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膽怯、不善交際的人或許並非內向,只是個性長期受到壓制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當下社會,一個人如果性格內向,那麼他註定要承受不少額外的阻礙。造成性格內向的原因,除了極少部分是先天基因決定,大部分則是因為後天環境所致。

不知是否有人察覺到,很多性格內向的孩子,言談舉止、行為思想都非常的千篇一律,在公共場合的表現驚人的一致。不願意表達自己、不願交際沉默寡言、對人事沒有自己的看法。

造成這一現象的最大原因是教育的失敗。

原本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每個人完成自我實現,讓每一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的釋放與發展。但自2000年以來,就開始提倡“一切學習都是為了高考”“提高一分幹掉千人”學習成為一件很功利化的事情。

鋪天蓋地的考試,讓學習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那些精彩的知識只是用來打敗對手的武器。

害羞、膽怯、不善交際的人或許並非內向,只是個性長期受到壓制

對手是誰?是和自己朝夕相處的同窗,是無數和自己一樣辛苦求學的莘莘學子。

為了打敗對手,他們不願互相幫助,過早的體驗到了成年人的殘酷競爭。他們像流水線上的產品:聽課、記筆記、做作業、考試。

一切和考試無關的事,都被禁止花費時間去做。

過早的競爭,單一的生存形式,導致不少原本開朗的孩子日漸沉默。他們不是這樣過一天,而是要這樣過十一年。

人的確遲早都要體驗競爭的殘酷,但人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他所接受的教育一定是在他的年齡階段能承受的範圍內,符合自然規律。

且一個人的天性愛好本應多式多樣的,如果一個只以一種樣式生存,那他的內心世界就會枯萎。

害羞、膽怯、不善交際的人或許並非內向,只是個性長期受到壓制

在這裡說一個真實的案例——我有個高中同學,畫得一手好國畫,總是坐在最後三排。雖然這位同學不愛學習、成績不好,但她人很活潑,喜歡和同學打鬧。

某次課間操她沒去,和同學在教室打鬧被年級主任抓個現行,由於她平時表現不好,教導主任決定殺一儆百——不僅讓她寫檢討在全校面前讀,還叫家長來學校,班主任、年級主任輪番思想教育了一個下午。

從那以後她整個人就變了,也不鬧不顯擺自己的畫了,整天坐在座位上蔫蔫的。我不知道她在老師的辦公室裡經歷了什麼,但相信對她來說一定是毀滅性的打擊。

很多家庭和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標準就是是否聽話。這種標準背後潛藏著教育者的絕對權威,對被教育者個性的壓抑,人格的貶低。

害羞、膽怯、不善交際的人或許並非內向,只是個性長期受到壓制

在壓抑下長大的孩子,他們的會很害怕向外界展示自己,把真實的自己緊緊的關在內心深處,看似對什麼都不感興趣。

但其實人的天性就是會對世界好奇,如果長期壓制自己的好奇,那麼他向內消耗的能量遠遠大於向外探索的能量。如此導致性格內向者的心理負擔,要比外向者重得多。

嚴重的時候,會直接體現在生理上,比如神經過敏、失眠、胃病、過度的罪惡感。總是在想我是不是那個不對,這個錯了,長期的自我否定。

他們就像一朵雖然還要活很久,但已經呈現出枯萎狀態的花。人和植物是一樣的,有能量才能生長的鮮活。如果封死了他們向外汲取能量的通道,等待他們的只能是苟活。

家庭、社會的雙重壓抑下,孩童的自我意識被早早的掐死在搖籃裡,那些內向的孩子通常沒有主見、獨立的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壓制也很容易讓孩子患上心理疾病。

害羞、膽怯、不善交際的人或許並非內向,只是個性長期受到壓制

一位在北京大學做心理諮詢師、自殺干預的北京大學副教授,他曾在他的文章裡控訴現代教育功利,他遇到很多智商優越的人,完全有可能成為優秀的學者、科學家。

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覺得活著沒有意義。

其中一位高考狀元在自殺未遂後說到:

“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但是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的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盡頭。”

他明明品學兼優,卻覺得一切沒有意義。長期的壓抑讓他失去了感知快樂、意義的能力。

害羞、膽怯、不善交際的人或許並非內向,只是個性長期受到壓制

現代社會通過壓抑真實的自我,和他人保持對事物認知的一致,以此來獲得市場上的成功,但一個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在想什麼,只是一味的追求不切實際的烏托邦。

他的內心怎麼可能真正健康,一個心理病態的人,真的能把自己這一生過的有意義嗎?

所以如果你內向、膽怯、不擅交際,因此而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值得,為什麼不試著做出改變呢?

找出原因、分析利弊,避開曾經造成你性格壓抑的成因,大膽的探索真正的自我。

大聲的表達出來:不要害怕做真正的自己,想表達的時候就表達,無須過於考慮別人對你的評價。

積極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不需要太過複雜的言辭,只要是簡單正面的就可以,給自己設置簡短的話語,每次在自己想退縮的時候,就默唸這句話。重複的次數多了,大腦會形成自然反應。

凡事多問問內心的自己:遇到事情,別人的觀點建議隨便聽聽,做決定要尊重自己的心、自己的感受。如果你做了一件自己很滿意的事,那就好好享受它。

害羞、膽怯、不善交際的人或許並非內向,只是個性長期受到壓制

如果有人否認,那是她不能兼容下這件事,是她的問題不是你的,你不需要負責。

當然這個世界不需要每一個人都長袖善舞、八面玲瓏,世界允許安靜的人存在,但如果你的內心是嚮往社交,希望自己不內向、不害羞,只是擔心外界的評價,那請你勇敢大膽的表達自己。

壓制自內心想表達的慾望,時間越久危害越大。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1]How Vulnerable Should You Let Yourself Be?. (2020).

[2] Lewandowski, G. W. (2012). Is a bad mood contagious?. Scientific American.

[3]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Waddell, M. (2002). Inside lives: Psychoanalysis and the growth of the personality. London: Karnac.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