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之盟背後的血雨腥風

最是無情帝王家,自古以來,皇位更迭的背後都是一場場血的較量,能夠取得最終勝利的人無不是狠辣無情之輩,隋之楊廣、唐之李世民等都是這場政治遊戲的勝利者,他們用自己的故事告誡後來人,

欲成至高無上之帝業,必斬拖泥帶水之親情。

《宋史·魏王廷美傳》雲:“初,昭憲太后不豫,命太祖傳位太宗,因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雲“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

金匱之盟”實際是有兩個版本:一個是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即獨傳說;另一個是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趙光義傳位給趙光美,趙廷美傳位給趙德昭,即三傳說。金匱之盟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趙光義繼承皇位的合法性問題,至於下一任皇帝由誰來繼任,實際上完全取決去已經成功繼承皇位的趙光義,他的取捨對整個趙氏皇族都將是一場“大風暴”。

金匱之盟背後的血雨腥風

皇室眾人的命運

趙家原本是洛陽的軍人世家,金匱之盟的始作俑者杜太后一共生有五個兒子,其中老大和老五早死,只剩下老二趙匡胤、老三趙光義和老四趙廷美。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毫無徵兆的突然離世,引發了整個趙氏皇族的動盪。

  • 燭影斧聲趙匡胤

趙匡胤是大宋王朝的開國之君,武將出身的他身體一直非常健壯,對於他的突然死亡,《宋史》的記載的頗為簡單,但是民間卻流傳著各種各樣的版本,其中燭影斧聲是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

所謂的燭影斧聲說的是趙匡胤去世前一天晚上,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兩個人一起喝酒談心,在門外聽後差遣的太監透過燭光看到裡面趙光義離座閃避的身影,然後還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隨後趙匡胤於當天晚上去世,第二天趙光義即取而代之,繼任為新的皇帝。

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宋史》

對於這樣一個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疑點眾多的傳說,本文不做過多的論述,姑且聽之看之,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趙光義與趙匡胤的突然死亡脫不開干係。

金匱之盟背後的血雨腥風

  • 妄議封賞趙德昭

趙光義繼位後的第四年(太平興國四年),趙光義意圖趁著消滅北漢的銳氣一舉收復幽州,從而一舉超越自己的兄長趙匡胤,成就自己的王圖霸業,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事與願違,高梁河的慘敗讓趙光義險些送命,更讓他氣憤的是在他遇襲失蹤的這段時間裡,趙匡胤留下的忠臣良將們企圖擁立趙德芳為皇帝。

雙重打擊下的趙光義雖然沒有暴走,但是心中的怒火已經熊熊燃燒。天真的趙德昭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見趙光義遲遲沒有對征戰歸來的將士予以封賞,於是主動向趙光義提請封賞之事,趙光義氣呼呼的告訴他:“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封賞他們也不晚。”這句話深深的刺痛了趙德昭,他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到頭了,趙光義已經對他有所猜忌,驚懼交加的趙德昭回去後就自殺身亡。

德昭以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宋史》


金匱之盟背後的血雨腥風

  • 陰謀作亂趙廷美

趙廷美是趙匡胤和趙光義的小兄弟,一直受到母親杜太后和兩個兄長的照顧,大宋王朝建立後更是仕途順利,步步高昇。正是因為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趙廷美變得越來越張揚,他因為驕縱的行事風格而多次遭受趙光義的訓斥。

趙廷美得知金匱之盟中自己是皇位繼承人之後,對於趙光義更是不滿,於是暗中謀劃除掉趙光義,自己能夠早日繼任皇位。結果被手下人告發,謀反的事情敗露而被趙光義貶謫去了洛陽。但是趙普稱其不思悔改,仍與兵部尚書盧多遜暗中串聯,結果趙廷美再被貶謫,徹底失去希望的趙廷美很快抑鬱而終,時年38歲。

趙普以廷美謫居西洛非便,復教知開封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過,怨望,乞徙遠郡,以防他變。”詔降廷美為涪陵縣公,房州安置。——《宋史》

金匱之盟背後的血雨腥風

趙光義的抉擇

在趙光義繼任皇位之初,對於弟弟趙廷美和侄子趙德昭的賞賜是非常豐厚的:趙廷美的待遇是親王+開封府尹(自五代以來,這個官位組合就是妥妥的皇位繼承人),並且他的子女的待遇就和趙光義親生兒女一個規格;至於趙德昭,被加封郡王並不斷升官。

但是這一切都隨著一場戰役的失敗而發生轉變。趙光義坐上皇位後的第四年,趙光義領軍親征,不費吹灰之力就消滅了北漢,雄心勃勃的趙光義被眼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於是決定趁勝追擊,一舉收復幽州,以建成不世之功業。

遼國見戰略要地幽州被圍,隨即組織兵力前來援助,面對強悍遼軍突然而至的反擊,宋軍頓時亂作一團,很快全線崩潰,趙光義中箭後不知所蹤,軍中開始出現趙光義戰敗身死的傳言。於是軍中的將領意圖效仿當年的陳橋兵變,擁立隨軍出征的趙德昭為帝,但是還沒有具體落實,就收到了趙光義依然健在,已經逃到涿州的消息,無奈之下只能取消擁立趙德昭的計劃。

金匱之盟背後的血雨腥風

計劃雖然取消了,但是事情還是被趙光義知道。趙光義發覺雖然趙德昭比較單純憨厚,但是朝中還是有不少文臣武將選擇支持他。這次自己僥倖活了下來,成功化解了危機,但是不敢保證今後還會不會擁有這樣的好運氣。未來的日子還很漫長,趙德昭就彷彿一輪初升的太陽,在趙光義的眼中顯得越來越刺眼。

趙光義正在考慮如何怎樣消除危機,坐穩皇位的時候,趙德昭主動送上門來,為出征將士討要封賞,雖然這是身為太尉的本職工作,但是對於疑心已起的趙光義來說,這完全就是收買人心的行為,這才有了“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的言辭,醒悟後的趙德昭不得不選擇自殺已保全家族的延續。

趙光義為了徹底斷送朝中大臣對於趙匡胤這一脈的念想,兩年不到的時間,趙匡胤唯一在世的兒子趙德芳也突然病逝,從此趙匡胤一脈一蹶不振。

六年三月,寢疾薨——《宋史》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隨著趙普將金匱之盟的內容予以公開,一方面證實了趙光義皇位的正統性;另外一方面卻激起了趙廷美的野心,他自此對於自己皇位繼承人的身份深信不疑,並積極採取手段以謀求早日上位。但是他顯然不是政治高手趙光義的對手,很快被殺的片甲不留,最終抑鬱而終。

隨著趙匡胤一脈和趙廷美一脈所有的競爭對手都被趕下歷史舞臺之後,宋太宗趙光義才確信自己終於將皇位坐穩,並能夠世代延續下去。

金匱之盟背後的血雨腥風

筆者寄語

金匱之盟的真假至今尚未形成定論,“獨傳說”與“三傳說”更是議論紛紛,在此我們不做更多的討論,我們更加註重的是宋朝初年這場精彩絕倫的傳承大戲。

在這場大戲中有太多值得探究的故事:宋太祖趙匡胤的死亡之謎?趙德昭是否真的死於自殺?趙德芳怎麼就突然病逝?趙廷美為何如此的迫不及待?

類似上述這樣的疑問還有很多很多,但是拋開這些疑問,看到的是兇猛果決的趙光義如何一步步的將自己的競爭對手一一除去,最終使得自己及後人能夠徹底壟斷皇位。

初登帝位的趙光義選擇模仿唐太宗李世民,以寬仁懷柔的手段應對潛在的對手,意圖通過建立巨大的功勳和創造偉大的盛世以擊破流言蜚語。但是高粱河的慘敗讓他意識到了世事的變化無常,自己的心慈手軟很可能葬送自己手中的一切。因此他開始選擇轉變,選擇露出自己獠牙,徹底撕碎對手,從而消除一切的不安定因素。

皇權的誘惑力是巨大的,無視歷史實踐告訴我們,任何人和事在皇權面前都不值一提,選擇走向皇權的道路就是一條走向孤家寡人的道路,任何情感的羈絆都將可能導致萬劫不復的境地。

金匱之盟背後的血雨腥風

作者滌塵索金,一個單純的歷史愛好者,在此誠請諸位好友多關注、多交流、多點評,讓我們一道滌盪歷史的塵埃,探索人性的光輝。

插圖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