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改編自玖月晞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的電影《少年的你》自上映以來備受關注,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躋身2019國產電影票房前十,成為國產現實主義題材最為成功的商業電影之一。

電影《少年的你》題材上獨闢蹊徑,把青少年題材與現實主義題材相結合,從成人視角反思青少年成長困境的成因,赤裸裸地向觀眾展示了未成年人成長的殘酷過程。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電影以高中生的校園欺凌為切入點,聚焦高考升學壓力、原生家庭教育、校園欺凌等社會熱點話題,探討青少年在道德邊界心理表現出來的複雜性,暴露出人性最深處的情感,以及對人文情懷的審視。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影片中胡小蝶(張藝凡 飾)跳樓身亡,陳念(周冬雨 飾)成為被霸凌的對象,陳念尋求小北(易烊千璽 飾)的保護,電影情節的完整靠校園暴力事件而串聯在一起,展現了真實的校園生態。

同時電影以陳念走出心靈困境的暖色調結尾,與觀眾的審美期待高度契合,易於激發大眾的共情心理,實現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這篇文章我們將以成長為主題,從題材、青春創傷與成長困境以及校園欺凌與暴力對現實社會經驗的凝視和反思三個層面來為你深度解析電影《少年的你》。

01

《少年的你》現實題材的選擇與切入,充滿了對青少年的人文關懷

談到校園欺凌,韓國有《韓公主》、《蚯蚓》,日本有《告白》,內地較早的《悲傷逆流成河》。

這些電影中,痛楚是永恆存在的,有人選擇了死亡,有人選擇了復仇,而電影《少年的你》選擇了用他人的關懷來完成對校園欺凌的救贖。

校園霸凌(School bullying),又稱學校欺凌:是指發生於校園中學生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包括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等。

近十年來,校園欺凌與暴力題材是近年來青春電影關注度較高的主題,並創作出極具影響力的作品。

如國內2018年9月上映的首部關於校園霸凌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2019年10月上映的《少年的你》。

韓國電影2011年5月上映的《夜間飛行》,2011年9月上映的《熔爐》,2014年上映的《蚯蚓》等。

黃東赫導演的《熔爐》被譽為韓國影響力最大的校園暴力電影,而曾國祥導演的《少年的你》首次在國產青春片裡撕開了校園欺凌的傷口,試圖讓社會正視現實人性中的惡,從根源上解決校園欺凌。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1.現實主義題材的《少年的你》將校園霸凌、原生家庭和升學壓力的惡肆無忌憚地展示給觀眾

好的電影,無論是什麼類型,它的落腳點還是當下的社會現實和人們的心理現狀,並以此引發觀眾的共鳴。

2012年,臺灣青春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熱映後,相繼上映的《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原來你還在這裡》等電影。

雖是以高中生為主角,聚焦校園愛情、成長主題,但該類影片的主題和深度過於淺薄,只是成年人對青少年成長階段的價值觀想象和投射。

當下的電影創作如果不以現實的方式來處理,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得到觀眾的“圍觀”,但在面對人們對現實的關注時,最終依然會黯然失色。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少年的你》之所以備受好評,跟它的現實主義題材有著很大的關係,這也正是獲得人們關注的重要原因。

這部電影中展現的校園欺凌事件並非虛構,而是以小見大的手法將個人成長的困境放大,把校園霸凌、原生家庭和升學壓力等一系列現實問題不脫離現實地展現了出來。

影片用主人公陳唸的經歷來揭示校園欺凌的複雜性,讓觀眾對影片映射出的問題深有體會,或感同身受,再上升高度以引發社會各方對青少年校園生活的關注。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2019年10月25日《少年的你》上映同期,各大社交網站佔據的“大連13歲男孩強姦未遂隨後連續7刀捅死被害女孩”的新聞頭條與電影重合,把犯罪低齡化從電影裡搬到了現實中來,引發成人正視青少年成長問題。

其次,電影《少年的你》在原生家庭和高考老生常談話題基礎上,正中要害地切入校園欺凌,加之周冬雨和易烊千璽表演自然真實,以鏡頭語言的方式把劇中矛盾衝突淋漓盡致地呈現在大熒幕上。

由此建立在人們全部生命體驗以及相應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之上的影片必然引起觀眾情緒的共鳴,和社會各方對校園欺凌這一問題的關注與反思。

當然,這部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不是取決於技巧,而是取決於生活的積累。從題材內容的選擇上不難看出,該片充滿了對青少年的人文關懷。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2.題材價值大於電影本體價值,為國產青春片拓展了新的出路

青春片,從廣義上來說,是一種電影題材,一種對於青年生活、青春歲月、成長主題的或樂觀、或悲觀、或寫實、或戲劇化的表達。

從狹義上來說,則是一種類型,一種基於一系列具有共性的能指符號對青年人成長過程中的衝動、叛逆、錯失、莽撞和迷誤的馴服、救贖和引導。

如同《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等電影,是對校園青春歲月、成長主題的表達。

內地較早以校園欺凌為題材、據郭敬明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僅從題材選擇的現實意義來說,的確揭開了青少年保護外衣下的“罪與惡”。

但《少年的你》直接打破了以往青春電影現實感弱、人性刻畫單薄、主題意蘊不強等缺失,進而探索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存在的複雜關係。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選擇校園霸凌這一社會嚴肅話題作為影片的敘事核心,所揭示的問題會對我們所生活的環境發出了質疑,對整個社會和教育進行了批判,為觀影者在建立情感認同和現實反思。

可以注意的是: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上,一批社會高度關注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提請審議,充分證明了電影題材的價值。

當然,內地青春片從愛情母題向關注青少年真實成長困境的轉變,使青春片不再是成年人一味追憶已逝時光的載體。

青春片尤其是以校園欺凌為題材電影的出現也開拓了國內院線的題材可能性,為國產青春片或者其他類型的影片開拓了一條新的出路。

02

青春創傷與成長困境:破碎的“家”裡沒有愛

我們不知道,總有人生活在陰溝裡,卻仰望星空。

我們都曾是少年,卻不是每一個少年都在被陽光照耀。

1.家庭“放任式教育”是孩子成人路上的絆腳石

家是未成年人的第一所啟蒙學校,對一個人的意志、情操、理想和信念的成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校園欺凌與暴力事件中,絕大部分欺凌者和施暴者的家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成為孩子成人路上的絆腳石。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001.家庭缺失的愛,父親的缺位: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導致未成年人心理被極度扭曲

周冬雨飾演的陳念外表嬌小柔弱,但骨子裡卻透出一股狠勁和韌勁。

母親沒有正經工作,因騙他人錢財不得不間斷性地“逃亡”。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終然高考在即,陳念媽媽也未能照顧她的起居,絲毫沒有任何對女兒學業、心理和生活上的些微關心。

甚至連陳念在學校裡受到欺辱,被排球砸、推下樓梯、遭群毆和被拍裸照,母親都不知道,直到出事以後才瞭解孩子的經歷。

陳念,一個面臨高考的高三學生,連最基本的穩定的家庭環境都沒有,頻頻遭受同學的嫉妒和輕視,灰色壓抑的校園重壓、不斷地被同學霸凌的恐懼,自始自終都沒有在母親(家)那裡得到絲毫的安慰與排解。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胡小蝶因長期受到魏萊等人的欺凌而跳樓自殺,而陳念只能默默忍受,只想想通過順利高考,來逃離這個是非之地,擺脫這些噩夢。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提及青少年人格發展時,提出了「同一性危機」這一概念,也稱同一性混亂,多出現在個體心理社會性發展的第五階段(12~18歲)。

同一性危機:指青少年在尋求自我同一性過程中出現的同一性失敗的現象。

  • 一方面,青少年本性的衝動會對自我缺乏清晰的同一感,不清楚或迴避考慮個人品質、努力目標。
  • 另一方面,青少年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社會價值觀等課題,感到混亂,甚至無法“發現自己”,導致他們會排斥那些不適於自己的同一性。

通俗一點講,就是青少年感到自己所處的環境受到來自各方的打擊,而使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時,就有可能喪失獨立價值,做出過激行為。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在學校裡,受到家庭背景、同學關係、學習成績、日常表現等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學生一旦發現其他與之交往的同學有違自身同一性要求,就會產生魯莽過激的行為,對其造成嚴重的傷害。

電影《蚯蚓》中的女主李子若,天生具有很好的聲樂細胞,歌唱能力很強的她,剛嶄露頭角就遭到同班女學生的嫉妒和排擠,最後她不堪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摺磨,跳樓自殺。

《少年的你》中家庭“放任式教育”讓陳念沒有與母親溝通的機會,造就了她隱忍、獨自承受和解決問題的性格,致使欺凌事件逐步演變成了暴力事件,愈演愈烈。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小北是個沒有得到愛的孩子,母親的改嫁,繼父的毆打,讓他不得不流落街頭,長成了那種人見人嫌的“小混混”。

整個影片中,陳念、小北的父親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

魏萊是整部影片中強勢的欺凌者,也凸顯出家庭教育的缺失。

“求求你別報警,我因為復讀我爸爸已經很久都沒跟我說話了。”

快結尾時施暴者魏萊近乎乞求地說出了這句話,因為復讀,父親一整年沒有和她講過一句話。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警察介入調查欺凌案件,其母言語尖刻、態度惡劣,也能看出家庭環境也讓魏萊的欺凌行為似乎有了一種合理性。

至此,我們終於明白這個花季少女為何心理極度扭曲,父親的冷暴力使魏萊通過貶低、欺凌他人來獲得情緒的發洩、扭曲的優越感與快感,以此消弭家庭帶給她的痛苦。

“胡小蝶自殺,和我有什麼關係啊!”

“胡小蝶死了不好嗎?”

這樣冷漠又毫無愧疚感的話語從魏萊的嘴裡說出來,卻讓我們猶如利劍直擊心臟。

家庭缺失的愛,父親的缺位,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導致其心理被極度扭曲。

在家庭中受到的“欺凌”,終於讓魏萊成為校園中的暴力者,以尋求心理的平衡。

同時《少年的你》也反映出:校園霸凌題材的電影在努力探求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反映家庭的愛對孩子的重要性。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002.典型的中國式家庭,反映了當下社會背景下陳唸的固有認知:高考決定命運

《少年的你》將故事置於高考這個大環境,陳念媽媽負債累累也要讓女兒考去北京上學,而陳念自己也認為母親是愛她的。

母親是典型的中國式家長,把人生所有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只要陳念考上北京的大學,將來就能出人頭地,母女的未來就能得到改善。

陳念是典型的中國孩子,百事孝為先,哪怕被打得鼻青臉腫也要考到北京去,成為一個所謂的“大人”。

相比之下,陳念更像是一位母親,她深深地壓抑著內心的恐懼與不安反而去寬慰自己的母親。可以說她充當了母親的保護者,這或許也是她能夠在學校里長久忍耐的動力。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從遭遇校園欺凌最開始的隱忍,不反抗,到後來請小北保護自己,陳念是為了更好地去學習。

努力聽課、做筆記、複習,日復一日,從不懈怠,不僅是陳念擺脫困境實現理想的現實手段,更是她的精神支柱。

朱迪斯·巴特勒在其《戰爭的框架》一書中指出,正是通過這一種對立劃分的手段,那些被排斥在“我們”這個框架中的他者成為敵人,而敵人是“非人”的,需要被消滅。

當胡小蝶、陳念被魏萊等人欺凌,進行身體和精神上的暴力傷害和羞辱,並不會引起任何的道德自責或情感愧疚。

“沒有任何事情比高考更重要。”

“高考決定命運。”

這是當下社會背景下陳唸的固有認知,她覺得只要經歷高考,她就能長大,就能掩蓋這一切,就再也不是任人欺凌的小孩。

即使要“光頭”上學,即使錯手殺掉被排斥在“陳念”這個框架中的施暴者魏萊,照樣可以冷漠旁觀,可以非常冷靜地面對警官,繼續學習。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陳念只有著高考成功,就能有新的生活這樣的信仰。

但高考後的陳念真的長大了嗎?如果按這樣的定義,她也失去了世界最亮的一抹色彩——小北。

當趙警官告訴她,不顧一切保護她的小北要被判死刑的時候,所有的幸福與美滿轟然倒塌。

最終陳唸的成績是632分,她感到一絲慶幸,終於可以考去北京,終於可以做“大人”了,終於沒有辜負小北的心意。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魏萊是班裡名列前茅的好學生,家境優渥,就因為高考一時的失誤而復讀成了她內心的創傷,時刻提醒著自己是被父親嫌棄的,她對別人實施欺凌和暴力,只是在努力做一個讓父母認可的好女兒。

正如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 “補償感:為獲得他人認可和內心優越感的一種奮爭。”

魏萊在成績上的攀比何嘗不是要獲得父親認可和內心優越感的一種奮爭。

魏萊對他人實施欺凌和暴力也可以說是“創生的籌劃”的反作用,當電影敘事主線集中於校園霸凌,我們也更容易從成長的外部環境去尋找青春疼痛的源頭。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家庭是對未成年人道德品質進行培養的主要園地。

受害者胡小蝶始終未出場的父母、陳念賣假冒偽劣產品逃離在外的母親,施暴者魏萊盛氣凌人的對學校和警察反擊的母親,小北不堪忍受家庭重擔改嫁後音訊全無的母親,加上四個家庭中父親的缺席,都為殘酷的少年之痛提供了更為現實的理由。

2.學校和社會的缺位是孩子成人路上的困境

001.校園欺凌與暴力,就校方是百害而無一利,既讓學校名譽受損,又影響升學率,還落得個管理不當的罪名,只能不了了之

“這真要追究起來,誰臉上也不好看。”

胡小蝶因魏萊等人的長期欺凌在學校跳樓自殺,警方介入調查魏萊母親的話道出了校園欺凌中學校沒及時制止和遏制的真實原因。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陳唸的第一個班主任在羅婷和徐渺的父母帶著她們去請求不要給予停學處分時,直接站在教室外面的走廊裡上演了一出“大戲”。

再一次讓羅婷和徐渺的自尊碎了一地,以至於停學後的她們變本加厲地欺凌陳念。

學校是學生接受正規的社會化教育的主要場所,是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關鍵步驟,而像陳念班主任處理校園欺凌事件的方式,不應當是教師該有的素質。

一個成熟的老師既可以是一個學科專家,也要做一個教育專家,不僅僅只重視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更要加強思想道德的教育。

再者,用成績來分好學生和差學生,正好為像魏萊一樣成績好的校園欺凌者和施暴者提供了一把保護傘。

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變相的歧視,反映出了學校一味追求高分卻忽視德育的嚴重問題。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002.《未成年人保護法》似乎成了未成年欺凌者、施暴者的保護傘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電影中陳念失手殺死魏萊,高考迫近,小北為了保護陳念,從朋友那裡借了車,偽造案發現場和過程,意欲替陳念掩蓋罪行甚至頂罪。

小北說:自己還未成年,判不了太久。

在多次爭執中陳念最終同意替其頂罪,小北也履行了“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的豪言壯志。

陳念因深受刺激失手致魏萊死亡,可高考迫近,小北為了保護陳念,從朋友那裡借了車,偽造案發現場和過程替陳念掩蓋罪行甚至頂罪,在多次爭執中陳念終於同意小北頂罪。

從這場景來看,《未成年人保護法》似乎成了未成年欺凌者、施暴者的保護傘,也反映出當下中國眾多的法律條文法規的漏洞更是助長了欺凌者和施暴者的戾氣。

電影中少年成長困境是多方原因造成的,比如原生家庭教育缺失,學校班主任對校園欺凌的錯誤方式,社會警察、司法部門和教育部門由於少年的年齡限制而無法提供有效幫助……

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老師、社會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又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這都是導演通過電影向觀眾傳達的。

《少年的你》對校園欺凌情節的展現詳略得當,有根有據,通過上面的這些誘發校園欺凌的根本原因引發了觀眾的思考,值得借鑑。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3.旁觀者冷漠,施暴者不僅殘害受害者,也教唆其他人一起參與施暴形成“黑羊效應”

在校園欺凌事件中,旁觀者絕大部分是施暴者和被欺凌者共同的同學,受害人之一胡小蝶的跳樓自殺,讓觀眾看到是他們的冷眼旁觀,紛紛拍照、發朋友圈、沒有絲毫悲傷的旁觀者態度,有的只是人間的冷漠。

“她們一直在欺負我,你們為什麼不做點什麼?”

這是陳念在胡小蝶死後回想起的她曾對自己作出的無力控訴。

胡小蝶死後陳念把自己的校服蓋在了她的遺體上,馬上淪為了魏萊等人下一個被欺凌的對象。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施暴者不僅殘害受害者,也教唆其他人一起參與施暴。

先是把陳念推下樓梯,再是教唆一群男男女女對陳念大打出手,撕爛她的課本,扒掉她的衣服拍裸照,剪掉她的頭髮,全程錄像,並且沒有停止過語言侮辱。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施暴者魏萊及其羅婷與徐渺同夥一邊任意妄為地凌辱他人,不顧他人生死,一邊又在大人面前露出乖巧、甜美、無辜的笑,兩相對應之下,人性的現實殘酷令人不寒而慄。

正如《黑羊效應:無處不在的霸凌現象》中所提及的:

當我們面對巨大的壓力時,通常會把無法自圓其說的問題轉移給相對軟弱的人,從而形成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其他好人卻坐視不管的“黑羊效應”。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生活中,無論是學校還是單位,我們都會感覺到來自群體的壓抑和充滿惡意的窺視,如同把你仍在了孤島一般的絕望感覺。

黑羊效應:即是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而其他好人卻默默窺視,心中暗喜。

而這個黑羊,即是被欺負的好人,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黑羊,但我們同樣扮演著欺負黑羊的屠夫,默默窺視卻沒有行動的白羊,只是有時我們深入角色,毫無察覺罷了。

旁觀者的“平庸之惡”這種個人無思想之惡隱匿於群體性之惡中,這才是最兇狠的利器。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影片《少年的你》以極其感性的拍攝手法赤裸裸地展示了青少年面對的現實問題,原生家庭所形成的創傷和學校推卸責任不作為的處理方式助推了殘酷青春的形成。

同時,影片利用高考前的高壓環境,賦予了核心事件更深刻豐富的思考空間,給“成年”這件事帶來了特殊的象徵意義。

03

對現實社會的凝視和反思

《少年的你》犀利現實題材配合紀錄片般寫實風格,赤裸裸地展示了校園暴力的惡果。

同時刻畫了平凡而真實的少年形象、表現了成年人對待校園欺凌的不同態度,從而引起觀眾和社會各方力量對青少年成長困境的關注和反思。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1.《少年的你》以第二人稱命名意義:總有一個是少年的你

《少年的你》選擇第二人稱為電影命名,是對青春的“痛記憶”進行集體感召。

喚起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視角、不同形式的校園欺凌體驗,從而使與大眾的對話慾望更加強烈進而揭示少年在成長中遇到的傷痛變得讓人更加信服。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少年的你》把青春之痛推向影片內容的核心,對校園欺凌現象進行了更加透徹的情感共鳴體驗,與大眾進行情感上的交換體驗,達成某種共識,從而可以得出“總有一個是少年的你”的結論。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認為,人性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沒有人可以說得清楚。

人們只能不斷地去試著解讀人性,解讀愛與恨。

當電影裡陳念被排球砸頭、家門口遭毆打、滾下樓梯、被同學議論紛紛,你能想象這是一群心智還沒成熟、善惡尚未分明的中學生所幹的事情嗎?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陳念、胡小蝶的經歷,可能你也經歷過,或者看到別人經歷過,但總有一個是少年的你。

人生的第一遭,是被欺凌的人揮之不去的陰影,校園欺凌是不少人一生的噩夢與牢籠。

就像鄭警官說:我小時候沒發生過這種事。

老楊說:那些不好的,你都忘了。

只是我們都沒重視,沒有意識到這是個問題。

現實的殘酷在《少年的你》中得到了一定的展現與警示,真實地刺痛了觀眾的神經,很貼近現實生活。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2.校園現實經驗對社會問題的反思

屢被欺凌的陳念像一隻瀕死的小野貓,眼神空洞,渾身散發著生人勿近的無助感,可憐又脆弱,只有從眼眶不停流出的淚讓人覺得她還活著。

電影中陳念、 胡小蝶遭受的校園欺凌與現實緊密相關,甚至可以說是現實重現。

  • 語言暴力:謾罵、詆譭、凌辱...
  • 肢體暴力:遭群毆、用小小白鼠、刀具上升人身攻擊...
  • 性暴力: 拍裸照、拍視頻、撕扯衣物、剃光頭...

魏萊等人的長期欺凌,讓受害者脆弱的心一次次被暴力沖刷著,不僅身體承受著傷痛,而且心理也承受著來自她們的語言凌辱,最終胡小蝶死於這些重壓之下。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G·斯利坦·霍爾把青春期比喻成“一個壓力重重的疾風驟雨時期” ,而就是在這樣一個重壓時期,被欺凌者的重壓又多了一重,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電影把這些校園欺凌最陰暗面的汙穢赤裸裸地展現給了觀眾,我們無法想象惡到底可以達到一個怎樣的地步,從而激起社會對於校園欺凌的反思及深層次的應對之道。

小北和陳唸的相遇本來就如同火星撞地球般的偶然,但都是生活在“陰溝”裡的人。

陳念和小北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保護與被保護,陳念給了小北渴望已久的溫暖,小北給了陳念亟需的安全感,兩人抱團取暖,相互依靠。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少年們先懂得了保護自己,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的。當這些少年學會互相保護時,也就是他們成長的第一步,誠如小北的那句承諾: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現實反思之於主流電影傳播,是國產電影自產業化以來一直面臨的一個難點問題,並且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從《匆匆那年》《致青春》等影片對青少年愛情的關注,到《少年的你》對青少年成長困境的聚焦,使得現實主義創作逐步取得觀眾認同和市場認可。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從這一轉變中不難看出,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願意透過電影的娛樂表象引發更加深刻的社會思考,從而推動社會各方關注青少年的成長環境,也讓更多的人自發參與到維護校園安全的實踐中,這才是這部電影蘊含的更加深刻的現實性意義。

04

結語

無論是內容上的打破常規還是題材上的切合現實,《少年的你》在青春片中都有其獨到性,讓人耳目一新,影響力波及影視之外的其他產業。

影片以校園霸凌為切入點,深入挖掘青少年欺凌與被欺凌人物的內心世界,避開了青春片以往無病呻吟和誇大愛情功能的通病。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在娛樂功能的外衣下,電影關注少年在校園欺凌中遇到的困境,併為他們積極的反抗與揭露吶喊,呼籲觀眾從自身的社會角色出發,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陳念與小北的情感中所表現出的赤子之心和為愛奮不顧身反映出青少年的感性世界,並以成熟、正義的角度給出了理所應當的答案。

陳念自首服刑擺脫心靈困境與小北純真的少年熱血,形成了一種理性救贖,真正意義上開啟了傷痕青春片的序幕,給社會以啟迪,是難得的內涵深刻的青春片佳作。

《少年的你》看疼無數人:一代人終將長大,但總有人正少年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雖然少年成長伴隨著痛苦,但願我們在生活中都可以成為彼此的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