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爱说“孩子,不着急,慢慢来”的背后,其实是老师慌了

参加福建省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比赛,全程听课中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几乎每个老师在课堂进行中都说了一句话“孩子,不着急,慢慢来。”起初觉得这句话挺让人温暖的,这句话确实有调整课堂节奏,安抚小孩心灵的作用。但一节课老师说了七八次,十几节课几乎每个老师都这么说。听着听着,就觉得不对劲了。

“孩子,不着急,慢慢来。”这句话的背后,透露着怎样的问题呢?为什么这句话会高频地出现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呢?

先来想想——孩子,为什么着急。

课堂爱说“孩子,不着急,慢慢来”的背后,其实是老师慌了

凡说这句话的时候,都是这样一种场景:老师的问题一出,立刻有小孩抢答举手,可老师满心期待他的回答时,答案却不尽如人意。此刻,老师说出“孩子,不着急,慢慢来。”思考前,我们再回看现象,就能思考问题的缘由了。其一,小孩着急,可能的原因就是小孩已经懂得去迎合课堂的进程,取悦老师,尽自己的力量做到“有问必答”了。因此,举手很快,显得着急了。其次,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小孩不习惯于思考,但却很努力地做出及时反应,这很可能是过往课堂中培养出来的一种“好习惯”。我们老师常鼓励小孩,更准确说是组织一种竞赛——“看谁最积极”“看谁反应最快”。多次重复这样的竞赛,自然成习惯。当然,也不否认是儿童的天性使然,喜欢争奇斗胜,喜欢快速反应,他们的思维本身就很迅速,如今要争要抢了,就更快了。但“欲速则不达”,忙中出错就是结果。“着急”情况下做出的回答,往往答不到点子上,老师不能生硬地否定,于是说出了“不着急,慢慢来”。

探因到此,还不能停止。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课堂中问题的设置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提出的问题,无助于引发儿童思考,直接促成着急地抢答,草率地回答。我们常见老师提出“你找到了哪些句子?读一读吧”“你体会到了什么?和我们交流吧”“你读后有什么感受,请和我们分享”……类似这些“寻找”“汇报”“交流”“分享”类的提问,都属于应对型问题。顾名思义,表达中更多“应对”成分,思考的含金量偏低。这就造成小孩可以立刻回答。久而久之,在这类问题的“滋长”下,容易养成“一听到问题马上举手抢答”的条件反射。“不着急,慢慢来”成为高频教学组织话语时,不要盲目欣喜,当然,我们并非否认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有一种宽容,有一份耐心;还有一种引领,一份慈爱。只是我们看到“不着急,慢慢来”的后真相时,更希望教师避开这些让人舒服的表面温暖后,让课堂成为思维碰撞的交流场。反思,带来更大的价值。

接下来,我们思考“不着急”背后的原因。如何真正避免小孩在课堂上“着急”呢?

课堂爱说“孩子,不着急,慢慢来”的背后,其实是老师慌了

首先,老师可以戒断对这句话的偏爱了,不要刻意强调“不着急”。实际上强调“不着急”后,小孩的状态并没有太大的转变,有可能变得更加着急。所以,我们给出一条建议:老师,请不要说这话,即便依然温存。课堂并不都是慢慢才好,静静才好。有的时候,该快则快;有的时候,说错了就是错了,不一定每一次学生的发言都要“掉到老师挖好的陷阱里”,都要说到正中下怀。所谓的节奏,其核心就在于一个“变”字;所谓的儿童,其核心特质就在于善变;所谓教学,其核心也应该灵活多变的。问题简单时,快速反应;问题需要思考时,就慢慢来。

其次,最根本的改变是课堂中的提问,变得有深度,指向思维。需要思考的时候,急也急不得。小孩太着急,就是因问题本身没意义,不用想就可以说。他的心里有杆秤,知道这个问题自己不抢着说,别人就说了,得到表扬的就不是自己了。而当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如果需要思考,谁都不会冒进,因为思考的步伐就是缓慢的。例如我在设计《草船借箭》一课时,提出一个问题:诸葛亮去借箭,为什么单约鲁肃?要回答这个问题,小孩必须了解历史背景。当时曹操挥师长江,吴蜀被迫短暂形成的联盟;小孩必须了解周瑜和诸葛亮签订军令状各自背后的利益关联;你还要了解鲁肃其人;你要知道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不仅仅是“只会看天气”这么简单,诸葛亮心中装着“联盟”这个大局,装着“西蜀的天下大业”这个目标,因此必须忍,还得为证明自己的诚意找到“见证人”……诸多的因素导致这个问题的思考含量相当大,没有小孩能立刻说,能用一句简单的答案来回应。相比之下,例如让小孩寻找“周瑜和诸葛亮对话几次”“每次说些什么”“周瑜如何步步为营,陷害诸葛亮”这一类的问题,小孩一读就懂,不需思考,自然要抢答。

第三,我们的教学操作程序也可以换一换。建议教师不要让“问答”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模式。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后再谈体会;也可以让孩子合作后再进行交流;还可以让小孩围绕一个问题辩论和讨论后,再进行总结……总之,课堂的组织方式改变,也能遏制小孩无效的立刻反应,出现“不着急,慢慢来”的美好状态。

其实,我更想说的是:“不着急,慢慢来”真相背后的真相是——老师着急。当老师发现小孩积极发言但出现错误时,骨子里比孩子更着急。此时希望他再说一遍,或者换一种答案,一时间找不到引导的办法,情急之下说出“不着急,慢慢来”。宁愿我这是一种离奇的揣测,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宁愿我是错的。我们在课堂上观测到的结果,很多让我分明看到老师的着急。

我真正遇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上地铁,小孩在人群中不断穿来穿去,钻来钻去。妈妈口中喊着“孩子,不着急,慢慢来。”可是当孩子挤到座位抢先坐下之后,妈妈没有再说什么,欣然接受了这个结果。我想,正是无数次成功的经历,让小孩明白:妈妈说不着急,只是喊喊。实际上,“着急”带来的甜头是很大的。这一幕,当时我就想写下来,如今听了两天课,发现生活与课堂是一个道理。

欢迎关注@何捷老师的生动语文课,更多教学方法点击专栏获取

#统编语文教材##教学方式我来说##教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