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青銅器必須熟知的術語(下)

泛金

並非器物鑄造之時鍍了水銀或者黃金,而是青銅器在特定的土壤環境中形成的特殊氧化層,其表面呈現出金黃色,彷彿鎏了一層金,舊時也稱“返金”或者“返銅”。這種現象通常只出現在剛剛鑄造完成尚沒有使用過就入土的青銅器上,而且幾乎全部出土於河南安陽附近的商代地層中,陝西只存在個例。

髒坑

出土地點在北方一些地區,表現為銅器表面鏽色斑駁而雜亂,並伴有大量不易除去的惡鏽,有些甚至使得器物嚴重受損。

玩青銅器必須熟知的術語(下)

發坑

指出土物不僅表面,而且質地本身都受到嚴重侵蝕,呈現出一種類似發酵、發泡狀的疏鬆、脹裂。銅器大部出現這種鼓泡、脹裂現象的俗稱”發坑”,部分或局部出現的,古玩行裡習稱“半發坑”。

品相

文物的自身品質與收藏價值重要的外在判斷標準之一。是文物行內對於文物自身質地與完殘情況的綜合評價的習語,是對文物自身品質、保存狀況的優劣的評判標準。也就是說,例如鑄造精美的普通流通幣保存如新,“品相”自然是絕好的;”雕母”若損傷嚴重,也會被斥為“品相”不好。

貼骨鏽

結實地貼在器物表面的鏽,這種鏽即使用小錘敲都不易掉,故稱貼骨鏽。商周青銅器的貼骨鏽若被敲掉,露出的多是各種色彩的地子。若露出的是銅質,那麼此器晚於商周。


洗過澡

有些傳世青銅器,表面被油汙侵襲過甚,一些老藝匠用醋酸等液體洗浸,將油汙洗淨。這樣的器物表面光亮一色,雖然美觀,但失去了原來的自然風貌,行家稱“洗過澡”。

背光

佛像背後加鑄的一層蓮辦形成舟形襯托物,亦稱“舉身光”。有的與佛身合鑄,有的分鑄可脫卸。其形式有蓮辦形和舟形兩種,前者底部圓潤,後者底部成直角狀。背光的紋飾以火焰紋為主,間有忍冬紋或連珠紋帶。早期的紋飾多作浮雕或線刻。隋代金銅佛多用透雕形式,唐及其以後的金銅佛則少見有背光的作例。

光頭

佛像頭後表現出的圓形光環。有合鑄和分鑄兩種。合鑄者即在背光上表達出來,用浮雕或線刻形式;分鑄者一般多在不用背光的前提下產生,形式以透雕為主。早期佛像以合鑄頭光為主,隋後則出現分鑄透雕形式。其紋飾有兩類一是同心圓的多層光環式;二是蓮花形式。

玩青銅器必須熟知的術語(下)

青銅器名不常用字注音

鬲li 缶fou

簋gui 匜yi

盨xu 盉he

簠fu 鑑jian

甗yan 鐃nao

甑zeng 鉦zheng

俎zu 錞chun

觚gu 鎛bo

觶zhi 鈹pi

罍lei 鉞yue

斝jia 鏃zu

卣you 銎q iong

觥gang 鋝lue

瓿bu 釿布jin bu

後續文章中繼續介紹青銅器相關內容,幫大家更好的學習,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