月就要到醫院來開一次藥,每次來,都認準了要找“小張醫生”。“她年紀大了,腿腳也不太好,經常是自己拄著柺杖,顫顫巍巍地過來的,我也會和她說,你可以要你的孩子來幫你開藥,但是她和我說,不行,我就是想來看看你。”張媛慧說。

因為奶奶年紀大,張媛慧每次都會幫奶奶跑腿,把掛號配藥等事情全部辦好,奶奶在診室裡,也會像獻寶一樣誇張媛慧,“小張醫生最好了,就像我親孫女一樣,我每次來都一定要找她幫我看。”


致敬勞動者 來聽這一雙雙手的故事

今年2月,張媛慧作為杭州市腫瘤醫院援鄂醫療隊“六朵金花”的隊長前往武漢。


對於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來說,心理上的壓力有時候比身體上的痛苦更加煎熬。她在治療的間隙,常常會和這些病人聊天。她加了自己所在小組負責的每一位患者的微信。不管白天晚上,休息還是上班,只要病人有需要,想要傾訴,都會在線和病人保持溝通:“和他們聊得多了,患者的心結也慢慢解開了。”


致敬勞動者 來聽這一雙雙手的故事

有一位病人住院時天天哭,後來和這位浙江來的溫柔女醫生也成了朋友。“她喜歡歌唱,出院那天專門用手機錄製了一首歌曲送給我們,聽了也很感動。”張媛慧說,在武漢的時候,病人也非常關心他們,“他們經常會提醒我們要做好防護,出院的時候,有些人還盛情邀請我,以後去武漢一定給我當導遊,包括回到杭州後,他們也經常發微信來,告訴我他們現在的狀況。”


張醫生說,也許這真的就是過命的交情。而這,也將是她一輩子的財富。

這雙手黝黑穩定:

握方向盤18年 他開的公交車零事故零投訴

應杭總是把制服穿得筆挺,折折衣領,扯扯袖口。他說,這是自己對18年公交車司機這個身份的尊重。

2020年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88人中,就有應杭。

這是一雙常年握著方向盤的手,紋路很深,除了膚色黑了點,和常人的手無異——以前公交車沒有助力泵,需要司機雙手很費勁地打方向盤,應杭的雙手也曾經佈滿老繭,只是現在方向盤有了助力,操作輕鬆不少,老繭也少了。

致敬勞動者 來聽這一雙雙手的故事

“黑是黑了點,太陽曬的呀。我感覺這段時間還白了點呢。”因為這三個月,他暫時離崗了。

從1月31日開始,杭州公交集團承擔重點區域旅客到達火車東站後的接駁任務,一支全新的抗擊疫情應急司機小分隊成立。

公交集團第三汽車分公司的司機應杭,成了這支6人小分隊的隊長,將疑似乘客從東站接駁到各個酒店隔離檢測,成了他每日的工作。

1979年,應杭出生在北方。父親是知青,給他取了單名一個“杭”字。18歲的時候,應杭真的來到了杭州。“那麼一輛大車,換擋那麼帥氣,我就想著自己要是能當公交車司機就好了。”

致敬勞動者 來聽這一雙雙手的故事

年輕的應杭,性格挺內斂,他將大把時間都投入到了業務上。

起步、停車、引導,這看似簡單的重複性工作,在他看來,還是很有講究的。

比如說行車過程中,乘客最反感的就是急剎車和猛踩油門。正因為知道這個,應杭特別注意駕駛時油門和剎車切換的分寸感。遇到不好的路況,握緊方向盤,緊盯前方路況,盡全力保持車輛的平穩。車子起步之前,他都會從後視鏡中觀察乘客的狀態。當一車人都處於相對比較平穩狀態時,他才會緩慢啟動車子。

遇上需要幫忙的老人,他都會解開安全帶,下車幫助,並囑咐“不急,慢慢來”。碰上想要超車的,他總是慢一慢,讓一讓,“作為公交司機,無論是誰的失誤,影響到自己出了意外,那受牽連的會是整車的乘客,這樣的風險,一點都不能冒。”多年來,應杭一直保持著“零事故、零投訴”的紀錄。

致敬勞動者 來聽這一雙雙手的故事

他還先後在2015年、2016年連續參加了浙江省汽車駕駛員(大客車)職業技能競賽,分別取得了第七名、第三名的好成績,他還是2016年市公交集團年度職業技能標兵(帶頭人)。

而疫情期間,加入應急小分隊,他也沒有絲毫猶豫。過去這3個月,每天,他早上報到的地方,從公司換成了火車東站。

應杭頭一次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開著只載著三四個人的公交車,穿梭在馬路上。出一趟車,應杭就要用消毒液將整車消毒一遍,儘可能角角落落都能消毒到。

下了班,應杭一個人住在外面,和家裡人隔離開來,愛人每天送個飯就走。

這雙手厚實靈巧:

最年輕的管理者 摩托生產全流程都會做

在機器轟鳴聲的車間裡,工人們各司其職。馬龍正在檢測一輛即將運往英國的四輪摩托。

他的手胖嘟嘟的,加油門的時候力度控制得很到位。打開前蓋,他檢查電線,又聽聽電瓶的聲音。手指始終很靈活。

致敬勞動者 來聽這一雙雙手的故事

“我們平時都會戴手套,因為手汗可能會對零件有影響。”他的雙手厚實靈巧,“不像勞動者的手吧,不過我確實是勞動人民。”

他是浙江春風動力有限公司的一名員工。12年,他從零基礎的普通學徒,做到了如今的管理者,管理著400多人。

可是,手上的活一點也不生疏。“我是工人出身,操作不能忘,這是根本。”秉著這樣的想法,他成為了2020年杭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致敬勞動者 來聽這一雙雙手的故事

1990年,馬龍出生在四川巴中的一個山村裡。家裡有一輛老式的摩托車,爸爸經常騎著車帶著他。那時,他的夢想就是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摩托車,嶄新的,不會發出嘎吱嘎吱聲音的那種。

2008年,大專畢業的馬龍一個人來到了杭州,進入了春風動力,從最基礎的裝配員做起,將車架、發動機、主電纜組裝起來。

車間工人很苦。每天早上8點到崗,工作到傍晚5點,有時候還要加班到晚上9點半。

流水線上的工作基本上都是站著的,每2小時可以休息10分鐘。馬龍幾乎每天都主動加班,認真對待任何一個細節,儘量讓手上的活細點再細點。遇上困難,他主動請教老師傅,手把手地學。他也會自己研究,買些專業書來看。

付出終有回報,漸漸地,馬龍做裝配員越來越得心應手。他向領導申請,想去體驗體驗其他崗位。三年多的時間裡,他還做過調試員、返修員等。一輛摩托車如何出廠,馬龍慢慢都清楚並且掌握了。

致敬勞動者 來聽這一雙雙手的故事

從組長、班長、工段長,再到現在整個公司最年輕的管理者,馬龍還是那個馬龍,但他知道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也可能是因為壓力越來越大,他的體重也隨之增長,頭髮也掉得厲害。每天早上7點半就要到車間,制定好一天的生產計劃,完成一些行政工作之後,他就泡在車間裡了。

今年因為疫情,馬龍是2月5日回到杭州的,2月13日正式上崗。那時候,車間裡的工人到崗率只有10%。人手不夠,只能放慢進度。馬龍迴歸一線崗位,跟著大夥兒一起加班加點。

“摩托車依然是我的一個夢想。”30歲的馬龍準備再去考個摩托車維修高級工的證書,他說他這輩子估計就和摩托車綁在一起了。

(據錢江晚報,原文標題《一雙手的故事》,記者詹程開、楊茜。編輯吳佳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