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法腦立方——企業稅收風險檢測與防控(上)

稅法腦立方——企業稅收風險檢測與防控(上)

原創 cyf玉樹臨風 稅法腦立方

稅法腦立方——企業稅收風險檢測與防控(上)


風險是企業經營的“副產品”。風險不會產生於真空地帶,不會發生在孤島上,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相伴而行,滋生繁衍。就像人的影子,若隱若現,可長可短。對稅收風險進行科學檢測和有效防範,才能保證納稅人健康發展。

稅法腦立方——企業稅收風險檢測與防控(上)


1、是否藉助“外腦”進行稅收風險檢測

術業有專攻。《國富論》說,社會之所以發展,完全是勞動細化分工的結果。《鶴林玉露·學仕》講,“學不必博,要之有用”。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但問題的關鍵是,面對新的商事主體,新的交易模式,重大且複雜的涉稅交易事項,短板不該也不可能自己補,應該藉助“外腦”補。

智者應借力而行。對拿捏不準的重大涉稅事項,主動提請稅務機關介入風險應對,納入風險閉環管理流程非常有必要。

《中國稅務年度報告(2018)》指出, 中國稅務部門採取多種渠道和方式獲取涉稅信息,形成了風險分析識別、任務推送、應對處理、評價反饋及過程監控的閉環管理流程。稅務部門對內外部涉稅信息進行整合,運用各種分析工具,對納稅人的稅法遵從情況定期進行風險分析識別。

稅務機關在尋找、識別、分析納稅人最具行業特點的稅收風險的基礎上,以行業稅收風險加單戶個性化稅收風險為切入點,以風險提醒為手段,以提高納稅人稅法遵從度和滿意度為目標,傾力開啟為納稅人提供個性化需求服務模式。

聘請靠譜的社會稅務專家補短板,對稅收風險進行專項或定期的檢測,並採取有效的應對策略也是必要的。一個有情懷的稅務專家,會懷著對法律的敬畏、以提高納稅人履行納稅義務的自覺程度為服務目標,傾心服務好客戶。

有情懷的稅務專家也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老家的長輩就常講,“沒有那彎彎肚,就別吃那鐮刀頭”。

稅法腦立方——企業稅收風險檢測與防控(上)


2、是否知曉稅收風險產生的環節

稅收風險種類及成因較為複雜,風險防控必須樸素的簡單化處理才有操作性。《慎言·見聞篇》說,“學博而後可約,事歷而後知要”。

從企業自身稅法遵從風險的視角看,從易於風險防控實務操作的層面談,從稅收徵管實踐的親身感受講,可以將稅收風險成因網格化三大環節,一是決策層的決策產生的稅收風險,二是業務部門做業務造成的稅收風險,三是會計核算申報少繳稅形成的稅收風險,且風險等級呈由高到低排序。

以這三個環節為切入點,如何構建行之有效的“三位一體”的稅收風險防控制度,是每個企業亟待解決的一個課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高層決策者對稅收風險防控的重視程度和納稅遵從度的高低。

多數情形是這樣的,一旦稅收風險變現受到處罰,老闆通常會板子打在財會人員身上,這顯然是不公平的,老闆更應該把板子打在自己身上。

稅法腦立方——企業稅收風險檢測與防控(上)


3、企業賬面庫存是否與實際庫存相符

稅收風險防控確實是一門學問。呂思勉先生說,“凡講學問必須知道學和術的區別。學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術則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舊話說起來,就是明體和達用”。

請看下面的兩個公式:

商業企業:期初庫存+當期購進-當期銷售=期末庫存

工業企業:期初存貨+本期購入-銷售成本中已耗用存貨=期末存貨

從職業的高度審慎出發,通過對大量的稅務稽查案例分析,逃稅的主要手段和方向可以這樣分析定位,一是接受虛開(假)發票加大了庫存;二是收入體外循環有意不結轉庫存。二者單一或共同發生作用,但為使上述等式關係成立,也只能虛增庫存。上述公式我們用稅法語言轉換可以這樣理解:“接受虛開” +“體外循環” = 虛增庫存

通過賬面庫存與真實庫存進行核查,並能正確的進行風險應對,是稅收風險防控的“妙手”,相當於找到了密碼,打開了風險防控的這把“密碼鎖”。

有情懷的企業家應時常摳心自問,企業賬面庫存是否與實際庫存相符。

案例鏈接:兩名稅務稽查人員到某商貿公司專項檢查,在仔細檢查了賬簿憑證等涉稅資料後,除鋼材庫存量較大的疑點之外,其他沒發現什麼問題,便向經理李某提出要進行庫存實地盤點。李某謊稱倉庫保管員有事出門了,庫房打不開,要求等兩天再來查,並保證保管員回來馬上就通知檢查人員查庫,檢查人員雖心中存疑但無奈也只好耐心等待。

期間,經理李某僱用了幾臺大卡車,到鋼材市場、建築工地等關係單位,東賒西借、七拼八湊,忙活了好幾天,好不容易將一些型材、板材、管材等拉回裝滿了自家倉庫。自認為安排妥當之後,便通知了檢查人員來查庫。

檢查人員進入倉庫查看,大體估算基本與賬面記載相符,因鋼材種類繁多,型號規格不一,逐一盤點工作量太大,檢查人員便通過進貨發票分析,發現企業進貨次數最多,庫存金額最大是角鋼,於是對角鋼進行實地盤點抽查。最終確認,庫存根本就沒有角鋼,數量最多的是圓鋼,而進貨發票證明了企業從未購進過圓鋼。檢查人員問詢李某,政策攻心、講明利害,李某見事已敗露,只好支吾著道出了實情…… 李某那個悔呀,心想那幾天怎麼就沒劃了著角鋼呢。(摘自於本人寫的《檢查日誌》)

稅法腦立方——企業稅收風險檢測與防控(上)


4、是否知曉不當稅收安排是引發稅務危機的導火索

稅收安排的這個“活”一直都挺火,很多企業及中介機構都熱衷於此。人們對稅收安排的重視,從表面上看,這是納稅人趨向於減輕自己的稅收成本,實質上卻說明人們的行為更加具有趨利性。

很多企業從組建期、發展期、成熟期和擴張期都將稅收安排納入了重要的議事日程,並在生產經營中得以具體實施運用,這本無可厚非。但問題是有些企業(包括個別中介機構),進行不光彩的稅收籌劃活動,濫用稅收條款,鑽稅法的空子,設計採用一些“侵略型納稅方案”,侵蝕了國家稅基,這些稅收籌劃方案其實就是偷逃稅在鏡子中的影像而已。

因不當稅收安排引發的稅務危機時有發生,最典型的就是精心策劃公司重組業務,蓄意逃避關聯交易所產生的納稅義務。也有這樣惡意籌劃的,一對夫妻開了十幾家文銷用品店,每家店都享受到了季度銷售額不超30萬元免徵增值稅的稅收優惠,“巧合”的是這些店分別向同一家資產管理公司開具了總額一千多萬元的增值稅普通發票,更匪夷所思的是居然開具了一萬多個打印機硒鼓;有一礦業公司將鉅額資金借給關聯企業,再通過關聯企業將資金轉移到該公司自然人股東賬戶消費揮霍,涉嫌偷逃鉅額的個人所得稅(視同股息紅利分配),礦業公司也只剩下了“賬面富貴”。

一個好的稅收安排應符合這樣的標準:一是有合理的商業目的;二是符合企業發展戰略目標;三是稅後利潤最大化;四是功夫在“稅”外;五是經得起時間和稅法的檢驗。

基於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去思考,好的商業模式可以幫助企業創建一個有利於自己的經營小環境,這個小環境由兩個基本要素構成:一是客戶價值創造模式,二是企業價值獲取方式。

在商業模式創建的小環境中,對納稅屬性進行識別與分析,通過改變和優化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與稅收優惠的契合,使企業利益最大化。

只熱衷於稅收安排本身,就意味著失敗,而關注於基於稅收安排的商業模式時,通常都會成功。稅收安排就如同企業的技術創新,只是道具而已,演出是否精彩,關鍵是要有好的劇本,也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與優化。在打開企業邊界,呈現、分析並設計基於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時,識別納稅屬性並與稅收優惠契合,這是稅收安排的本質。

實例鏈接:稅務機關在分析某自動化設備製造有限公司的申報數據時發現,企業當年即徵即退增值稅申報中的銷售軟件收入僅為600多萬元,與其生產規模不匹配。為此,該局幹部走訪了企業。

該企業生產的自動化成套設備,是國內首條以工業機器人為主的生產線,在行業內居領先地位。企業在成套設備銷售中,由於對其中附帶的軟件產品沒進行分開核算,在銷售合同中也沒有分別描述,導致合同的形式和內容等不符合退稅要求。同時,由於軟件開發的成本核算較為複雜,企業的銷售部門與財務、研發等部門之間溝通銜接不暢,核算數據不準確,所以軟件產品的銷售收入也未能全部申報享受增值稅即徵即退優惠政策。

針對上述情況,稅務幹部為企業用足、用好政策開出了一張“藥方”:一是建議企業指定專人負責軟件產品收入及成本進行分項目核算,加強業務部門之間的數據交換和信息溝通;二是建議企業與客戶簽訂合同內容時,分開描述軟件產品與機器硬件收入金額和執行要素;三是開具發票時,做到軟件產品的名稱清晰和金額無誤,保證即徵即退申報數據與業務數據能一一對應、核算準確。經過初步測算,如果該公司的軟件銷售收入達到預定目標,且全部符合增值稅即徵即退條件,可以增加利潤約1200萬元。(選自《中國稅務報》)

稅法腦立方——企業稅收風險檢測與防控(上)


稅法腦立方——企業稅收風險檢測與防控(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